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VMware给用户发送通知提示:“2025年12月1日起,VMware将停止销售VMware vSphere Foundation(VVF)和VMware vSphere Enterprise Plus”。
上一次的调整是2025年11月3日,VMware当时宣布VMware vSphere Enterprise Plus不再单独出售,该产品仅包含在VVF或者VCF套包中,而今选择连同VVF直接停售。
VVF的停售意味着,后续用户只能选择订阅私有云架构VMware Cloud Foundation(VCF)方案。更重要的是,在授权到期后,用户将无法再对虚拟机的配置进行任何更改。这将导致一个关键影响:运行中的虚拟机无法进行高可用(HA)所需的实时迁移至其他物理服务器。一旦授权过期,将直接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样的调整导致成本重构摆在每一位企业IT决策者面前时,“替代VMware”与“迁移”成为无法回避的议题。然而,对于企业用户的技术决策者和一线运维人员,替代与迁移远非简单的平台切换。它背后是深层次的顾虑与挑战:
- 数据安全如何保障?迁移过程中,业务数据是否会丢失或损坏?
- 业务会否中断?割接是否意味着必须忍受漫长的停机时间,影响业务连续性?如何实现在线热迁移?
- 兼容性如何?现有应用在全新的平台上能否无缝运行?驱动、依赖项会否出错?
- 学习成本多高?新的管理平台是否复杂难用,导致运维效率下降?
这些用户的普遍顾虑,使得VMware替代被视为一项高成本、高风险的“心脏手术”,让企业用户技术决策者在选择新服务平台需要更全面的规划。
Gartner在相关报告中也指出,技术决策者在VMware替代迁移时需要综合考量,包括评估新平台的服务成本、大规模迁移服务能力、拥有的迁移工具、过往的迁移案例、新平台支持面向未来的业务发展能力等众多要素。
ZStack ZSphere虚拟化平台通过一套高度自动化、可视化的迁移体系,将这场“心脏手术”转变为一次安全、平滑、可控的“常规升级”,让企业用户获得“无忧迁移”服务。目前ZStack已经服务全球30+国家和地区,拥有1000+VMware替代成功案例,涉及金融、政府、运营商、教育、医疗、能源、制造、交通等行业。
一、迁移战略——规划是成功的一半 五步实现从“无缝”到“无忧迁移”
从传统的VMware虚拟化平台迁移至新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挑战,更关乎业务的连续性与未来的发展。Gartner就指出,从VMware服务器虚拟化平台进⾏⼤规模迁移,需要投⼊⼤量精⼒、承担项⽬成本和应对随之⽽来的业务⻛险,耗时可能⻓达18到48个⽉。因此,一个历经市场检验的科学迁移分期规划至关重要。ZStack ZSphere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五步迁移法”,覆盖从前期准备到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

(ZStack替代VMware迁移分期规划路线)
五步概括为,前期调研:全面客户基础环境信息收集;业务评估:应用关联分析与迁移可行性评估;方案规划:制定迁移与风险防范计划;实施迁移:环境搭建与安全割接;后期管理:统一运维与持续优化。
凭借“五步迁移法”的系统化规划与协同执行,ZStack ZSphere为企业用户提供从前期调研到后期管理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迁移解决方案,有效支撑企业用户从VMware向新平台的无缝切换及业务创新升级。
二、迁移实战——ZStack ZMigrate迁移技术原理和实操流程
当用户进行VMware替代时,普遍都会关注迁移过程本身是否会带来业务中断、数据丢失或不可预知的风险。ZStack ZMigrate迁移工具的设计初衷,正是为了彻底打消这些顾虑,将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冒险”转变为可预测、可管控的“标准化流程”。
ZStack ZMigrate迁移工具支持在线整机迁移、在线大容量块磁盘迁移。不管是物理环境、应用场景,虚拟化,私有云或者公有云等来源场景,都可以高效稳定地迁移到ZStack ZSphere平台。

针对不同的来源平台,可以通过使用Agent代理模式、Agentless无代理模式来做迁移,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适用不同的迁移架构,通过把数据网关部署在不同的位置来适配各种迁移需求,以满足多种迁移场景。


ZStack ZMigrate迁移工具的数据流工作原理:
VMware VADP接口是VMware提供的数据和管理接口。ZStack ZMigrate使用VMware提供的VDDK套件来对VCenter或ESXi进行调用,来实现对VMware 虚拟机的管理,并从ESXi底层将虚拟机数据读取出来,结合CBT技术实现虚拟机数据在线增量迁移。
用户对于VMware无代理的使用,需要部署有一台数据网关作为中转节点,用于连接VADP接口,同时数据网关也承担了网络中转功能,但是当VMware平台与ZStack ZSphere平台网络不能直接通信时,可以将数据网关部署在VMware端实现数据中转。
在割接前,迁移切换的功能可以调用测试模式进行割接前测试,提前进行割接前的验证与测试,确保割接成功率。割接期间,ZStack ZMigrate会自动关闭VMware上的虚拟机,然后执行最后一次增量同步,在同步完成后在ZStack ZSphere平台把虚拟机启动起来以完成整个迁移过程。

