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香港爆发了一起Deepfake诈骗案,诈骗金额高达1.8亿人民币。诈骗分子利用Deepfake技术换脸总部CFO,骗取下属公司财务人员信任,从而转走巨额资金。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5月份,据韩联社报道,首尔大学毕业生朴某和姜某涉嫌利用“深度伪造”技术换脸合成色情照片和视频,并在“电报”上私密传播,受害女性多达61人,包括12名首尔大学学生。
类似这些利用Deepfake技术伪造身份或信息完成诈骗的事件还有很多,普通人极难辨别。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Deepfake的分类
Deepfake(深度合成)技术包括视频合成、语音伪造与文本生成。
视频合成主要通过深度合成方法或是图像篡改技术,将其他人物或虚构角色替换为受害者的面部特征,制造出虚假的视频内容。
语音伪造是指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模拟特定人的声音和语调,生成逼真的虚假语音信息。诈骗者可能利用此技术冒充他人进行通话实施欺诈。
文本生成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能够自动生成看似真实的文章、对话等。可能制造虚假的新闻报道误导公众。
企业如何应对Deepfake涉诈风险
不法分子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制作虚假的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成功绕过线上实人认证系统,非法获取号卡,或在多媒体短信、网页等平台散布伪造信息,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诈骗事件频发,给电信企业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治理挑战。为应对此类风险,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规避这类诈骗风险。
01 针对Deepfake的涉诈识别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高效识别。这些检测技术结合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音频分析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能够精准地识别出经过深度伪造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内容。
1.基于模拟对抗生成网络识别伪造人脸图片或视频的算法。
2.基于增强自注意力机制网络识别伪造图片或视频的算法。
3.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边缘检测算子识别伪造图片或视频的算法。
4.通过1对1相似度分析进行实人验证。
5.通过1对N相似度分析识别仿冒名人政要。
02 构架配套处置能力
企业还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Deepfake诈骗处置闭环设计,以确保在发现风险后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护用户的安全和权益。
企业可以立即启动内部卡号拓展处置流程,对涉及的风险卡号进行限制使用、冻结,甚至注销,以防止诈骗资金被进一步转移。同时,企业还可利用短信拦截技术,对包含诈骗信息的短信进行实时过滤和拦截,确保用户不会接收到这些有害信息。此外,对于诈骗网站,企业可采取网站封堵措施,防止用户访问受到欺骗。
针对低风险情况,企业可在用户上网时弹出弹窗提醒,告知用户当前访问的内容可能包含Deepfake合成信息,提醒用户保持警惕。其次,企业可以在合成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中添加可视化水印,明确标注这些内容已经经过处理或合成,提升用户对业务的信任度。
普通人如何识别Deepfake
Deepfake技术的日益精进使得伪造视频或音频变得越来越难以分辨。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能够帮助普通人提高对Deepfake内容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
1.仔细观察脸部的边缘、面部的肤色是否与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相匹配?脸部的边缘是锐利还是模糊?脖子和下巴周围是否有不自然的痕迹?这些都可以作为判断Deepfake的依据。
2.观察嘴唇动作是否与音频完美匹配?由于比如某个文字发音需要闭嘴,但Deepfake中的嘴巴却没有完全闭合;如果无法同步匹配,那很可能就是Deepfake。
3.牙齿是否清晰可见,如果模糊不清并且与现实生活中的外观不一致,很可能为伪造视频。目前的算法可能还不足以生成单个牙齿的清晰轮廓。
4.眨眼动作是否不自然,过于频繁或过于稀少的眨眼都可能表明视频被篡改,眨眼动作可能会显得过于机械或缺乏变化,眨眼动作是否与其他动作和表情协调一致,也是判断的依据之一。
5.人脸转到 90 度时会出现漏洞,这些深度伪造模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数据做人脸轮廓数据训练,因而不能转换面部的不同边界,或者执行必要的修复,针对视频通话,可通过该方式来识别。
6.视频通话中,我们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私人问题,如家庭地址、生日、宠物名字等。如果对方在回答时表现出犹豫或无法准确回答,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诈骗行为。
7.在视频电话时,挥手会干扰面部的数据,导致伪造的人脸出现抖动、闪现或其他异常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对方在脸部前面挥手进行识别。还可以让对方尝试按压鼻子或脸部,观察其面部变化。真人的鼻子在被按压时会发生变形,但AI生成的鼻子则不会。
8.关注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如果视频或音频来自一个不受信任或可疑的来源,那么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通过验证信息的发布渠道、查看其他权威来源的报道或分析,可以帮助判断其真实性。
当我们踏入AI以假乱真的时代,确保真实性的挑战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在面对Deepfake诈骗横行的当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人,都需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与能力。企业应当加强技术研发,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筑起坚实的防线,同时要完善内部管理,确保流程无懈可击。而普通人则要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进行验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Deepfake技术带来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可信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