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 DS二叉排序树之删除

本文介绍如何使用给定的数据序列构建二叉查找树,并实现数据删除功能。通过中序遍历展示有序序列,同时处理多个数据序列及删除操作。

14-动态查找与查找二叉树-
题目描述
给出一个数据序列,建立二叉排序树,并实现删除功能

对二叉排序树进行中序遍历,可以得到有序的数据序列

输入
第一行输入t,表示有t个数据序列

第二行输入n,表示首个序列包含n个数据

第三行输入n个数据,都是自然数且互不相同,数据之间用空格隔开

第四行输入m,表示要删除m个数据

从第五行起,输入m行,每行一个要删除的数据,都是自然数

以此类推输入下一个示例

输出
第一行输出有序的数据序列,对二叉排序树进行中序遍历可以得到

从第二行起,输出删除第m个数据后的有序序列,输出m行

以此类推输出下一个示例的结果

输入样例
1
6
22 33 55 66 11 44
3
66
22
77

输出样例
11 22 33 44 55 66
11 22 33 44 55
11 33 44 55
11 33 44 55

提示
当删除数据不在序列中,那么删除操作等于不执行,所以输出序列不变化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lchild;
    struct node *rchild;
};

class BSTtree
{
    node tree[20];
    node *temp=new node();
    node *pp=new node();
public:
    BSTtree()
    {
        tree->data=-1;
        tree->lchild=tree->rchild=NULL;
    }
    void creattree()
    {
        int n,i,e,m;
        cin>>n;
        for(i=0;i<n;i++)
        {
            cin>>e;
            if(tree->data==-1)
                tree->data=e;
            else
                insert(tree,e);
        }
        inorder(tree);
        cout<<endl;//输出有序的数据序列->对二叉排序树进行中序遍历
        
        cin>>m;//输出删除第m个数据后的有序序列
        for(i=0;i<m;i++)
        {
            cin>>e;
            if(search(tree,e)==1)//删除数据在序列中
                deletee(temp,e);
            inorder(tree);
            //cout<<i<<endl;
            cout<<endl;
        }
    }
    void insert(node *p,int e)
    {
        node *x=new node();
        if(e>p->data && p->rchild==NULL)//没有子树直接插入
        {
            x->data=e;
            x->lchild=x->rchild=NULL;
            p->rchild=x;
        }
        else if(e<p->data && p->lchild==NULL)
        {
            x->data=e;
            x->lchild=x->rchild=NULL;
            p->lchild=x;
        }
        else if(e>p->data && p->rchild!=NULL)//有子树递归
            insert(p->rchild,e);
        else if(e<p->data && p->lchild!=NULL)
            insert(p->lchild,e);
    }
    void inorder(node *p)//中序遍历
    {
        if(p->lchild!=NULL)
            inorder(p->lchild);
        cout<<p->data<<" ";
        if(p->rchild!=NULL)
            inorder(p->rchild);
    }
    int search(node *p,int e)
    {
        if(e==p->data)
        {
            temp=p;//temp=要删除的数据
            return 1;
        }
        else if(e>p->data)
        {
          if(p->rchild==NULL)
               return -1;
          if(p->rchild->data==e)
              if(p->rchild->lchild==NULL && p->rchild->rchild==NULL)
                  pp=p;
           search(p->rchild,e);
        }
        else if(e<p->data)
        {
           if(p->lchild==NULL)
                return -1;
            if(p->lchild->data==e)
                if(p->lchild->lchild==NULL && p->lchild->rchild==NULL)
                    pp=p;
           search(p->lchild,e);
        }
        return 1;
    }
    void deletee(node *p,int e)//删除操作
    {
        //node *q,*s;
        if(!p->rchild && p->lchild)//右子树空,只需要重接它的左子树,即用孩子结点代替被删除的结点
        {
            node *q=new node();
            q=p;
            p=p->lchild;
            //delete q;
        }
        else if(!p->lchild && p->rchild)//左子树空,重接右子树
        {
            node *q=new node();
            q=p;
            p=p->lchild;
            //delete q;
        }
        else if(!p->lchild && !p->rchild)//左右子树皆空,为叶子结点->删除结点,并让其父节点指向该结点的指针变空
        {
            //使其父节点指向的结点变空
             if(pp->lchild->data==e)
                 pp->lchild=NULL;
             else
                 pp->rchild=NULL;
              
            node *q=new node();
            q=p;
        }
        else//左右子树皆不空
        {
            node *q=new node();node *s=new node();
            q=p;
            s=p->lchild;//转左
            
            while(s->rchild)//然后向右到尽头
            {
                q=s;
                s=s->rchild;
            }
            p->data=s->data;
            
            if(q!=p)
                q->rchild=s->lchild;
            else
                q->lchild=s->lchild;
            
