计算机科学领域会议与软件架构解析
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各类会议和先进的软件架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一场重要的会议以及一种创新的软件架构。
1. SOFSEM ’98会议概述
SOFSEM会议系列始于1974年,最初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本地活动,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国内软件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顶级活动。它独特地融合了冬季学校、会议和高级研讨会的特点,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业人士汇聚在一起,通过一系列邀请演讲,为理论家和实践者提供了了解计算机科学广泛领域新发展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会议逐渐演变成一个国际活动,同时保留了其大部分原始特色。它具有较多的邀请演讲、评审论文(投稿论文)和评审海报展示。此外,还为快速交流、工业展示和展览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SOFSEM ’98于1998年11月21 - 27日在斯洛伐克的Jasn´a举行,这是第25届信息学理论与实践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众多组织和公司的支持:
-
主办方
:斯洛伐克计算机科学协会、捷克计算机科学协会、斯洛伐克信息学与数学研究联盟。
-
合作方
:包括科梅纽斯大学数学与物理系、布拉迪斯拉发信息与统计研究所等多个机构。
-
赞助商
:主要赞助商有安盛咨询、Digital Slovakia、IBM、SAP Slovensko等,还有ERCIM、微软斯洛伐克分公司等也提供了赞助。Telenor Slovakia为会议现场提供了互联网连接,并为SOFSEM ’98网页提供了镜像站点。
会议的组织离不开众多人员的努力:
-
咨询委员会
:成员包括Dines Bjørner、Manfred Broy等。
-
捐赠委员会
:成员有Keith G. Jeffrey、Jan Pavelka等,该委员会正逐步转变为指导委员会。
-
程序委员会
:由来自不同国家和机构的专业人士组成,如Kurt Bauknecht、Dines Bjørner(副主席)等。
-
评审人员
:有M. de Berg、H.L. Bodlaender等众多专业人士参与评审工作。
-
组织委员会
:Gabriela Andrejková、Martin Bečka等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
会议的邀请演讲分为多个主题:
| 主题 | 演讲者 |
| — | — |
| 分布式反应系统的软件架构 | Maarten Boasson |
| 模块化软件和系统工程的逻辑基础 | Manfred Broy |
| 从四重奏到系统发育树 | Benny Chor |
| 并行软件构建的重用方法 | Christoph Eilinghoff和Uwe Kastens |
| IBM业务系统12中Horn子句规则的编译 | Ghica van Emde Boas - Lubsen和Peter van Emde Boas |
| 计算模型、黎曼假设和经典数学 | Rūsiņš Freivalds |
| 电子货币的安全性 | Petr Hanáček |
| 基于随机化、线性和半定规划的算法 | Klaus Jansen和Jose Rolim |
| 电子商务应用的分布式系统技术 | Winfried Lamersdorf、Michael Merz和Tuan Tu |
| 并行交互式媒体服务器系统 | Reinhard Lülling、Francisco Cortes Gomez和Norbert Sensen |
| 宽带网络的在线路由问题 | Alberto Marchetti - Spaccamela |
| 高效固定参数算法的前景 | Rolf Niedermeier |
| 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基础设施:综述与展望 | Christos Nikolaou和Manolis Marazakis |
| 密码学导论 | Bart Preneel |
| 结构化多媒体文档的创作 | Cécile Roisin |
| 工程软件与软件工程 | Dieter Rombach |
| 高效通信方案 | Peter Ružička |
| 信息系统审计:合作的必要性 | Leon Strous |
| 商业流程中动态文档的应用 | Christine Vanoirbeek |
投稿论文也涵盖了多个领域,如BSP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超媒体应用的建模等。
2. 分布式反应系统的软件架构
大型嵌入式系统,如交通管理、过程控制和指挥控制系统,由于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有众多可能的交互,同时对时间行为、鲁棒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有严格要求,其设计非常复杂。传统上,为这类系统设计软件时,将所有相关信息集中在一个整体中,便于各部分访问,但这种方式实现困难,且在系统用途改变或环境描述细化时难以修改。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软件实现的各种功能分离到不同模块中,各模块具有一定独立性,这是目前标准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带来更好的设计,减少开发时间和错误可能性。然而,对于当今高度复杂的系统,仅靠这种方法还不够。除了功能需求,许多非功能需求,如高可用性和鲁棒性、处理在不同主机处理器上的分布以及(在线)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等,对设计自由度提出了限制,传统基于功能分解的设计方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近年来,协调模型和语言成为研究热点。一个完整的编程模型由计算模型和协调模型两个独立组件组成。计算模型用于表达系统要执行的基本任务,即系统的功能;协调模型用于将这些功能组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提供创建进程和促进通信的手段。将计算与协调分离的一大优点是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计算模型便于系统进行传统的功能分解,而协调模型进一步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了功能模块之间的解耦。
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员开发并完善了一种基于计算与协调分离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名为SPLICE。该架构主要由两种组件组成:应用程序和共享数据空间。应用程序是并发执行的活跃进程,每个进程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一部分。除了进程创建,应用程序之间没有直接交互,所有通信都通过逻辑上的共享数据空间,通过简单的读写数据元素来实现。这与Linda、Gamma和Swarm等协调语言和模型类似,都是通过共享数据空间来协调活跃实体。
2.1 共享数据空间
SPLICE中的共享数据空间采用著名的关系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每个数据元素都与一个唯一的类别相关联,该类别定义了其结构。类别定义声明了类别的名称和组成该类别的记录字段,每个记录字段都有类型,如整数、实数或字符串,还提供了各种类型构造函数,如枚举类型、数组和嵌套记录,以构建更复杂的类型。
类别使应用程序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引入标识,可以进一步区分同一类别的数据元素。在关系数据模型中,一个或多个记录字段可以声明为键字段,共享数据空间中的每个数据元素由其类别和键字段的值唯一确定。这样,应用程序可以明确引用特定的数据元素,并且可以通过一个数据元素引用另一个数据元素的键字段来显式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以空中交通管制领域的简化示例来说明:
