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ene(Apache Jakarta)
文章平均质量分 90
Lucene是一个基于Java的全文信息检索工具包,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应用程序,而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索引和搜索功能的开源框架。Lucene目前是Apache Jakarta家族中的一个开源项目,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基于Java的开源全文检索工具包。
Bol5261
Begin here!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在数字化时代,大中型网络(如企业总部级网络、城市政务网、行业骨干网等)是业务运行的核心载体,其稳定性、安全性、性能及合规性直接决定业务连续性与用户体验
1. **基础积累**: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如CCNA、HCIA认证),掌握交换机/路由器配置、常用协议原理;2. **工具实践**:在实验室环境(如GNS3、EVE-NG模拟器)中练习IxChariot、Wireshark的使用,模拟简单网络的性能测试;3. **项目历练**:参与中小型网络测试项目(如企业办公网验收),从协助数据采集开始,逐步独立设计测试方案;4. **深度拓展**:学习网络安全(如CISP认证)、自动化测试(Python+网络自动化框架),向“复合型网络测试工程师”发展。总之,原创 2025-09-08 00:00:00 · 1873 阅读 · 0 评论 -
大中型网络(通常覆盖数百至数千节点,涉及多区域、多业务场景,如企业总部-分支、云-数据中心互联、园区网等)的核心能力
某企业数据中心需部署100台服务器(承载数据库、应用系统),需满足高可用(99.99%)、低延迟(东-西向流量转发延迟<1ms)。 - 设计:采用“Spine-Leaf”架构(2台Spine交换机、4台Leaf交换机),Leaf交换机直接连接服务器,链路聚合(LACP)提升带宽,部署BGP EVPN协议实现VLAN扩展与流量转发; - 部署:完成Spine与Leaf的BGP EVPN配置,服务器双上联至不同Leaf交换机,测试服务器间通信延迟<0.5ms,模拟Leaf交换机故障时,原创 2025-09-10 00:00:00 · 613 阅读 · 0 评论 -
掌握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及其应用规范,是保障数字系统、数据资产与业务连续性的核心能力
- **终端漏洞管理**:通过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定期检测终端系统/软件的漏洞(如Windows漏洞、Apache漏洞),并通过补丁管理工具(如WSUS)批量修复,避免漏洞被利用。- **终端权限管控**:基于“最小权限原则”限制用户操作,如通过域控(Active Directory)管理账号权限、禁用管理员权限给普通用户、使用UAC(用户账户控制)拦截高危操作。原创 2025-09-11 00:00:00 · 1051 阅读 · 0 评论 -
学习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Ping、Tracert、Wireshark等,对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设备日志,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 **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功能。要掌握其工作原理,如根据IP地址进行路由转发,熟悉常见的路由协议,如OSPF、BGP等,以及不同品牌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如Cisco的IOS、华为的VRP等。 - **交换机**:主要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学习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帧。需了解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的区别,掌握VLAN划分、端口安全、STP/MSTP等生成树协议的配置,以实现网络的隔离和防环。 - **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设备,用于控制网络流量,防原创 2025-09-11 00:00:00 · 422 阅读 · 0 评论 -
要“掌握网络计算环境与网络应用”,需从“理解底层环境架构”和“熟练应用实践”两大维度切入
网络计算环境是支撑所有网络应用的“底层框架”,核心是通过**网络连接硬件、软件与资源**,实现分布式计算、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需重点掌握其“三层架构”及关键技术:原创 2025-09-10 00:00:00 · 612 阅读 · 0 评论 -
要“掌握网络计算环境与网络应用”,需从“理解底层环境架构”和“熟练应用实践”两大维度切入
网络计算环境是支撑所有网络应用的“底层框架”,核心是通过**网络连接硬件、软件与资源**,实现分布式计算、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需重点掌握其“三层架构”及关键技术:原创 2025-09-10 00:00:00 · 795 阅读 · 0 评论 -
要系统掌握TCP/IP体系结构及协议,需从“分层逻辑”“核心协议功能”“数据传输流程”“关键技术特性”四个维度拆解
