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我们来对 Oracle 19C 数据库中的 V$BUFFER_POOL 动态性能视图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解析。
这个视图是 Oracle 数据库缓冲区缓存 (Buffer Cache) 管理的核心监控接口,它提供了关于所有缓冲池实例的当前配置和关键操作统计信息。
1. 作用与简介
核心作用:
V$BUFFER_POOL 动态性能视图用于展示数据库中所有当前配置的缓冲池(Buffer Pool)的概要信息、内存分配状态以及关键的等待事件统计。它回答了关于缓冲区缓存配置和健康度的核心问题:配置了哪些缓冲池?它们有多大?是否存在任何由于缓冲池配置不当而导致的争用?
背景知识:
- 缓冲区缓存 (Buffer Cache): SGA 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件,用于缓存从数据文件中读取的数据块,极大地减少物理 I/O,提升数据库性能。
- 缓冲池 (Buffer Pool): 缓冲区缓存可以被划分为多个逻辑区域,称为缓冲池。Oracle 主要支持三种:
- DEFAULT: 默认池,所有未指定存储的对象都使用此池。
- KEEP: 保留池,用于缓存那些需要长期驻留在内存中的、非常活跃的小表或索引。
- RECYCLE: 回收池,用于缓存那些很少被重复访问的、较大的对象,防止它们污染默认池。
- 池的实例化: 在 RAC 环境中,每个缓冲池在每个实例上都有独立的子池(
V$BUFFER_POOL中的一行)。在单实例中,一个缓冲池也可能由多个子池(DB_nK_CACHE_SIZE)组成,但在此视图中通常聚合显示。
2. 使用场景
-
缓冲池配置验证:
- 快速查看所有已配置的缓冲池及其当前大小(
CURRENT_SIZE),确认参数设置(如DB_KEEP_CACHE_SIZE,DB_RECYCLE_CACHE_SIZE)是否已生效。
- 快速查看所有已配置的缓冲池及其当前大小(
-
性能诊断与等待事件分析:
- 这是最重要的场景。监控
FREE_BUFFER_WAIT和WRITE_COMPLETE_WAIT等等待事件计数。 - 高
FREE_BUFFER_WAIT: 表示服务器进程经常需要等待空闲缓冲区。这是最强烈的信号,表明缓冲池可能太小,需要扩容。 - 高
WRITE_COMPLETE_WAIT: 表示进程在等待 DBWR(数据库写入进程)将脏缓冲区写入磁盘。这可能表明 I/O 系统缓慢,或者 DBWR 配置需要优化(如增加DB_WRITER_PROCESSES)。
- 这是最重要的场景。监控
-
内存资源监控:
- 监控
CURRENT_SIZE和TARGET_SIZE(如果启用了自动共享内存管理 - ASMM)以确保缓冲池按预期运行。 - 观察
RESIZE_STATE可以了解缓冲池是否正在被自动内存管理器(AMM/ASMM)动态调整。
- 监控
-
容量规划:
- 结合
FREE_BUFFER_WAIT等等待统计信息,为调整各个缓冲池的大小提供数据支持,以实现最优性能。
- 结合
3. 字段含义详解
以下是 V$BUFFER_POOL 视图中的主要字段及其含义:
| 字段名 | 数据类型 | 含义 |
| :— | :— | :— |
| ID | NUMBER | 缓冲池的唯一标识符(内部使用)。 |
| NAME | VARCHAR2(20) | 缓冲池的名称。可能的值:DEFAULT, KEEP, RECYCLE, NKP (nK 缓冲池,如 DB_4K_CACHE_SIZE)。 |
| BLOCK_SIZE | NUMBER | 此缓冲池所缓存数据块的字节大小。通常为数据库标准块大小(如 8192),但对于非标准块大小的缓冲池(如 4K, 16K, 32K),此值会相应变化。 |
| RESIZE_STATE | VARCHAR2(10) | 缓冲池的调整状态。表明该池是否正在被自动内存管理功能调整。 |
| | | • STATIC: 静态,大小是手动固定的,不会被自动调整。 |
| | | • PENDING: 调整操作挂起。 |
| | | • GROWING: 正在扩大。 |
| | | • SHRINKING: 正在缩小。 |
| | | • DISABLED: 自动调整被禁用。 |