-
flightplan类别
:声明了四个字段,分别是航班号(如KL332或AF1257)、预定的出发和到达时间以及执行该航班的飞机类型(如波音737或空客A320)。将航班号声明为键字段,假设每个航班计划由其航班号唯一确定。
-
report类别
:包含系统监视雷达在特定时间返回的对象测量向量。
-
track类别
:用于跟踪航班的进展。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mermaid流程图,展示了SPLICE架构中应用程序与共享数据空间的交互:
graph LR
A[应用程序1] -->|读/写| B(共享数据空间)
C[应用程序2] -->|读/写| B
D[应用程序3] -->|读/写| B
通过这种架构,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得到提高,便于开发和集成,并且直接支持进程和数据的分布、容错行为、优雅降级和动态重新配置等特性。
2.2 基本协调模型及其细化
SPLICE架构的基本协调模型概念上由通过共享数据空间进行交互的应用进程构成,进程间无直接交互。从这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出发,可逐步进行细化以满足大型嵌入式系统的典型需求。
首先,对于分布式处理需求。在实际的大型嵌入式系统中,处理任务往往需要分布在不同的主机处理器上。在SPLICE架构里,共享数据空间可以被分布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应用程序则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上运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数据分布规划
:根据系统的性能需求和数据访问模式,将共享数据空间中的数据元素分配到不同的存储节点。例如,对于访问频繁的数据可以存储在性能较高的节点上。
2.
节点通信配置
:建立节点之间的通信机制,确保应用程序在不同节点上能够正常访问共享数据空间。可以采用网络协议如TCP/IP来实现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3.
应用部署
:将应用程序部署到合适的节点上,根据应用程序的功能和数据访问需求,选择与之匹配的节点。
对于容错行为的支持。大型嵌入式系统需要具备容错能力,以确保在部分组件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在SPLICE架构中实现容错的步骤如下:
1.
数据备份
:对共享数据空间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可以从其他备份节点恢复数据。
2.
进程监控
:建立进程监控机制,实时监测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当发现某个应用程序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3.
故障恢复
:当检测到故障时,系统自动进行故障恢复操作。例如,重启故障的应用程序,或者从备份节点恢复数据。
对于优雅降级的实现。当系统资源不足或者部分组件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降低性能要求,以保证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操作步骤如下:
1.
资源监测
:实时监测系统的资源使用情况,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等。
2.
策略制定
:根据资源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降级策略。例如,当CPU使用率过高时,减少一些非关键应用程序的运行。
3.
策略执行
:当系统资源达到阈值时,自动执行降级策略。
对于动态重新配置的支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动态调整。操作步骤如下:
1.
配置管理
:建立系统配置管理机制,对系统的配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2.
动态调整
:当需要进行系统调整时,修改配置信息,并通知相关的应用程序和节点。
3.
重新部署
:根据新的配置信息,对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重新部署。
2.3 形式化技术的引入
为了对基于SPLICE架构构建的系统进行推理和验证,可以引入形式化技术。形式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系统的行为和性质,从而进行系统的正确性验证和性能分析。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系统建模
:使用形式化方法对SPLICE架构中的应用程序、共享数据空间和通信机制进行建模。例如,可以使用Petri网、状态机等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2.
性质定义
:定义系统需要满足的性质,如安全性、活性等。这些性质可以用逻辑公式来表示。
3.
验证分析
:使用形式化验证工具对系统模型进行验证,检查系统是否满足定义的性质。例如,可以使用模型检查工具来验证系统的安全性。
3. 实际应用与经验总结
SPLICE架构已经应用于商业可用的指挥控制和交通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实际经验表明,由于该架构具有很高的模块化程度和模块之间的最大独立性,这些系统相对容易以增量方式进行开发和集成。
在开发过程中,各个应用程序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然后通过共享数据空间进行集成。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减少了开发过程中的错误。
在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方面,由于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当需要对系统进行修改或扩展时,只需要对相关的模块进行修改,而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
同时,SPLICE架构直接支持进程和数据的分布、容错行为、优雅降级和动态重新配置等特性,使得系统在面对复杂的运行环境和各种故障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总结了SPLICE架构的优点:
| 优点 | 描述 |
| — | — |
| 高模块化 | 应用程序和共享数据空间分离,模块之间独立性高 |
| 易于开发和集成 | 可以以增量方式进行开发和集成 |
| 支持分布式处理 | 可以将处理任务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 |
| 容错能力强 | 具备数据备份和故障恢复机制 |
| 优雅降级 | 能够在资源不足时自动降低性能要求 |
| 动态重新配置 | 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 |
综上所述,SOFSEM ’98会议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了众多前沿的研究成果。而分布式反应系统的软件架构SPLICE为大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挑战,推动该领域的不断发展。
graph LR
A[应用开发] --> B(模块独立性)
B --> C[易于开发和集成]
A --> D(分布式处理支持)
D --> E[高效性能]
A --> F(容错与降级)
F --> G[稳定运行]
A --> H(动态配置)
H --> I[灵活扩展]
以上流程图展示了SPLICE架构在应用开发过程中各个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促进系统的高效、稳定和灵活运行。
13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