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多普勒流量计原型与原核生物基因组进化模拟研究
1. 激光多普勒流量计原型研究
在激光多普勒流量计的研究中,光子路径长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当发射光纤和接收光纤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光子路径长度会变长,这会导致多次散射现象的发生。多次散射会使对灌注水平的估计偏低,不过,通过使用特定的校正因子可以避免这种低估效应,但需要进行血液的体外测试来实施该校正。
在模拟实验中,我们发现M1值会随着发射 - 接收光纤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灌注测量中也有相同的趋势。然而,当比较不同波长时,M1值在635 - 785 nm范围内先减小,在830 nm时又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多普勒光子百分比超过了网状真皮层所致。在灌注测量中,对于较大的光纤距离和较长的波长,灌注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也是多次散射造成的。
1.1 大鼠大脑模型模拟
在大鼠大脑模型的模拟中,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参数。多普勒频移光子的平均传播深度为0.15 mm,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每个光子平均经历2.23次散射事件,在检测的500万个光子中,有11.9%发生了多普勒频移,M1值预计为3.51×10¹⁷ Hz。这些结果对于大鼠大脑探头的定位非常有帮助,探头应放置在平均测量深度上方0.15 mm处。
参数 | 数值 |
---|---|
多普勒平均深度 (mm) | 0.15 |
检测到的多普勒事件百分比 (%) | 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