TCP/IP体系结构的核心是“分层解耦”,通过应用层(用户需求)、传输层(端到端可靠/高效)、网络层(跨网络路由)、网络接口层(物理链路)的协同,实现全球网络的互联互通。掌握其关键在于: 1. 理解每层的“功能边界”和“核心协议”; 2. 掌握TCP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可靠传输机制”(面试高频); 3. 理清“数据封装/解封装”流程,能结合实际故障(如无法上网)进行分层排查。原创 2025-09-09 00:00:00 · 701 阅读 · 0 评论 -
要系统掌握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与互联网(Internet)技术,需从**核心定义、技术体系、关键组件、应用场景及相互关联**五个维度展开
三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层级互联”构成全球网络体系,核心关系如下:1. **LAN是基础**:用户设备(电脑、手机)首先接入LAN,形成“本地设备集群”;2. **WAN是桥梁**:不同地域的LAN通过WAN连接(如北京LAN与上海LAN通过运营商WAN互联);3. **Internet是集合**:全球所有LAN、WAN通过TCP/IP协议和骨干网互联,形成Internet,实现“全球设备互通”。原创 2025-09-08 00:00:00 · 1298 阅读 · 0 评论 -
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需建立“**分层理解→核心技术→实践验证→综合应用**”的知识体系,从理论框架到具体协议
- 先ping“网关”(如192.168.1.1):若ping不通,说明局域网内到网关的路径有问题(如路由器故障、IP配置错误)。 - 再ping“公网IP”(如8.8.8.8,谷歌DNS):若ping不通,说明网关到公网的路径有问题(如宽带欠费、路由器WAN口配置错误)。 - 最后ping“域名”(如www.baidu.com):若ping不通但能ping通公网IP,说明DNS解析故障(可手动配置DNS为114.114.114.114)。4. **传输层/应用层排查**:若网络层通,但原创 2025-09-06 00:00:00 · 1377 阅读 · 0 评论 -
掌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知识,需要系统理解其核心框架、关键流程、管理要素及实战方法,既要覆盖“项目管理”的通用逻辑(如范围、时间、成本管理),也要结合“软件测试”的专业特性(如测试策略、缺陷管理、质量度量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是“通用项目管理能力”与“软件测试专业能力”的结合——既要懂“范围、时间、资源”的管控逻辑,也要懂“测试策略、缺陷管理、质量度量”的专业细节。实践中,需通过“明确目标→细化计划→过程监控→复盘优化”的闭环,不断提升项目效率与测试质量;同时,需注重跨团队沟通,减少信息差,确保测试环节与项目整体节奏同频。原创 2025-09-04 08:46:55 · 684 阅读 · 0 评论 -
掌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知识,需要系统理解其核心框架、关键流程、管理要素及实战方法,既要覆盖“项目管理”的通用逻辑(如范围、时间、成本管理),也要结合“软件测试”的专业特性(如测试策略、缺陷管理、质量度量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是“通用项目管理能力”与“软件测试专业能力”的结合——既要懂“范围、时间、资源”的管控逻辑,也要懂“测试策略、缺陷管理、质量度量”的专业细节。实践中,需通过“明确目标→细化计划→过程监控→复盘优化”的闭环,不断提升项目效率与测试质量;同时,需注重跨团队沟通,减少信息差,确保测试环节与项目整体节奏同频。原创 2025-09-10 00:00:00 · 1239 阅读 · 0 评论 -
要掌握软件质量及软件质量管理知识,需从“质量本质”“管理体系”“核心方法”三个维度系统理解
软件质量管理的核心逻辑是:**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以“过程标准化”为保障,以“数据驱动”为手段,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最终实现“产品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用户满意”**。掌握其基础知识,需先理解“质量的多维度定义”,再熟悉“计划-保证-控制”三大过程,最后结合行业模型(如CMMI、ISO)与实践(如评审、自动化测试)落地,避免陷入“重测试、轻过程”的误区。原创 2025-09-09 00:00:00 · 1468 阅读 · 0 评论 -
C语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理解内存管理、硬件交互的关键
| 核心模块 | 关键知识点 | 能力要求 ||----------|------------|----------|| 语法与数据类型 | 变量/常量、基本数据类型(int/float/char等)、数组、指针、结构体、枚举 | 能熟练定义和使用各类数据结构,理解**指针与内存地址的关联**(如指针变量、指针数组、函数指针) || 控制流与函数 | 分支(if-else、switch)、循环(for/while/do-while)、函数定义/调用/递归、函数参数(值传递/指针传递) | 能设计结构化原创 2025-09-07 00:00:00 · 856 阅读 · 0 评论 -
数据库是**存储、管理和组织结构化数据的系统**,核心目标是解决“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广泛用于APP、网站、企业管理系统等场景
