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分析见解——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本文详细介绍了主成分分析(PC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据降维中的应用。通过对数学概念如均值、标准差、方差等的解释,逐步引导读者理解PCA的工作机制。并通过一个具体的二维数据集案例展示了PCA的具体步骤。

注:本文是总结Lindsay I Smith的A tutorial on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一文的一些总结,主要对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方向的小伙伴参考,如果有任何错误的地方,望大家以及与本人交流以便日后改正。

1. 介绍

    Ok,下面进入正题。所谓的主成分分析(PCA),顾名思义,就是提取样本的一些信息,保留其中主要的部分并舍弃剩余不重要的部分。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抽样,如果熟悉图像处理的同学可能知道,图像中存在了大量人眼看不到的颜色,这也是为什么有了JPEG、JPEG2000等图像压缩标准的原因。有了简单的理解以后,我们先来了解一下PCA中需要的一些数学概念。当然,如果你了解这些概念可以直接跳过。

2. 数学概念

均值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均值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样本的平均数。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X={0,1,2,3,2,1,3,4,5},其中的第i个元素我们用Xi来表示,那么该集合内所有元素的均值可以表示为


其中,n为集合X中元素的个数。

标准差

    标准差的概念非常有用。如果我们只知道一个集合的均值,那么无论你的样本波动有多大,我们得到的均值都是相同的。考虑下面两个集合{0,20,10}和{11,9,10}。这两个集合的均值都是10,然而很明显第二个集合的波动很小。下面给出标准差的数学公式


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什么分母是n-1,这个我只能说是根据经验而来的。如果对整个样本求标准差的时候,那么分母必为n。但是如果只是对整体样本的抽样(不是整体样本)求标准差的时候,n-1更为合适。

方差

    方差就是标准差的平方,一般用var(X)来表示,意义和标准差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协方差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上面所说的几个概念都是针对一维数据的。对于二维数据,我们一般采用协方差的概念。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如果把公式里的Y换成X,我们会发现上面公式即为X的方差。协方差的物理意义在于,如果协方差的值小于0,那么随着一个维度的值增加,比如X,那么另一个维度的值将会减少;如果协方差的值大于0,那么随着一个维度的值增加,另一个维度的值也会相应的增加;如果为0,则表示XY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X的变化并不会影响Y的变化。

协方差矩阵

    上面说到协方差是针对二维数据的量,那么如果数据的维数大于2维怎么办。这里我们将引入协方差矩阵的概念。对于三维的协方差矩阵可以表示为


不难发现矩阵真的每一项对应真相应两个维度的协方差矩阵,主对角线元素为三个维度上的方差,并且这个矩阵是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因为


这个可以从协方差的公式直接推得。

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对于一个给定的n阶方阵A,注意必须是方阵,如果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X为一个n维向量,那么我们说XA的一个特征向量,rA的一个特征值。值得注意的是一个n阶矩阵一般会有n个特征向量,并且这n个特征向量是互相正交的。还有一点,我们通常会将得到的特征向量做归一化处理,也就是说得到的特征向量的长度为1。


    Ok,有了这些数学概念,下面我们正式的来介绍PCA。

    PCA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在实际应用中,比如说银行或者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每年会从用户那里得到大量的数据,如果对所有提取的数据同时做分析将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任务,即使花费了大量的功夫完成的任务,结果也不一定是理想的。PCA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可以对数据降维。换句话说,如果原始数据有20维,通过PCA算法变换之后,也会得到20维数据,但是得到的这20维数据是根据维度的重要性排列的,我们可以取其中最重要的10维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将原始数据压缩一半从而大大减少我们的计算量。

3. PCA

    下面介绍一下PCA在处理数据时的具体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获得原始的数据,这里我们借用Lindsay I Smith论文中的数据。该数据是二维的,见下图

              

左图为原始数据,右图给出了数据在坐标上的位置。

    第二步,针对每一维度计算对应的均值,比如这里x对应的均值为1.81,y对应的均值为1.91。然后用原始数据减掉每一维度对应的均值,得到调整后的数据。此时,每一维度对应的均值都为0,这样便于我们以后的计算。调整后的数据可以表示为


    第三步,计算调整后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由于我们的数据是二维的,因此得到的协方差矩阵也将会是2阶方阵,由于计算比较简单,这里我直接给出。

通过得到的协方差矩阵我们可以发现,该方阵是关于主对角线对阵的。

    第四步,计算上面得到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五步,计算我们想要的新数据。首先我们要根据需要,选取需要的特征向量。那么到底要选哪个特征向量,这个已经有人证明(实际也是这样)特征值越大,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越重要,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由于1.28402771这个特征值比较大,因此它对应的特征向量(-0.677873399,-0.735178656)就比较重要。