| CURRENT_SIZE | NUMBER | 缓冲池的当前大小(以内存块为单位)。每个内存块的大小等于 BLOCK_SIZE。要获取字节数,需计算 CURRENT_SIZE * BLOCK_SIZE。 |
| BUFFERS | NUMBER | 缓冲池中缓冲区的总数量。此值与 CURRENT_SIZE 相等。 |
| TARGET_SIZE | NUMBER | 缓冲池的目标大小(以内存块为单位)。对于手动内存管理(MEMORY_TARGET=0),此值与 CURRENT_SIZE 相同。对于自动内存管理(ASMM),此值是系统试图维护的大小。 |
| PREV_SIZE | NUMBER | 上一次成功调整操作之前的大小(以内存块为单位)。 |
| LO_BNUM | NUMBER | 低 RBA 序列号(Low Recovery Block Address),用于实例恢复(内部使用)。 |
| HI_BNUM | NUMBER | 高 RBA 序列号(High Recovery Block Address),用于实例恢复(内部使用)。 |
| **等待事件统计字段(关键性能指标) | | |
| FREE_BUFFER_WAIT | NUMBER | 等待获取空闲缓冲区的总次数。如果此值持续增长,是缓冲池不足的明确迹象。 |
| WRITE_COMPLETE_WAIT | NUMBER | 等待写入操作(DBWR)完成的次数。高值可能表示 I/O 瓶颈或 DBWR 进程不足。 |
| BUFFER_BUSY_WAIT | NUMBER | 等待缓冲区正被另一个会话使用的次数。这通常是由热点块引起的应用设计问题,而非缓冲池本身问题。 |
| FREE_BUFFER_INSPECTED | NUMBER | 为了找到一个空闲缓冲区而检查的缓冲区总数。高比率(与 FREE_BUFFER_WAIT 相比)意味着寻找空闲块很困难。 |
4. 相关视图与基表
-
相关动态性能视图:
V$SGASTAT: 提供 SGA 各个组件(包括所有缓冲池)的更详细的内存分配统计信息(单位是字节)。V$BUFFER_POOL_STATISTICS: 功能重叠但更常用。它提供了与V$BUFFER_POOL类似的配置信息,但增加了至关重要的性能统计,如物理读取(PHYSICAL_READS)、逻辑读取(DB_BLOCK_GETS)、缓存命中率等。通常用于计算缓冲池命中率。V$DB_CACHE_ADVICE: 提供基于不同缓存大小的物理 I/O 预测建议,用于辅助调整缓冲池大小。V$SESSION_WAIT/V$SYSTEM_EVENT: 提供系统级和会话级的等待事件信息,可以在此看到free buffer waits和write complete waits事件,与V$BUFFER_POOL中的计数相互印证。
-
基表 (Underlying Table):
V$BUFFER_POOL是一个动态性能视图,其数据来源于实例运行时在 SGA 中维护的内存结构。- 它主要通过底层 X$ 表(如
X$KCBWBPD)来获取信息。这些 X$ 表是 Oracle 内核(Kernel)内存结构的接口,其结构复杂、未文档化且可能随版本变化,严禁在生产环境中直接查询。
5. 底层详细原理
-
缓冲池结构与LRU算法:
- 每个缓冲池内部管理着两个重要的 LRU(Least Recently Used)链表:
- LRU List: 包含所有未被使用的(空闲)缓冲区和最近被使用的缓冲区。
- Dirty List (Write List): 包含已被修改但尚未写入磁盘的脏缓冲区。
- 当服务器进程需要从磁盘读取一个新块时,它必须首先在缓冲池中找到一个空闲缓冲区。
- 每个缓冲池内部管理着两个重要的 LRU(Least Recently Used)链表:
-
等待事件产生的原理:
FREE_BUFFER_WAIT:- 进程需要空闲缓冲区。
- 它扫描 LRU 列表寻找可重用的缓冲区。
- 如果找不到可立即重用的缓冲区(即没有空闲缓冲区,且 LRU 列表中的缓冲区都是脏的或正在被钉住),它必须等待。
- 它会发出一个信号给 DBWR,要求写入脏缓冲区以腾出空间,并进入等待状态。
- 当 DBWR 完成写入并释放出缓冲区后,进程被唤醒,
FREE_BUFFER_WAIT计数增加。
WRITE_COMPLETE_WAIT:- 进程需要读取一个当前正被另一个进程写入磁盘的缓冲区(即缓冲区处于“正在写入”状态)。
- 它必须等待这个写入操作完成才能访问该缓冲区。
- 当写入完成,进程被唤醒,
WRITE_COMPLETE_WAIT计数增加。
-
视图数据来源:
