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计划的安排通常基于两种主要的需求来源:客户确认的实际需求和销售预测。这种需求的确认是生产计划和执行的源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成本管理。
在 SAP 系统中,通过在物料主数据中定义计划策略组(Planning Strategy Group),可以确定计划策略(Planning Strategy)、需求类型(Requirement Type)以及相应的需求分类(Requirement Class)。这些设置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生产模式选择,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计划策略与需求类型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 需求策略类型概述
- 不同需求类型的响应时间
- 需求类型的动态变化
- 混合生产模式的实现
需求策略类型概述
SAP 系统通过多样化的计划策略和需求类型来满足企业的不同生产业务模式。下表详细列举了常见的需求策略类型。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主要特征 | 需求可预测的层次 | 生产相关的对象 |
按库存生产 | 狭义的 MTS | 根据预测安排生产 | 可预测最终成品的需求 | 与销售订单无直接联系的生产订单 |
重复制造 | 大规模重复生产某产品 | 基于需求预测,不使用生产订单 | 可预测最终成品的需求 | 不使用生产订单 |
按订单生产 | ATO(Assemble-To-Order) | 对主要组件提前预测,接单后装配 | 可预测主要组件的需求 | 基于销售订单的生产订单 |
狭义的 MTO | 接单后生产 | 不可预测最终成品的需求 | 基于销售订单的生产订单 | |
ETO(Engineer-To-Order) | 接单后边设计边生产 | 不可预测大部分组件的需求 | 基于销售订单的生产订单 |
按库存生产(Make-To-Stock,MTS)
MTS 模式以需求预测为基础,生产过程中无需直接与销售订单挂钩。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快,适用于需求稳定的产品。然而,其前提是对市场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否则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尤其是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的行业中。
按订单生产(Make-To-Order,MTO)
MTO 模式强调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再启动生产。虽然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库存积压,但由于需要等待客户订单确认,因此响应时间较长。
按订单装配(Assemble-To-Order,ATO)
ATO 模式通过对关键组件进行提前生产,接到订单后直接装配成品。此模式兼具 MTS 和 MTO 的特点,在灵活性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按订单设计(Engineer-To-Order,ETO)
ETO 模式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根据客户订单同步进行,适用于高度定制化的需求场景。虽然该模式可以提供极高的灵活性,但生产周期较长,且对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不同需求类型的响应时间
不同的需求类型在响应客户需求的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响应速度来看,MTS 模式无疑最快,但其对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如果预测失误,可能造成大量库存积压。下图形象地展示了不同需求类型的响应时间对比:
需求类型的动态变化
同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可能经历多种需求类型的转变:
- 产品开发阶段:通常采用 ETO 模式,边设计边生产。
- 产品逐渐成熟:进入 MTO 阶段,根据订单生产。
- 半成品与原材料的体系化:演变为 ATO 模式,关键组件按库存生产,最终成品按订单装配。
- 需求稳定阶段:采用 MTS 模式,根据预测安排生产。
这种动态变化要求企业在生产策略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阶段的业务需求。
混合生产模式的实现
在实际业务中,企业的生产模式往往并非单一的需求策略,而是多种策略的混合。例如:
- 某公司常规情况下采用 MTS 模式,但遇到客户对产品的特殊要求时,可能切换至 MTO 模式。这种特殊需求通常不会对 BOM(物料清单)和工艺流程产生重大影响。
- SAP 系统支持在计划策略组中定义多个计划策略。例如,为某种物料同时定义 MTO 和 MTS 策略,用户可以在创建销售订单时根据具体需求手动选择合适的策略。
这种混合生产模式的灵活性使企业能够在标准化与定制化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结语
SAP 系统通过灵活定义计划策略和需求类型,为企业提供了应对复杂生产场景的强大工具。无论是 MTS、MTO、ATO,还是 ETO 模式,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与优化。
未来,随着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类型的管理将更加多样化且高效。企业需要结合市场动态与自身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生产策略,以实现高效运营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