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系统资源分类
- 硬件资源: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基础,包括:
-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是系统的核心运算部件。
- 存储器:分为内存(如RAM)和外存(如硬盘、SSD),用于临时或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 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负责向系统输入信息,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负责呈现系统处理结果。
- 软件资源:以文件形式存在于存储器中,是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和数据的集合,包括各类程序(如应用程序、系统程序)和数据(如文档、图片)。
2. 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 提高系统效率:通过对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度,避免资源闲置和冲突,最大化利用系统资源,提升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例如,CPU在多个程序间快速切换,使各程序看似同时运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 提供友好工作环境: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操作系统隐藏了硬件操作的复杂性,用户无需直接操作硬件,而是通过图形界面、命令等简单方式与计算机交互,降低了使用难度。比如Windows系统的图形化界面,让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图标完成各种操作。
3. 操作系统定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系统软件,其核心功能包括:
- 有效组织和管理软、硬件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
- 合理安排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使各种任务有序进行。
- 控制程序的执行过程,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
-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友好的接口,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4. 操作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 4个特征:
- 并发性:指多个程序或任务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同时运行。注意“并发”并非“并行”,并行是指多个任务在同一时刻真正同时运行,而并发是通过CPU的调度实现的“宏观上同时,微观上交替”。
- 共享性:系统中的资源可以被多个并发执行的程序共同使用,包括互斥共享(如打印机,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个程序使用)和同时共享(如内存,多个程序可同时访问不同区域)。
- 虚拟性:通过某种技术将物理资源转化为多个逻辑上的资源,供用户使用。例如,虚拟内存技术将硬盘的一部分空间虚拟成内存,扩大了程序可使用的内存空间;虚拟打印机让多个用户感觉自己在独占打印机。
- 不确定性:由于程序的并发执行和资源的竞争,程序的执行顺序和完成时间可能不确定,但操作系统会保证程序的执行结果是确定的。例如,两个程序同时向一个文件写入数据,操作系统会进行协调,确保最终的文件内容是正确的。
- 5大功能(从传统资源管理角度):
- 处理机管理:主要负责CPU的调度,合理分配CPU时间给各个程序,提高CPU的利用率。
- 文件管理:对存储在外存上的文件进行组织、命名、存储、检索、保护和删除等操作,方便用户对文件的管理和使用。
- 存储管理:管理内存资源,包括内存的分配、回收、保护和扩充等,确保各程序能正常使用内存且不相互干扰。
- 设备管理: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分配、驱动程序的加载、数据传输的控制等,使设备高效工作。
- 作业管理:负责用户提交的作业(即用户要求计算机完成的任务)的组织和调度,包括作业的进入、调度、执行和完成等过程。
以下是对 4.1.1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的精炼总结,便于记忆和理解:
1. 资源分类
- 硬件资源:CPU、内存、I/O设备(如键盘、硬盘)等物理设备。
- 软件资源:以文件形式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如文档、软件安装包)。
2. 操作系统两大核心作用
- 效率提升:通过资源管理(如CPU调度、内存分配)优化系统性能。
- 用户体验:提供图形界面(GUI)或命令行(CLI)等友好交互方式。
3. 操作系统定义(关键点)
- 管理者:统筹软硬件资源(如分配内存、调度任务)。
- 组织者:规划程序执行流程(如多任务切换)。
- 服务者:向用户提供接口(如双击打开文件、命令行输入指令)。
4. 四大特征
特征 | 通俗解释 | 例子 |
---|---|---|
并发性 | 多个程序“看似”同时运行 | 边听音乐边打字 |
共享性 | 资源被多个程序轮流使用 | 打印机交替打印不同用户的文档 |
虚拟性 | 物理资源被抽象为逻辑形式 | 4GB内存可运行10GB的游戏(虚拟内存) |
不确定性 | 程序执行时间不可预测(受调度影响) | 打开同一软件有时快、有时慢 |
5. 五大管理功能
- 处理机管理:CPU调度(如优先级高的任务先执行)。
- 存储管理:内存分配与回收(如关闭软件后释放内存)。
- 文件管理:数据存取(如创建、删除、修改文件)。
- 设备管理:控制I/O设备(如驱动程序管理打印机)。
- 作业管理:用户任务的整体调度(如批处理多个打印任务)。
一句话记忆
操作系统是资源的大管家(管理硬件+软件)、任务的调度员(让程序高效运行)、用户的翻译官(把复杂操作简化为点击或命令)。
你提供的内容清晰梳理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下面结合这些要点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补充,帮助更深入理解:
4.1.1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解析
1. 计算机系统资源分类
- 硬件资源: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基础,包括:
-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是系统的核心运算部件。
- 存储器:分为内存(如RAM)和外存(如硬盘、SSD),用于临时或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 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负责向系统输入信息,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负责呈现系统处理结果。
- 软件资源:以文件形式存在于存储器中,是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和数据的集合,包括各类程序(如应用程序、系统程序)和数据(如文档、图片)。
2. 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 提高系统效率:通过对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度,避免资源闲置和冲突,最大化利用系统资源,提升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例如,CPU在多个程序间快速切换,使各程序看似同时运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 提供友好工作环境: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操作系统隐藏了硬件操作的复杂性,用户无需直接操作硬件,而是通过图形界面、命令等简单方式与计算机交互,降低了使用难度。比如Windows系统的图形化界面,让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图标完成各种操作。
3. 操作系统定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系统软件,其核心功能包括:
- 有效组织和管理软、硬件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
- 合理安排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使各种任务有序进行。
- 控制程序的执行过程,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
-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友好的接口,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4. 操作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 4个特征:
- 并发性:指多个程序或任务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同时运行。注意“并发”并非“并行”,并行是指多个任务在同一时刻真正同时运行,而并发是通过CPU的调度实现的“宏观上同时,微观上交替”。
- 共享性:系统中的资源可以被多个并发执行的程序共同使用,包括互斥共享(如打印机,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个程序使用)和同时共享(如内存,多个程序可同时访问不同区域)。
- 虚拟性:通过某种技术将物理资源转化为多个逻辑上的资源,供用户使用。例如,虚拟内存技术将硬盘的一部分空间虚拟成内存,扩大了程序可使用的内存空间;虚拟打印机让多个用户感觉自己在独占打印机。