- **播放工具**:PotPlayer(支持多格式视频)、VLC(开源,跨平台)、QQ音乐(音频);- **编辑工具**:Premiere(专业视频剪辑)、Audition(音频编辑)、Photoshop(图像编辑)、剪映(民用视频剪辑);- **格式转换工具**:FFmpeg(开源,批量转换音视频格式)、格式工厂(民用)。原创 2025-09-06 00:00:00 · 943 阅读 · 0 评论 -
数据结构是算法的“载体”,不同结构决定了数据的访问、插入、删除效率,需重点掌握 **“时间复杂度(Time Complexity)”和“空间复杂度(Space Complexity)
- **核心思想**:“试错 + 回溯”——类似深度优先搜索,尝试每一种可能,若发现错误则回溯到上一步,换一种可能继续尝试(适合“组合、排列、子集”类问题)。- **步骤**:1. 选择(选一个元素加入当前路径)→ 2. 递归(处理下一个元素)→ 3. 回溯(撤销选择,尝试下一种可能)。- **经典案例**: - 全排列(LeetCode 46)、组合总和(LeetCode 39); - N 皇后问题(每行放一个皇后,不冲突); - 单词搜索(LeetCode 79,二维网格中找单词)。-原创 2025-09-05 00:00:00 · 689 阅读 · 0 评论 -
要掌握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并了解编译程序知识,需要从核心概念、核心能力、学习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梳理
要掌握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并了解编译程序知识,需要从核心概念、核心能力、学习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以下是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与学习指南,帮助你逐步建立完整的技术认知:原创 2025-09-05 00:00:00 · 984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硬件体系的核心是“五大部件”,各部件通过**总线(Bus)** 连接,形成数据、指令、控制信号的传输通路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主存,如DRAM)、存储设备(如SSD/HDD)、显卡(GPU,图形/计算核心)** ,其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整体运算、响应和存储能力。以下按部件分类,详细解析各核心部件的关键性能指标:原创 2025-09-03 00:00:00 · 998 阅读 · 0 评论 -
应用数学是连接纯数学与现实问题的桥梁,核心是将数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工程、经济、物理等领域问题的工具
1. **定问题类型**:明确是“解方程(Ax=b)、降维、拟合、特征提取”中的哪一类?(核心第一步) 2. **析数据特征**: - 解方程:看A的形状(方阵/长方阵)、稀疏性、奇异性; - 降维/拟合:看数据维度、是否有异常值、误差分布; - 特征提取:看矩阵是否非负、是否为方阵、是否需解释性。 3. **选核心方法**:根据上述特征匹配对应方法(如稀疏方阵用共轭梯度法,含异常值拟合用RANSAC)。 4. **择工具落地**:小规模/专业场景用MATLAB,大原创 2025-09-02 00:00:00 · 1492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仅能识别 **二进制(0和1)**,因此所有数据(数值、文本、图像等)都需转换为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
### 一、数据表示:计算机如何“理解”数据计算机仅能识别 **二进制(0和1)**,因此所有数据(数值、文本、图像等)都需转换为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核心是掌握不同类型数据的二进制编码规则。原创 2025-09-01 23:45:00 · 1227 阅读 · 0 评论 -
要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需先明确两者的核心定义、逻辑关系,再从技术分类、应用场景、发展趋势等维度展开——接入网是“网络基础设施”
接入网是“最后一公里”的网络基础设施,接入技术是实现用户接入的具体手段——前者决定了“能否连接”,后者决定了“连接得好不好(速率、稳定性、灵活性)”。从早期的铜线DSL到现在的光纤FTTH、5G,再到未来的全光网络、6G+卫星接入,两者的协同演进始终围绕“更高速率、更广覆盖、更智能、更适配多场景”的目标,是互联网服务走向“全民化、智能化”的核心支撑。原创 2025-08-30 00:00:00 · 1381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知识的核心逻辑是:**“组织制定标准,标准定义协议,协议支撑分层,分层实现互联”*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知识的核心逻辑是:**“组织制定标准,标准定义协议,协议支撑分层,分层实现互联”**。掌握它不仅需要记忆“哪些标准对应哪些技术”,更要理解“标准背后的问题(如IPv4地址耗尽催生IPv6)”和“标准的落地场景(如Wi-Fi 6适配多设备家庭)”。对于实际应用(如网络部署、故障排查),需重点关注TCP/IP协议栈、以太网、Wi-Fi、IPv6等核心标准的细节。原创 2025-08-30 00:00:00 · 1801 阅读 · 0 评论 -
数据通信是指**两台或多台设备之间通过传输介质(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交换“数据”(而非语音、视频等模拟信号)的过程
