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我:从笛卡尔到交互式体验
-
自我的本质探寻
在对自我的认知中,我们不禁思考:“我”究竟是什么?“自我”由什么构成?构成我们知识的所有符号标志,是历经几代人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定义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交流、定义概念、进行阐述和构建。这些符号标志有通用的、普遍的,也有特定的、与个人、文化或地区相关的。那么,自我是否就是与每个人知识相关的符号集合呢?如果去除这些符号(概念、习惯、信仰、策略等),自我是否就会不复存在?而且,若这些符号是历经多代发展而来,又该如何定义个体性,或许是符号的个体组合?我们彼此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呢? -
存在与虚拟现实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存在”这一概念源于中心因素和外围因素的相互作用,应通过一系列包括对用户主观、生理和行为状态评估的综合测量来探究。身体和空间在声音与音乐体验中是至关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维度。声音对身体存在感有着巨大影响,并能让我们了解所处的空间。即便在视觉信息是人工合成或模糊的情况下,如在虚拟环境、某些电影和电脑游戏中,声音也能塑造我们的感知,带来意想不到的新体验。
“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远程操作和虚拟现实(VR)中的关键概念,被定义为身处虚拟环境的感觉。然而,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明确,常被用19世纪初诗人兼哲学家柯勒律治提出的“悬置怀疑”概念来解释。自20世纪80年代该领域诞生以来,大量研究致力于确定虚拟环境中“存在”出现的条件。例如,研究发现详细的视觉场景并非十分重要,而多感官融合、身体表征以及积极的环境参与都能增强人们所感受到的“存在”。目前,关于“存在”的研究面临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