- 不确定性:由于程序的并发执行和资源的竞争,程序的执行顺序和完成时间可能不确定,但操作系统会保证程序的执行结果是确定的。例如,两个程序同时向一个文件写入数据,操作系统会进行协调,确保最终的文件内容是正确的。
- 5大功能(从传统资源管理角度):
- 处理机管理:主要负责CPU的调度,合理分配CPU时间给各个程序,提高CPU的利用率。
- 文件管理:对存储在外存上的文件进行组织、命名、存储、检索、保护和删除等操作,方便用户对文件的管理和使用。
- 存储管理:管理内存资源,包括内存的分配、回收、保护和扩充等,确保各程序能正常使用内存且不相互干扰。
- 设备管理: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分配、驱动程序的加载、数据传输的控制等,使设备高效工作。
- 作业管理:负责用户提交的作业(即用户要求计算机完成的任务)的组织和调度,包括作业的进入、调度、执行和完成等过程。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能为后续深入学习操作系统的具体实现和工作机制打下基础。
新的文字报告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报告》
一、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系统软件,更是其他软件运行的基础支撑。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对于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软件开发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计算机系统资源分类
传统计算机系统资源主要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 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设备,包括中央处理机(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中央处理机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可分为内存和外存,内存速度快但容量相对较小,外存容量大但速度较慢;输入/输出设备则实现了计算机与外部世界的数据交互,如键盘、鼠标是常见的输入设备,显示器、打印机是常见的输出设备。 - 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以文件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上的程序和数据等信息。程序是为了实现特定功能而编写的一系列指令,数据则是程序处理的对象。这些软件资源可以是操作系统本身、各种应用程序以及用户创建的数据文件等。
三、操作系统的作用
- 提高计算机系统效率
操作系统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和调度,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在处理机管理方面,采用多道程序技术将CPU的时间合理地分配给每个任务,使得多个程序可以并发执行,充分利用了CPU的处理能力;在存储管理方面,进行存储分配与回收、存储保护等操作,优化了内存的使用,减少了内存碎片,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 改善人机界面
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命令行界面等方式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无需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底层细节。例如,现代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使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拖动等操作轻松完成文件管理、程序运行等任务,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四、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是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系统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且向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友好接口的计算机程序。它就像是计算机系统的“大管家”,协调着各个部件和程序的运行,确保计算机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五、操作系统的特征
- 并发性
并发性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操作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程序的执行。通过多道程序技术和时间片轮转等算法,操作系统可以让多个程序交替使用CPU,使得看起来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例如,在我们使用计算机时,可以同时打开浏览器浏览网页、播放音乐、编辑文档等,这些程序看似同时在运行,实际上是操作系统通过并发机制实现的。 - 共享性
共享性是指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可以被多个程序共同使用。例如,多个程序可以共享内存、磁盘等硬件资源,也可以共享系统中的文件、数据等软件资源。操作系统需要对这些共享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度,以避免多个程序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 虚拟性
虚拟性是指操作系统通过某种技术将一个物理实体虚拟成多个逻辑实体。例如,通过虚拟内存技术,操作系统可以将有限的物理内存扩展成一个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虚拟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可以使用更多的内存;通过虚拟处理器技术,操作系统可以将一个CPU虚拟成多个逻辑CPU,使得多个程序可以同时在不同的逻辑CPU上运行。 -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在操作系统中,程序的执行结果和执行时间可能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操作系统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程序的执行,并且受到硬件故障、外部中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一个程序的执行可能会受到其他程序的干扰,导致其执行时间和结果不确定。
六、操作系统的功能
- 处理机管理
处理机管理主要是对处理机的执行“时间”进行管理,包括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进程调度等。进程是程序在操作系统中的一次执行过程,处理机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地分配CPU时间,提高CPU的利用率,使得多个进程可以高效地并发执行。 -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主要包括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存取控制等。文件是计算机系统中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文件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文件,方便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和使用。例如,通过目录管理,用户可以方便地组织和查找文件;通过存取控制,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 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是对主存储器“空间”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储分配与回收、存储保护、地址映射(变换)和主存扩充等。存储管理的目的是优化内存的使用,提高内存的利用率,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例如,通过存储分配与回收,操作系统可以为程序分配所需的内存空间,并在程序运行结束后及时回收内存;通过地址映射,将程序的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使得程序可以正确地访问内存。 -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实质是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分配、启动、完成和回收等。设备管理的任务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方便用户对设备的使用。例如,操作系统可以根据设备的忙闲状态,合理地分配设备给不同的程序使用;在设备使用完毕后,及时回收设备,以便其他程序可以使用。 - 作业管理
作业管理包括任务、界面管理、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语音控制和虚拟现实等。作业是用户在一次计算过程中或一个事务处理中要求计算机系统所做工作的集合。作业管理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作业提交、执行和控制方式,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例如,用户可以通过作业管理界面提交作业、查看作业的执行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