- **编码(Encoding)**:针对**数字信号传输**,将“0/1”比特流转为物理介质可识别的电平/脉冲(仅处理数字→数字)。 常见编码方式: - 曼彻斯特编码:每个比特中间必有电平跳变(如“0”是前高后低,“1”是前低后高),以太网(网线)必用,可同步时钟; - 不归零编码(NRZ):高电平代表“1”,低电平代表“0”,简单但易丢同步(需额外时钟信号)。原创 2025-08-30 00:00:00 · 867 阅读 · 0 评论 -
核心目标是将“需求”转化为“技术方案”,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层级,确保系统架构可扩展、低耦合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质是**用工程化思维解决软件问题**: - 拒绝“拍脑袋开发”:通过需求分析明确目标,通过设计拆解问题,通过测试验证质量,每个环节都有规范和产出; - 平衡“理想与现实”:没有“完美的开发模型”,需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如政府项目用瀑布,互联网项目用敏捷); - 关注“全生命周期”:系统不是“开发完就结束”,需通过运维监控保障长期稳定,通过迭代优化适应需求变化。原创 2025-08-30 00:00:00 · 877 阅读 · 0 评论 -
性能测试的核心目标是**模拟真实业务负载**,验证网络系统在不同压力下的响应能力、吞吐量、稳定性,并定位性能瓶颈(如带宽不足、协议延迟、设备转发瓶颈等)
-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系统正常运行的平均时间,值越大越可靠(如服务器MTBF通常>10万小时)。- **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故障发生后恢复的平均时间,值越小越好(如通过自动化运维将MTTR从1小时→5分钟)。- **SLA(服务等级协议)**:承诺的可用性,计算公式:`SLA = (总时间 - 故障时间) / 总时间 × 100%`(99.9%→每月downtime≤43分钟,99.999%→每年downtime≤5分钟)。原创 2025-08-30 00:00:00 · 938 阅读 · 0 评论 -
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优化及可靠性设计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技术领域,三者相互关联(测试发现瓶颈、优化解决问题、可靠性设计从源头规避风险)
网络系统性能测试的核心方法,本质是“场景化目标”与“技术手段”的结合:通过**基准/负载/压力/稳定性**等场景,覆盖不同业务压力下的系统表现;通过**协议级/业务级/分布式**等技术,精准采集数据、模拟真实负载。最终目标是通过量化数据,让技术人员明确“系统能承受什么压力、哪里存在瓶颈、如何优化”,确保系统在真实业务中稳定、高效运行。原创 2025-08-29 23:45:00 · 974 阅读 · 0 评论 -
掌握网络管理的核心,需要从“原理认知”和“实操落地”两个维度系统学习,既要理解网络运行的底层逻辑,也要能通过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 **端口号管理**:为源和目标主机的应用程序分配唯一的**端口号**(1-65535,其中1-1024为知名端口,如HTTP的80、HTTPS的443),实现“一台主机内多个应用程序同时通信”(如电脑同时打开浏览器、微信、QQ,通过端口号区分数据归属)。- **两种传输服务模型**: -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提供“可靠、面向连接、字节流”的服务,适合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如文件传输、网页加载)。 - 核心机制: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滑动窗口(流量控原创 2025-08-30 00:00:00 · 974 阅读 · 0 评论 -
不可克隆定理(No-Cloning Theorem)是量子力学中最基础、最具颠覆性的定理之一,它从根本上限制了量子系统的“复制”能力,直接区别于经典信息(如计算机文件、文本可无损耗复制)
的不可克隆性,任何试图窃听或复制密钥的行为都会被立即检测到,从而确保了信息不会泄露或被窃听。- **量子雷达系统**:浙大湖州研究院等机构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测量不确定性原理,为激光雷达系统构建了安全机制。该机制采用GMQSL协议,利用高斯调制与零差检测技术,使得任何试图通过单次测量来复制或篡改信号的欺骗者都只能获取到有限的经典信息,而无法完美再现原始量子态,并通过估计接收信号的过剩噪声来检测潜在的欺骗攻击。- **基于云的计算安全协议**:MIT的研究人员在安全协议中利用量子不可克原创 2025-08-29 23:45:00 · 672 阅读 · 0 评论 -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反直觉、也最具颠覆性的现象之一,它打破了经典物理的局域性原则,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奠定了核心基础
2. **应用探索:从理论到技术(2000s-至今)** 随着实验验证的完成,量子纠缠开始成为量子技术的核心资源,关键应用包括: - **量子通信**:利用纠缠光子的“瞬间关联”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如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2016年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量子纠缠分发,确保通信绝对安全); - **量子计算**:通过纠缠态实现“量子比特”的并行计算,大幅提升计算速度(如谷歌2019年发布的“悬铃木”量子计算机,利用纠缠态实现“量子优越性”); - **量子传感**:基原创 2025-08-30 00:00:00 · 920 阅读 · 0 评论 -
