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干得好,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之一。没有哪一个职业能像管理一样为他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并取得成绩,以及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Clayton M. Christensen
管理心得
你在上班的路上捡到100块钱,心想今天真走运,很开心,但是没走几分钟,发现刚刚捡到的钱丢了,你好失落,甚至影响了一天上班的心情。
为什么会这样?这100块钱本来就不属于你的,按理说丢了自己也没什么损失,怎么就会郁闷了一天?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损失规避。
对于同等价值的事物,失去的痛苦会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叫做损失规避。
经济学上早已引入这种心理分析,狡猾的商家们根据这种心理机制炼制出非常多的手段,比如商品的免费试用、试穿、包邮、以及7天无理由退换,这些都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损失规避心理:先把一样东西给你,如果把它拿走,你反而会不乐意,感觉到没有?生活中的你,其实早已中招无数次!
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大体分为结构性问题与非结构性问题,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时间上划分的比例中,非结构化问题要占80%才合理;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流程和机制解决,非结构性问题一般比较难量化处理,比如沟通,比如人员关系,需要加强对人性的认识。
所以在管理视觉来看,学习心理学,了解损失规避这种心理现象,能够提高我们的管理认知,有助于我们预测一些不良影响,做出更好的判断。
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比如,绩效奖金发放常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考核分数,从工资里面扣;另一种是考核后,根据评级,额外加上一定奖金;显然,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都会支持后一种形式,这其实反映的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即使一个人经过两种考核方式拿到的工资一样,但是,“扣除”和“增发”的方式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反映,激励效果也会不一样。
管理沟通的影响
由于大家有损失规避的心理偏向,所以在沟通中对于“得”与“失”的描述,会影响他人的事实判断。
教堂上教徒如果说:“我祷告时可以吸烟吗?”,肯定会被禁止,但如果改成:“我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这样反而得到了允许;因为前者的描述会被人感觉是“损害”,是一种“失”,而后者的描述被人感觉是“赏赐”,是一种“得”,描述上巧妙的置换,就能改变人们的心理偏向,从而影响判断。
很多团队的学习分享,都是放在下班后的晚上,大家会觉得这个是侵占了自己的下班时间,由于损失规避心理,会觉得很不爽;我觉得有效的引导是应该让大家认识到时间的意义:
时间用来上班,为老板打工,这是交易;
时间用来看电影、打游戏,这是消费;
时间用来学习、写作,这是投资;
“学习分享,自己得到更多成长,是一种投资”,这样跟大家解析,我相信积极的人都比较乐意,当然,前提是你的分享有价值!
管理过程的影响
从一开始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本来可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突然失去了,自己就会很失意。
相比追逐利益最大化,大家更倾向避免既得利益再损失。
组织管理中,例如突然取消了全勤奖,大家会很不开心,突然说今年不再组织旅游,大家很觉得很委屈,不要小看这种不开心和委屈,有时会让员工萌生“敌意”,比如有人本来可以不迟到,但是想着全勤奖都没了,迟到就迟到,就算扣一点点钱也无所谓!即使是一些小小的福利,一项项扣除之后,即使真的没有多少损失,但是也会导致员工士气不振,严重的就会辞职。
总结一下,损失规避,是人们接近本能的一种心理机制,说的是对于同等价值的事物,人们失去它的痛苦会远远大于得到它的快乐,管理上要了解这种心理现象,能够提高我们的管理认知,有助于我们在管理决策、管理沟通以及管理过程中认识到损失规避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成为技术领导者
分享来自实践的技术实践和管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