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想象与数字技术的奇妙交织
1. 情绪板:设计中的创意催化剂
情绪板是设计领域中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可以由现成的产品、草图和照片组合而成。在展示环节,情绪板能以最佳方式呈现待展示的设计。在项目初期创建情绪板,能帮助设计师进入合适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当项目要求超出设计师自身经验时,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室内设计师珍妮·吉布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情绪板是天赐之物,绝对不能跳过这一步。室内设计始终是想象力与实际考量之间的平衡行为,而视觉拼贴不仅是规划的好方法,还能帮助我们回顾并提醒自己最初的目标。”
1.1 情绪板的沟通与对话功能
加纳和麦克多纳 - 菲尔普认为,情绪板“部分是对内心对话的回应,部分是引发这种对话的诱因”。实际上,情绪板本质上是用于交流的资源,无论是设计师与材料的对话、设计团队内部的交流,还是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虽然向客户或用户传达情绪或情感的成功案例研究相对较少,但相关研究表明,情绪是可以准确传达的。
1.2 情绪板在设计中的五大作用
| 作用 | 描述 |
|---|---|
| 问题框架搭建 | 帮助明确设计问题的范围和方向 |
| 利益相关者视角对齐 | 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设计目标达成共识 |
| 悖论探索 | 通过视觉研究看似冲突或矛盾的想法,激发新的设计视角 |
| 抽象呈现 | 将具体和抽象的图像并置,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
| 方向指引 | 为项目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
其中,“悖论探索”这一作用十分有趣,它通过矛盾激发对设计概念的新认知。就像有人认为想象力与感知密切相关,是感知的延伸,使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这种积极的感知理论认为,图像中的感知过程与实际感知过程相同,让我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定义特征,从而看到事物的现状或可能的样子。
2. 美学:超越外观的魅力
美学不仅仅关乎外观。有人曾说:“观者 - 购买者应该想象自己因产品而转变为他人羡慕的对象,这种羡慕将使她爱自己变得合理。”在美学方面,我们并非简单的观察者或欣赏者,而是通过美学和想象力与物品进行互动。
有两个有趣的“事实”值得思考。一是在购买手机时,美学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往往基于外观来选择产品。二是电视剧《广告狂人》中的广告人唐纳德·德雷珀称:“广告基于一件事,那就是幸福。”许多现实中的广告人认为这是对他们职业的恰当总结。将这两个事实结合起来,就会得出“购买这款手机会让你幸福”的结论,而这很容易在购买者的想象中形成。
3. 数字技术中的想象与使用
3.1 数字技术使用方式的转变
数百万年来,我们一直使用工具和技术来实现目标,从最早的石器、木器或骨器到最新的 3D 打印部件或微纳半导体。然而,自数字技术出现以来,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直接拿起斧头砍柴,现在则通过用户界面间接使用工具。我们拿起手机点击图标,这个小图标代表着对服务的访问、与他人的联系,甚至是整个世界。在使用数字技术时,想象力的重要性变得至关重要。
3.2 想象与使用的四种体现方式
- 原型的使用 :大多数人们使用的数字技术要么是原型设计方法的结果,要么采用了原型设计的方法论。原型是目标技术的早期、未完成版本,在开发过程中常基于假设使用。用户会假装原型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成品或下一版本,尤其是低保真原型。
- 用户界面的隐喻 :数字技术的使用是间接的,依赖于某种界面。许多用户界面依赖于对技术的隐喻性描绘,而隐喻又完全依赖于想象力。
- 想象中的技术使用 :根据 ISO 定义,我们与数字技术的体验包括想象中的使用。体验被认为是对技术预期或想象使用的产物,不一定需要实际使用技术。
- 想象中的用户界面和交互对象 :存在一些明确基于想象的技术。
3.3 原型设计的重要性与实践
原型设计在人机交互和数字产品设计的设计、思辨和评估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人机交互中,最常见的假设形式就是创建和使用目标系统的原型,各种原型是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型的定义有多种,甚至“原型到底原型化了什么”这个问题也被提出过。例如,我们很难明确什么是“成品版本”,就像微软 Word for Mac 不断更新版本,很难界定哪个是最终版本。
3.3.1 低保真纸质原型
早期人机交互中使用的一种原型设计方法是低保真纸质原型。在当时,为交互式系统制作原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编写大量代码才能在屏幕上绘制简单形状。纸质原型通过使用纸张、纸板和塑料片模拟窗口等元素,来模拟和评估早期界面设计。设计师会假装自己是计算机,管理与虚拟系统的交互。参与者在设计过程中会假装原型的行为与真实系统相似。
3.3.2 原型的角色扮演
原型不仅用于测试和实验,还经常用于角色扮演。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乌托邦项目中,就有在计算机系统设计中使用角色扮演和低保真原型的记录。此后,这一技术不断被改进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
- Binder 在 1999 年报告了在工业环境中使用现场角色扮演和低保真原型来让工人参与基于 PDA 系统的设计。
- Kuutti 等人在 2002 年描述了在概念生成阶段使用原型和角色扮演的方法。
- Boess 等人在 2007 年主张在设计概念构思中采用类似的方法。
- Howard 等人在 2002 年使用专业演员来演绎移动计算场景。
- Salvador 和 Sato 在 1999 年开发了“焦点剧团”,通过戏剧获取潜在客户对新产品想法的反馈。
- Buchenau 和富尔顿·苏里在 2000 年将“体验原型”描述为使用角色扮演和低保真原型探索设计概念的方法。
在这些应用中,场景扮演类似于戏剧表演中的舞台指示,道具在参与式设计会议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集中和引导设计团队及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而且,由于这本质上是一种游戏,而游戏是我们在童年就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不需要太多培训就能进行角色扮演。
从实际角度看,原型就像道具,可以用于发起和调解与项目利益相关者或设计师自身的对话。我们关注的是它们与想象力和假设的互动。例如,当我们创建了一个应用程序的稳定版本后,可能想了解用户对其的感受和反馈,这时原型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3.4 数字技术使用与想象的流程图
graph LR
A[数字技术使用] --> B[原型使用]
A --> C[界面隐喻]
A --> D[想象使用]
A --> E[想象界面与对象]
B --> B1[低保真原型]
B --> B2[角色扮演]
C --> C1[依赖想象]
D --> D1[预期使用体验]
E --> E1[独特交互体验]
综上所述,美学、想象与数字技术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体验和认知。无论是情绪板激发的创意,还是数字技术中想象的运用,都展示了人类创造力和思维的无限可能。在未来的设计和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元素的作用,创造出更具魅力和价值的产品和体验。
4. 原型设计的深入探讨
