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问题,
各位不妨回忆一下,电视剧里,皇帝上朝,是什么场景?
金銮殿里,皇帝端坐于上,官员站立于下,依次汇报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
但,真实的历史场景,并非如此。
以宋朝为例,具体的上朝制度,包括前殿视朝、后殿再坐、内引奏事、禁中夜对……,
前殿视朝,是我们最熟悉的情形,
五更天(早上五点前),官员陆续进宫,在大殿,向boss行礼问安。
仪式完成后,要奏事的官员,退出大殿,在外等候。
按照预定的顺序,一拨一拨,轮流上殿,这就是不同的班次,
俺们打工人说的“上班”,便出自此处。
在这里,“班次”的设计,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宰相、枢密院(军事官员)、三司使(财政官员)、开封府(首都官员)……分列不同班次,
一拨人进去议事,在外等候的官员,视线被板障(大木板)隔绝,不允许偷听偷看,
这便是信息流的设计,每个人只知道和自己相关的那些事。
现代社会的上班,在信息流设计上,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研发、生产、财务、市场……
不同流程,途径哪些部门,哪些角色?
换言之,某一流程代表的某件事,会被哪些人知道?
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权力的分配,
比如,花钱相关的流程,无论申请专利、各种报销,还是外部培训,
势必要经过总经理审批,
因为这是财政权的象征。
图片来源:网络
扯远了,到底哪些工作,可以定义成“上班”?
我的定义是,通过某一组织,与市场交换价值,即为上班,
上班的本质,是一场交易,
我们献出自己的时间和才能,通过某一组织(公司or单位),与市场交换金钱。
按照科斯的理论,公司产生的原因,是人们直接与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太高。
有了公司,能帮我们省点劲。
换言之,公司,是个人与市场进行交易的中介。
反过来看,如果有一天,通过公司与市场交易,比你直接与市场交易,更加费劲。
恭喜,你可以不用上班,过更好的生活了。
从这个角度看,哪些人的工作,不算上班?
时刻直面市场、直接与市场进行交换的人。
作家、创业者、自媒体全职创作者,乃至摆摊卖鸡蛋饼的阿姨,都不属于上班人群,
直面市场与上班,具体有何差异?
最明显的,便是收入计算方式,
上班,不管是蓝领、白领还是金领,都是算月收入。
每个月的某天,会收到一笔钱,
金额,确定性较强,基本在预期之内。
直面市场,计算日收入。
每天收到多少钱,就是市场给你的即时反馈。
连着几天赚不到钱,就逼你做出改变。
改变做对了,可能一天就赚到之前一个月的钱。
金额,不确定性较强,大起大落,是常态。
知乎致知计划每天的收益,或者摆摊卖鸡蛋饼的日收入,都是这个逻辑。
再往深了说,这是两种风险偏好类型,
上班,是风险厌恶型,
员工乘坐公司这艘大船,航行于市场这片大海,
公司,便是保护员工的温室,将其隔绝于波谲云诡的市场之外,
海洋的风险,由船长、大副等高层承担,
大部分收益,也与员工无关。
创业,是风险偏好型,
制作自己的独木舟,飘浮于市场的海洋,
你和市场之间,再没有公司的保护,
风险,自己承担,收益,独属于你。
森林里分出两条路,选择哪条,需要慎重考量。
关注@晏小北,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