            //delete s;delete q;
        }
    }
};

int main()
{
    int t;
    cin>>t;
    while(t--)
    {
        BSTtree T;
        T.creattree();
    }
    return 0;
}


帮我做选择题 将元素序列{18,23,11,20,2,7,27,33,42,15}按顺序插入一个初始为空的、大小为11的散列表中。散列函数为:H(Key)=Key%11,采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问:当第一次发现有冲突时,散列表的装填因子大约是多少? A. 0.27 B. 0.45 C. 0.64 D. 0.73 分数 2 作者 DS课程组 单位 临沂大学 折半查找对应的判定树中,外部结点是( )。 A. 一次成功查找过程终止的结点 B. 一次失败查找过程终止的结点 C. 一次成功查找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结点 D. 一次失败查找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结点 分数 2 作者 M 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顺序查找n个元素的顺序表,若查找成功,则比较关键字的次数最多为( )次。 A. n B. n+1 C. n+2 D. n-1 分数 2 作者 M 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在散列存储中,装填因子α的值越大,则( )。 A. 存取元素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B. 存取元素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C. 存取元素时不可能发生冲突 D. 毫无影响 分数 2 作者 ZXM 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分别以下列序列构造二叉排序树,与用其他三个序列所构造的结果不同的是( )。 A. (89,120,99,86,72,80) B. (89,120,99,80,72,86) C. (89,80,86,72,120,99) D. (89,80,120,72,86,99) 分数 2 作者 黄龙军 单位 绍兴文理学院 对n个元素的表做顺序查找时,若查找每个元素的概率相同,则平均查找长度为( ) A. (n-1)/2 B. n/2 C. (n+1)/2 D. n 分数 2 作者 YJ 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有序表元素存储在数组A[1..11]中,其元素为{A,B,C,D,E,F,G,H,I,J,K};二分法查找元素A依次比较的元素是 A. F,B,A B. F,E,B,A C. F,C,A D. C,B,A 分数 2 作者 DS课程组 单位 浙江大学 下列排序算法中,哪种算法可能出现:在最后一趟开始之前,所有的元素都不在其最终的位置上?(设待排元素个数N>2) A. 冒泡排序 B. 插入排序 C. 堆排序 D. 快速排序 分数 2 作者 DS课程组 单位 浙江大学 对一组数据{ 2,12,16,88,5,10 }进排序,若前三趟排序结果如下: 第一趟排序结果:2,12,16,5,10,88 第二趟排序结果:2,12,5,10,16,88 第三趟排序结果:2,5,10,12,16,88 则采用的排序方法可能是: A. 冒泡排序 B. 希尔排序 C.排序 D. 基数排序 分数 2 作者 DS课程组 单位 浙江大学 就排序算法所用的辅助空间而言,堆排序、快速排序、归排序的关系是: A. 堆排序 < 归排序 < 快速排序 B. 堆排序 > 归排序 > 快速排序 C. 堆排序 < 快速排序 < 归排序 D. 堆排序 > 快速排序 > 归排序 分数 2 作者 考研试卷 单位 浙江大学 下列排序方法中,若将顺序存储更换为链式存储,则算法的时间效率会降低的是: 1.插入排序;2.选择排序;3.起泡排序;4.希尔排序;5.堆排序 A.1、2 B. 仅2、3 C. 仅3、4 D. 仅4、5 分数 2 作者 DS课程组 单位 临沂大学 设一组初始记录关键字序列为(60,80,55,40,42,85),则以第一个关键字60为基准而得到的一趟快速排序结果是( )。 A. 40,42,60,55,80,85 B. 42,45,55,60,85,80 C. 42,40,55,60,80,85 D. 42,40,60,85,55,80
最新发布
06-06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