V$BUFFER_POOL中的配置信息(如NAME,SIZE)来自 SGA 中固定的内存结构。- 等待事件计数(如
FREE_BUFFER_WAIT)是累积的计数器,存储在每个缓冲池的内存控制结构中。查询该视图只是简单地读取这些计数器的当前值。
6. 常用查询SQL示例
1. 查看所有缓冲池的配置和关键等待事件(健康度检查)
SELECT name,
block_size,
current_size,
current_size * block_size / 1024 / 1024 AS current_size_mb,
resize_state,
free_buffer_wait,
write_complete_wait,
buffer_busy_wait
FROM v$buffer_pool
ORDER BY name;
2. 识别存在空闲缓冲区等待的缓冲池(急需调整)
SELECT name,
free_buffer_wait,
ROUND((free_buffer_wait / NULLIF((free_buffer_wait + free_buffer_inspected), 0)) * 100, 2) AS wait_inspect_ratio
FROM v$buffer_pool
WHERE free_buffer_wait > 0
ORDER BY free_buffer_wait DESC;
3. 计算缓冲池命中率(需使用V$BUFFER_POOL_STATISTICS)
-- 这是一个更常用的查询,使用V$BUFFER_POOL_STATISTICS
SELECT name,
physical_reads,
db_block_gets,
consistent_gets,
ROUND( (1 - (physical_reads / (db_block_gets + consistent_gets)) ) * 100, 2 ) AS buffer_hit_ratio
FROM v$buffer_pool_statistics
WHERE (db_block_gets + consistent_gets) > 0;
4. 监控缓冲池大小的变化历史(如果启用了ASMM/AMM)
SELECT bp.name,
bp.current_size,
bp.target_size,
bp.resize_state,
ROUND(bp.current_size * bp.block_size / 1024 / 1024) AS current_mb,
ROUND(bp.target_size * bp.block_size / 1024 / 1024) AS target_mb
FROM v$buffer_pool bp
WHERE bp.resize_state != 'STATIC'
ORDER BY bp.name;
5. 综合查询:关联V$SGASTAT获取精确字节数
SELECT bp.name,
s.bytes / 1024 / 1024 AS size_mb,
bp.free_buffer_wait
FROM v$buffer_pool bp
JOIN v$sgastat s ON (bp.name || ' buffer pool' = s.name)
WHERE s.pool = 'buffer cache'
ORDER BY s.bytes DESC;
总结
V$BUFFER_POOL 是监控 Oracle 数据库核心组件——缓冲区缓存的配置和压力状态的关键视图。
- 核心监控点:
FREE_BUFFER_WAIT(缓冲池大小不足)、WRITE_COMPLETE_WAIT(I/O 或 DBWR 瓶颈)。 - 关键价值:快速诊断由内存配置引起的数据库性能问题,特别是与 I/O 等待相关的性能下降。它是判断是否需要增加
DB_CACHE_SIZE,DB_KEEP_CACHE_SIZE等参数的第一手证据。 - 使用方法:通常与
V$BUFFER_POOL_STATISTICS(用于命中率)和V$SYSTEM_EVENT(用于系统级等待事件)结合使用,形成完整的缓冲区缓存性能分析链条。
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视图,对于数据库性能调优和容量规划至关重要,是每一位 Oracle DBA 必须掌握的技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T小Chen》
108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