卫星互联网并非单一卫星的作用,而是通过“星座组网+天地协同”实现功能
-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卫星互联网不仅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还能在应急通信、交通运输、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应急通信中,当地面网络因灾害中断时,卫星网络可快速恢复连接;在交通运输领域,能为远洋货轮、民航客机提供稳定联网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和深化。原创 2025-08-29 23:45:00 · 1021 阅读 · 0 评论 -
网络新技术是指在网络领域不断涌现的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变革性的技术,这些技术正推动着网络向更高性能、更智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运行。其主要组件包括虚拟网络功能、NFV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和编排,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部署速度。- **5G与6G技术**:5G是当前主流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它对现有4G LTE技术进行了大幅改进,可支持各种设备、服务和部署方式,并充分利用频段和频谱资源,开启了万物互联时代。而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主导技术,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有望在2030年前后实现,它将具有更高的性能指标,如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连接容量,还可能引入新的频段和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边缘计算**:随着物联网原创 2025-08-30 00:00:00 · 696 阅读 · 0 评论 -
低代码开发平台(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简称LCDP)是**通过“可视化拖拽+少量代码补充”的方式
当可视化配置无法满足场景(如特殊算法、定制化交互、深度系统集成)时,平台允许**技术人员(如开发工程师、IT运维)** 补充少量代码,实现“灵活扩展”,常见场景包括:- **定制化逻辑**:在可视化流程的“代码节点”中,编写简短脚本(如JavaScript、Python)实现特殊计算(如“根据客户消费金额自动计算会员折扣等级”)、数据处理(如“将Excel中的日期格式统一转换为YYYY-MM-DD”)。 示例:某电商企业搭建“订单满减计算工具”,可视化拖拽完成订单信息录入后,在“计算节点”补充20原创 2025-08-28 23:45:00 · 734 阅读 · 0 评论 -
物联接入和基于 RSF 的时空对齐是物联网领域中两个具有关联性的关键内容
- **数据接收与存储**:汇聚从边缘层上传的全省乃至全国的所有 ETC 门架通行记录等数据,并将其存储至分布式数据库,以支撑海量数据的长期留存与快速查询需求。 - **费用计算与清分结算**:省级平台会基于车辆通行门架的序列及对应路段费率表,初步计算行程费用。全国清分结算中心承担跨省通行费用的拆分工作,并统一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完成扣费,并将资金划拨给对应的高速运营方,达成最终的结算。- **稽核与异常处理**:借助 ETL 工具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将 ETC 交易数据、收费清分数据等进行融合、原创 2025-08-30 00:15:00 · 905 阅读 · 0 评论 -
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核心阻力源于**“安全风险、利益冲突、标准缺失”三大核心矛盾**,具体可拆解为4类关键问题,覆盖技术、管理、利益、合规等维度
所有涉及中国地理空间的官方、合规活动,均需以CGCS2000为基准,典型场景包括:- 政务领域:国土空间规划图、行政区划图、应急救援地图、不动产确权登记数据。- 工程领域:铁路/公路建设的线路测绘、桥梁/隧道的施工定位、城市地下管网测绘。- 公共服务:官方发布的电子地图(如天地图)、气象监测站点定位、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如耕地范围、森林分布)。原创 2025-08-29 00:00:00 · 687 阅读 · 0 评论 -
交通数据产业平台是**以交通数据为核心要素**,连接“数据供给方、技术服务方、产业应用方”的生态化载体
- **政务网**:安全重点是“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政务系统稳定与公众信息隐私”,需严格遵循《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及政务专用标准(如《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安全等级通常要求“等保三级及以上”(核心系统如公安、国防相关需等保四级/五级)。 特点:强制要求“物理隔离”或“逻辑强隔离”(如政务网与互联网必须物理分开,避免外部攻击),同时需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如不同部门人员仅能访问自身业务相关数据)、数据溯源与应急响应机制(如系统被攻击时能快速定位并恢复)。原创 2025-09-03 00:00:00 · 743 阅读 · 0 评论 -
