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语言的生产率与常规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机器翻译(MT)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从最初的满怀期待到如今的冷静审视,我们对机器翻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将探讨机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并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当前机器翻译技术存在的问题。
1. 机器翻译的现状与失望
在20世纪80年代,机器翻译在研究界、商业界和潜在用户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极高的期望。然而,到了90年代,这种兴趣和期望有所减弱。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商业产品,机器翻译系统变得更为普及;另一方面,人们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和合理,逐渐认识到机器翻译只是普通的信息处理工具。
但目前的机器翻译技术仍未达到人们最初的期望,也未能满足潜在的巨大翻译市场需求。投资者、用户和研究人员都对当前机器翻译系统的现状感到失望。投资者发现市场规模比预期小,用户对翻译质量不满意,研究人员则发现他们的方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吸取以下教训:
1. 狭义的语言学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有用。
2. 80年代初设想的机器翻译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市场需求。
3. 不存在通用的机器翻译系统。
2. 机器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误区
2.1 误区一:翻译的组合性
语言的无限性是自然语言处理(NLP)应用(包括机器翻译)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自80年代初以来,参与机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家强调了应对语言无限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翻译的组合性作为解决方案。
翻译的组合性类似于单语理论中的意义组合性,它将翻译与某种语言结构联系起来。即复杂表达式的翻译(或意义)由其组成部分决定,复杂表达式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由短语结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