4.1 原型的定义与争议
原型的定义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虽然通常认为原型是对成品的近似,但“成品版本”的概念却十分模糊。以软件为例,像 Microsoft Word for Mac 不断更新版本,从早期的 v1.x 到如今的 16.16.15,很难明确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完成品”。这不仅涉及到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与市场策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4.2 原型设计的不同类型
| 类型 | 特点 | 适用阶段 |
|---|---|---|
| 低保真原型 | 使用纸质、纸板等简单材料模拟,成本低、制作快 | 设计初期,用于快速验证想法 |
| 高保真原型 | 接近真实产品的外观和交互,能提供更真实的体验 | 设计后期,用于用户测试和评估 |
低保真原型在早期设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数字技术发展初期,编写代码创建交互系统非常困难,纸质原型应运而生。它可以让设计师快速搭建界面框架,与用户进行初步的沟通和测试。而高保真原型则更注重细节和真实感,能够为用户提供接近实际使用的体验,有助于在产品接近完成时发现潜在问题。
4.3 原型设计的流程
graph LR
A[确定目标] --> B[收集信息]
B --> C[设计原型]
C --> D[测试原型]
D --> E{是否满足需求}
E -- 是 --> F[优化完善]
E -- 否 --> C
F --> G[投入使用]
原型设计的流程通常包括确定目标、收集信息、设计原型、测试原型和优化完善等步骤。首先,明确设计的目标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为原型设计提供依据。在设计原型时,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原型类型。测试原型是发现问题和改进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用户反馈来评估原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需要返回设计阶段进行修改。最后,经过多次迭代优化后,将原型投入实际使用。
5. 隐喻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5.1 隐喻的概念与作用
隐喻在用户界面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一种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方式,让用户能够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和操作新的技术。例如,手机界面上的图标通常采用隐喻的方式来代表不同的功能,如文件夹图标代表文件管理,垃圾桶图标代表删除操作。这种隐喻的设计方式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了用户体验。
5.2 常见的隐喻类型
- 物理隐喻 :将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对象或操作映射到界面上。例如,滑动屏幕就像翻动书页,点击按钮就像按下开关。
- 文化隐喻 :基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符号、故事或概念进行设计。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通常代表喜庆和吉祥,在界面设计中可以使用红色来传达积极的信息。
- 功能隐喻 :根据功能的特点和用途进行隐喻设计。例如,搜索功能可以用放大镜图标来表示,让用户直观地理解其作用。
5.3 隐喻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隐喻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相关性
:隐喻与所代表的功能或概念要有紧密的联系,让用户能够轻松理解。
-
一致性
:在整个界面设计中,隐喻的使用要保持一致,避免让用户产生混淆。
-
可扩展性
:随着产品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加,隐喻应该能够适应变化,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6. 想象在数字技术中的价值
6.1 想象推动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在数字技术领域,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体验。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就是基于想象而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交互方式,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师通过想象构建虚拟世界,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场景和情境。
6.2 想象提升用户体验
想象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通过想象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情况,设计师可以优化界面设计、功能布局和交互方式。例如,在设计移动应用时,想象用户在公交车上、地铁里等不同环境下的使用习惯,从而设计出更便捷、舒适的操作界面。
6.3 想象与情感共鸣
想象还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当产品能够激发用户的想象力时,用户会更容易与产品产生情感连接。例如,一款具有故事性的游戏,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让用户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还能够增强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美学、想象与数字技术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情绪板作为一种创意工具,能够帮助设计师激发灵感,明确设计方向。美学不仅仅是外观的追求,更是与用户的情感和想象力进行互动的桥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想象又推动了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原型设计和隐喻设计则是将想象转化为实际产品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7.2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美学、想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发展趋势:
-
更加个性化的设计
: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
跨领域的创新
:将美学、想象与其他领域如生物学、医学等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应用场景。
-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设计出能够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产品。
总之,美学、想象与数字技术的奇妙交织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创造出更具价值和意义的产品和体验。
超级会员免费看
5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