打破数字底座建设中的协同壁垒,核心是从**“机制、标准、工具、利益”** 四个维度构建统一协作框架
是数字底座的价值输出层,基于下层能力支撑具体业务场景,是“底座能力”转化为“业务价值”的直接载体。- **核心内容**: - 面向行业的业务系统:如政务领域的“一网通办”平台、工业领域的“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交通领域的“智慧交通调度平台”。 - 个性化应用:基于低代码平台搭建的部门级轻量应用(如“员工考勤系统”“项目进度跟踪工具”)。- **核心目标**:直接解决业务痛点(如提升审批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体现数字底座的实际业务价值。原创 2025-09-02 00:00:00 · 1619 阅读 · 0 评论 -
数字底座是**面向数字经济或行业数字化转型,整合云原生架构、数据治理、AI算法等核心技术,构建的统一、智能、可扩展的技术基座**
- 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底座建设需采购硬件(服务器、存储设备)、软件(云平台、AI工具),并投入专业团队(开发、运维、数据治理人员),前期成本高;而其价值(如降本、提效)需通过后续业务对接逐步体现,短期内难见明显收益,易面临资金投入压力。 - 资源浪费风险:若前期对业务需求预判不准,可能导致底座资源(如算力、存储)过度配置,或因能力建设不足需后期反复扩容,造成成本浪费。原创 2025-09-01 00:00:00 · 1532 阅读 · 0 评论 -
在取消省界收费站、推进高速路网一体化管理的背景下,**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以“数据驱动决策、协同联动处置”为核心
作为核心技术基座,需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因故障影响业务运行:- **高可用部署**:采用“多区域、多节点”部署架构,例如将数据同时存储在不同省份的云节点,某一节点故障时,其他节点可无缝接管,保障系统7×24小时运行(如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需全年无间断,底座需避免单点故障)。- **全链路数据安全**:内置数据加密(传输加密、存储加密)、访问控制(分级权限管理,如普通员工仅查看部分数据)、安全审计(记录数据调用日志)功能,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如保护ETC收费数据、用户隐私信息)。- **灾备与快速原创 2025-08-31 00:00:00 · 1227 阅读 · 0 评论 -
视频云联网构建起“部级-省级-路段-终端”架构,形成一体化视频监控网络。其能打破以往路段间的监控信息孤岛
- **车道级指挥调度**:可助力车道级的精准定位与三维地图监测。像 G2 沪宁高速无锡段依靠“高精一张图”与导航 APP 联动,应急车道启用信息能秒级推送至导航界面,春运期间其通行效率提升超 30%。 - **道路养护作业**:能录入车道级病害数据,结合气象数据预判暴雨积水风险等,助力养护工作由被动处理转变为主动防控。且可预定义锥桶布设点,保障养护施工安全区布局符合规范。- **大件运输规划**:大件物流运输车出发前可凭借其模拟车道、桥隧等限高、限重情况,提前规划适宜路线,规避通行阻碍与违规风险。原创 2025-08-30 00:00:00 · 995 阅读 · 0 评论 -
OS 城轨通常是指具有特定操作系统的支持智慧化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发展没有绝对的 “最佳” 技术路线,依据行业发展动态及相关案例
- **云边协同技术**: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用处置中心用华为云 Stack 及 IEF 边云协同操作系统,可支持百万级应用接入,完成上万节点镜像秒级分发及边缘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适配全国海量边缘视频设备管理运维需求。 -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依托智能分析服务器或云端智能服务达成。例如阿里云解决方案嵌入达摩院算法,能针对 30 余种高速公路视觉场景开展精准分析,提取有价值信息辅助管理决策,提升路网运行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原创 2025-08-29 00:00:00 · 1021 阅读 · 0 评论 -
数据底座构建是指通过整合、治理、存储企业全域数据,形成统一、高质量的数据资产层,为上层业务应用(如分析、决策、AI模型)
智慧公路数字底座建设需契合公路“建管养运”全流程需求,并借助新技术赋能,其关键方向探讨如下: - **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 “一套模型、一套数据” 的要求。需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明确采集要素、精度及编码要求等;规范桩号体系、BIM 模型格式等,以打通建管养运各阶段壁垒,助力数据无缝传递与系统对接。原创 2025-08-28 23:45:00 · 1279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