用户在进行迁移时,标准步骤是VMware平台接管,迁移任务配置,割接前测试,迁移切换,ZStack ZMigrate迁移实践步骤同样遵循这个步骤。
1.VMware平台接管:实现了用户无需分别登录复杂的VMware vCenter和ZStack ZSphere平台去比对资源,把VMware平台添加为源端平台,同时支持添加vCenter或者ESXi,在ZStack ZSphere界面内统一管理源和目标,直观明了,避免误操作。

2. 迁移任务配置:选定待迁移的虚拟机后,配置迁移任务,系统会自动配置镜像、区域(数据中心)、集群、主存储(数据存储)、网络、增量数据迁移频率等,同时也能针对迁移后的虚拟机网络单独配置是否继承MAC,IP等网络配置;

针对迁移目标实例的配置,还包括系统转换支持替换VMware虚拟机的vmtools,以及自动化割接等。

3. 割接前测试:如果是手动割接,可以手动执行迁移操作,在迁移过程中,会正常关闭源端虚拟机,做最后一次增量数据同步,然后会把ZStack ZSphere上迁移过来的虚拟机启动。在高级模式下,会有“副本磁盘测试模式”,使用快照创建克隆实例进行迁移测试验证或演练,相当于创建一个与生产环境完全隔离的克隆虚拟机进行启动测试。割接前测试是ZStack ZMigrate最具价值的功能之一,用户最大的恐惧在于 “割接后才发现问题,却无法回头”,而ZMigrate提供了一颗“后悔药”。用户可以随意验证应用功能、性能是否正常,而完全不影响线上正在运行的源虚拟机。

4. 迁移切换:在这个环节解决的用户痛点是将割接变为可控的、标准化的操作,无论是手动触发还是预设自动化流程,ZStack ZMigrate都会严格遵循 “关机 -> 最终增量同步 -> 启动” 的流程,杜绝人为操作失误,并提供清晰的成功/失败状态反馈。割接完成后,会提示“成功启动操作系统”,至此已完成全部的迁移过程。

