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关于软和硬的几篇文章,基本上把软和硬的概念做了清晰的说明。在这里,需要引入“竞争层面”这个概念,这样能够更好地说明软和硬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如何看待软和硬的因素,以及对于不同位置从软和硬的角度看应如何做决策。
先以篮球为例,可以划分成五个竞争层面:

对于篮球运动来说,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方面要入围,要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一米五六的人技术再好,也很难发挥,至少要能够达标,才能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身体素质达标后,就要联系个人技术,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竞争层面,这是软的,是后天的。身体素质再好,个人技术一塌糊涂,也无法打过对方,因为对方的身体素质也达到竞争的基本标准,你的身体素质的优势不会抵消个人技术方面的劣势。同理,竞争逐渐会由低层面上升到高层面,这里面逐步提升的就是软的内容。
每当上升一个层面,原层面软的东西就变成了硬的东西,是必须要达到的,这就是用竞争层面来说明的问题。
每上升一个层面,其下面层面的所有东西(包括软和硬)都变成了硬的,都是作为新层面竞争的最基本的要素,这时候就不应该再重点关注前一个层面的因素。这是推论。
第二个以软件产品经营为例:

与篮球的竞争层面相类似,也用五个层面来划分,以表明大致意思。在达到第三个层面的时候,各个公司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剩下的就是人员的执行效率与准确性,以及公司差异化定位等方面的战略。在我们追求第四个层面的时候,研发能力已经是基本要素,是从软变为硬,公司的重点将不应该再关注在研发能力上,而应该关注在如客户需求的挖掘、销售人员的有效性、销售管理的效率、行业需求的发掘等等。
用竞争层面的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软和硬的转化。
下面讨论第三个例子,就是如果我们处在不同位置上,将如何用软和硬的概念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既然篮球是个软和硬比例比较适中的运动,那么在商业中,也会有软和硬比较适中的经营,当然也一定会有两侧各极端的经营。
在传统制造领域中,抛开品牌因素之外,规模化应该是传统制造领域中的重要竞争优势以及路线。因为规模化,可以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价格,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竞争优势。规模化就意味着投资,这是硬的东西,将人的因素(软)放到相对较低的位置。行业准入也是硬的因素。这是偏硬一侧的经营;
在新的品牌运作中,如美特斯邦威是典型例子。相对传统服装企业来说,美特斯邦威没有自己的生产厂,订单全部交给外包企业生产,自己专注于品牌建设、设计及营销,这几乎是纯软的部分。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投资专卖店也需要资金,但这部分的资金量相比传统服装企业的生产、销售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是以小(资本)博大(市场)的典型案例。
其他多达数企业都位于这两类企业中间,只是出于不同位置,或偏向于硬,或偏向于软。
如果作为求职者,或者是经理人的角色,从能够发挥自己个人能力及空间的角度来说,偏向于软的企业对自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不绝对,因为偏硬的企业也需要专业的资本管理人员、大企业管理人员等等,只是数量相对其规模来说相对较少。
如果作为投资者,自己不参与经验,也很难进行把控,处于安全考虑,可向偏硬的企业进行投资;反之,如果追求高回报,可向偏软的企业投资。偏软的企业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风险。
对于小企业,应该向偏软的方向走,这样可以避开低层次的竞争,如资本,如竞争对手现已形成的竞争优势等等。
将竞争层面这个概念,加入到软和硬的讨论中,会引申出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当我们面对某一确定事物的情况下,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引导我们对外来走向有更明确的判断。尤其是这种判断几乎是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