下图给出了得到的两个特征向量对应的直线,我们会发现原始数据主要是按照特征值较大的特征向量来分布。这也是我们将特征向量按重要性排序的一个理由。


此时我们需要将需要的特征向量按重要性排列成一个新的特征矩阵。步骤是先选取最重要的特征向量,将其转置后放到新的特征矩阵的第一行,然后是第二重要的特征向量,以此类推。我们最后想要的数据就是这个新得到的特侦矩阵乘以上面调整后的数据(也就是减完对应均值得到的数据)。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只想去这个二维数据中最重要的一维,由于特征值1.28402771是最大的,我们当然就选取它对应的特征向量的转置作为新的特征矩阵的第一行。由于只有要一维新的数据,因此最终的特征矩阵也就是(-0.677873399,-0.735178656)。然后用这个特征矩阵*调整后的数据就会得到降维后新的数据。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主成分分析PCA)的概念、实现方法和应用场景的问题。首先,我得回顾一下自己了解的PCA知识,同时结合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确保回答准确且符合要求。 用户提供的引用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引用[1]提到PCA是数据降维的方法之一,引用[3]和[4]详细解释了PCA的原理,包括其作为非监督学习的方法,通过特征值分解进行数据压缩和去噪,以及主成分是原始数据的线性组合。引用[5]给出了一个使用scikit-learn实现PCA的代码示例。此外,引用[3]还提到了PCA的变种,如KPCA、增量PCA和稀疏PCA,这些可能在回答优化或应用部分有用。 首先,我需要明确用户的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概念、实现方法和应用场景。结构上应该分点回答,每个部分清晰。同时,根据系统级指令,行内数学公式需要用$...$,独立公式用$$...$$,并且正确使用LaTeX语法。还要生成相关问题,并在引用处添加标识。 概念部分,需要解释PCA的基本原理。根据引用[4],PCA是一种线性变换技术,用于降维并保留大部分信息。主成分是正交变换后的新坐标轴,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这里可能需要提到方差最大化,即PCA找到数据方差最大的方向作为第一主成分,后续成分与前面的正交且方差次大。需要数学表达式,比如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等。例如,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公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作用。 实现方法部分,引用[5]中的代码示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需要分步骤说明PCA的实现过程,包括数据标准化、计算协方差矩阵、特征分解、选择主成分、投影数据等步骤。同时,可以提到使用scikit-learn的PCA类简化流程。这里需要确保代码块正确,并解释关键参数如n_components。 应用场景部分,根据引用[1]、[3]、[4],PCA常用于数据压缩、可视化、去噪、特征提取等。比如在图像处理、金融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等领域。需要具体例子,如人脸识别中的降维,或基因组数据中的特征提取。同时,引用[3]提到的变种应用场景,如KPCA处理非线性数据,可以补充说明。 在写作过程中,要检查数学公式的正确性。例如,协方差矩阵的公式是否正确,特征值分解的表示是否准确。例如,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应该是$\frac{1}{n-1}X^TX$,其中$X$是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特征分解部分,协方差矩阵分解为$W\Lambda W^T$,其中$W$是特征向量矩阵,$\Lambda$是特征值对角矩阵。 此外,需要确保每个引用标识正确对应到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例如,提到PCA作为非监督学习的方法时引用[3],提到主成分是线性组合时引用[4],代码示例引用[5]。 生成相关问题部分,需要考虑用户可能进一步想知道的内容,比如PCA的优缺点、与其他降维方法的比较、参数选择的影响、数学推导细节等。例如,如何选择主成分的数量,PCA与LDA的区别,PCA的假设是否限制其应用等。 最后,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明确,语言通顺,符合中文习惯。同时,行内公式正确使用$符号,独立公式单独成段,并正确使用LaTeX语法,例如协方差矩阵、投影公式等。</think>### 主成分分析PCA)详解 #### 一、概念与数学原理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的线性降维方法**,核心是通过正交变换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同时保留最大方差信息[^3]。其数学原理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1. **数据标准化**:将原始数据去中心化(均值为0),公式为: $$X_{\text{norm}} = X - \mu \quad (\mu \text{为均值向量})$$ 2. **协方差矩阵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协方差矩阵: $$C = \frac{1}{n-1}X_{\text{norm}}^T X_{\text{norm}}$$ 3. **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C$进行特征分解,得到特征值$\lambda_i$和对应特征向量$W$: $$C = W \Lambda W^T \quad (\Lambda \text{为特征值对角矩阵})$$ 4. **主成分选择**:按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序,选取前$k$个特征向量构成投影矩阵$W_k$,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 $$Z = X_{\text{norm}} W_k$$ 每个主成分对应一个特征向量,其重要性由特征值$\lambda_i$衡量,方差贡献率为$\lambda_i / \sum \lambda_i$[^4]。 --- #### 二、实现方法(Python示例) 使用`scikit-learn`实现PCA的完整流程: ```python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数据标准化(PCA前必须)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X) # 初始化PCA并降维 pca = PCA(n_components=2) # 指定保留2个主成分 X_pca = pca.fit_transform(X_scaled) # 查看方差贡献率 print("方差贡献率:", 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 **关键参数说明**: - `n_components`:可设为整数(目标维度)或小数(保留方差的百分比,如0.95) - `svd_solver`:优化算法选择(如`auto`, `full`, `randomized`) --- #### 三、应用场景 1. **数据可视化**:将高维数据降至2D/3D,便于绘制散点图观察分布。 2. **特征压缩**:减少图像、语音等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成本[^4]。 3. **去噪与预处理**:通过保留主成分过滤噪声,提升模型鲁棒性。 4. **多变量分析**:在金融领域分析股票收益率的关联性,或在生物信息学中处理基因表达数据[^1][^4]。 **案例**: 在人脸识别中,PCA可将数万像素的图片降至几十个主成分(特征脸),显著提升分类效率。 --- #### 四、优化与限制 - **优化方法**: - **核PCA(KPCA)**:通过核函数处理非线性数据。 - **增量PCA**:适用于内存不足的大数据集[^3]。 - **局限性**: - 主成分的可解释性较弱(线性组合可能缺乏物理意义)。 - 对异常值敏感,需提前标准化处理。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