三、攻克难点——企业级用户迁移的高级场景与最佳实践
对于拥有数百台物理机甚至上千台虚拟机的大型企业用户,迁移挑战呈指数级上升。为此用户会关注更高级的需求,包括大规模迁移、复杂的网络安全策略以及回滚需求。
ZStack ZSphere为此提供了对应解决方案:
大规模迁移:Gartner对“大规模”有明确的数量界定,通常指涵盖大量虚拟化工作负载的迁移,涉及2000台以上虚拟机和/或超过100台服务器的替代迁移。
ZStack通过ZMigrate迁移工具,将VMware虚拟机以热迁移或离线方式逐步迁移到ZStack原生平台,这允许客户按照自己的节奏,安全地将工作负载从VMware迁移到ZStack。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一个中转迁移服务器,采用V2V方案和专用的恢复镜像,实现源端VMware虚拟机磁盘格式的转换、驱动的适配以及数据的传输。
在VMware替代的大规模部署案例方面,ZStack典型用户中,全球电商平台就成功实施了上百台服务器规模的VMware替代迁移,充分验证了ZStack支持大规模迁移和高弹性部署的能力。
网络与安全策略:随着数据存储、应用的不断增多,数据中心网络流量从以前的南北向流量为主转变为东西向流量为主,这样对内部流量进行安全管控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云化的数据中心内部,用户需要针对数据中心内外部的流量做全面的防护。
微分段(Micro-Segmentation,又称微隔离)安全隔离技术应运而生。VMware NSX是在 vSphere环境中实现微分段的核心和推荐方案,其分布式防火墙是微分段技术实现的核心组件。
ZStack ZSphere安全组可以实现替代VMware NSX分布式防火墙。ZStack ZSphere安全组技术是一种分布式防火墙,专注数据中心东西向流量管控,支持虚拟机网卡级别的出入流量控制。可以实现企业级微分段,通过分布式架构、动态策略和精细控制,为虚拟化环境提供灵活、高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是ZStack ZSphere替代VMware NSX微分段的重要组件。
跨平台回滚机制:在VMware替代的整个过程中,回滚机制并非一个可选功能,而是保障用户迁移成功、控制业务风险的“安全绳”,核心是保障业务连续性高于一切。
这里讲的跨平台回滚机制是当迁移后的业务在ZStack ZSphere平台上无法达到预期时,将虚拟机从ZStack ZSphere平台完整地迁回原VMware环境。
用户遇到以下情况时,都需要进行回滚:
- 迁移过程失败:在线热迁移时,数据传输失败或进程卡死,且无法在预定时间窗口内自动恢复。
- 业务功能异常:虚拟机成功迁移后,在验收测试中,关键业务功能出现报错、服务无法启动或数据读写异常,且无法快速定位修复。
- 性能不达标:迁移后,业务虽能运行,但响应时间极慢,导致用户投诉激增,经排查确认为与新平台底层架构的兼容性或性能调度有关。
- 发现隐藏依赖:单个虚拟机迁移成功,但与之有紧密依赖的其他服务(如认证、中间件)出现连接问题,暴露出复杂的架构关联,短期内无法解决。
ZStack ZSphere跨平台回滚建立在将迁移过程逆向化的技术基础上,其核心是实现数据的再同步与网络配置的还原。
- 逆向数据同步与增量回滚:ZStack ZSphere的增量回滚机制基于VMware端保留的源虚拟机,进行增量数据同步。这意味着,在决定回滚后,系统只会同步在ZStack平台运行期间产生的增量数据,而非全量拷贝,从而将业务回退的停机时间(RTO)降至最低。
- 网络配置无缝复原:为确保虚拟机迁回VMware后能立即被原有网络系统识别,ZStack ZSphere在回滚过程中支持保留或恢复虚拟机原有的MAC地址和IP地址,避免因网络配置变更导致业务中断时间延长。
- 流程化的回滚操作:用户可以在管理界面上明确触发,系统将自动执行关闭ZStack ZSphere虚拟机、向VMware端同步增量数据、在VMware平台启动虚拟机等一系列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操作风险。
虚拟机成功迁移到新平台后,在验收测试中,关键业务功能出现报错、服务无法启动或数据读写异常;迁移后,业务虽然能运行,但响应时间极慢,导致用户投诉激增,这可能是由于底层资源调度、网络延迟或存储性能差异导致。
四、超越迁移——迁移完成后的价值释放
ZStack ZSphere的价值远不止于“替代VMware”,而是为企业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架构平台。迁移完成后,企业将获得三大核心收益:
七大要素实现TCO降低50%:ZStack ZSphere虚拟化平台通过灵活的授权模式,硬件利旧能力、缩短迁移和交付周期、与VMware相似的产品体验、智能化运维、生态兼容能力、跨版本热升级产品能力等综合方案,帮助企业用户大幅降低TCO50%。比如在硬件利旧方面,ZStack ZSphere支持广泛的硬件兼容性列表,允许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保护既有投资。
以“产品化思维”实现统一智能运维:当用户将工作负载从VMware迁移到ZStack ZSphere虚拟化平台后的那一刻,正是新平台运维工作的起点。在ZStack ZSphere单一控制平面上管理所有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极大提升运维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包括日常监控与性能管理;配置与变更管理(比如具备批量操作能力);容量规划与优化(比如支持大规模部署);脚本库能力把“可写脚本”升级为“可复制的产品化运维能力”;API Inspector增强开放性和易集成性,从而实现自动化运维等。
支撑未来业务:ZStack ZSphere虚拟化平台和ZStack Cloud云平台除了可以支持多种CPU+GPU架构外,皆可构建“虚拟机+裸金属+容器”一体化,打破传统虚拟化边界,将算力管理延伸至裸金属服务器和容器环境。这一能力使得企业无需额外部署裸金属和容器管理平台,即可统筹虚拟机、物理机和容器资源。
“虚拟机+裸金属”架构组合正在成为企业用户的主流选择,对于需兼顾性能敏感型业务与弹性通用业务的复杂环境,在金融交易系统、政务数据平台、工业控制系统等场景中需求趋势明显。而“虚拟机+容器”架构组合则可以作为AI Infra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场景选择不同技术来部署AI大模型,也可作为边缘计算的全新场景,满足灵活性和稳定性双重需求。“虚拟机+容器”的融合架构,被Gartner认为这将是一种新兴技术趋势,推动新一轮服务器虚拟化创新。
结语:迁移,是终点更是新起点
当企业完成从VMware到ZStack ZSphere最后一台虚拟机的迁移,代表着新一代IT架构赋能业务的开始。综上所述,ZStack ZSphere为客户创造的迁移价值,不仅在于通过ZStack ZMigrate迁移工具实现在线热迁移、无代理迁移等方案,为用户提供“无忧迁移”保障,更在于为用户卸下了历史包袱、释放出持续创新的潜力——通过7大要素降低更多TCO、以“产品化思维”带来更统一的智能运维体验、构建“虚拟机+裸金属+容器”融合架构,支撑企业用户未来面临的敏捷与韧性,AI、边缘计算等新机遇。
VMware停售在即,如何无忧迁移?
161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