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一篇文章,有两种典型的阅读方式。
一种,是挑刺式,眼里只有缺点。
比如,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诉作者,哪段有错别字,哪段不够严谨。
闲得蛋疼。
有这工夫,多看会书,不香么?
另一种,是淘金式,善于发现优点。
一篇文章,只要有一两句话对我有启发,那就不虚此行。
如果有不止一处洞见,那就算诚意满满。
至于一些笔误、病句,甚至数据错误,根本不重要。
两种阅读方式的背后,是两种思维方式,存量思维和增量思维。
存量思维,持静态眼光,认为现有资源和条件是固定的,难以改变。
既然蛋糕总量不变,要想多分一些,就只能从别人手上抢。
所以呈现出互相伤害的倾向。
这种思维方式造就的博弈,是零和博弈。
一方的收获源于另一方的损失,双方的利益完全冲突。
增量思维,持动态眼光,认为资源和机会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不断增加。
换言之,强调做大蛋糕,而不是在原有的份额里拼命内卷。
所以呈现出分工合作的倾向。
这种思维方式造就的博弈,是正和博弈。
通过合作,各方都从中获利,大家的利益并不冲突。
存量思维的典例,是黄宗智研究华北小农经济时,提出的“农业内卷化”。
明清时代,人口剧增,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为了维持生计,农民选择在有限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力(老幼妇孺)。
虽然总产量有所提升,但单位劳动的报酬却在降低。
这选择的背后,便是存量思维——既然土地资源有限,那就只能通过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增加劳力),实现产量增长。
中国农民何时才开始走出这困境,开始摆脱永无休止的内卷格局?
1980年代。
为什么得以摆脱?
因为工商业的就业机会开始出现。
这些工作带来的收入,是务农的十倍以上,那还卷个毛。
机灵点的家伙,都跑到城里赚钱了,就算留在村里,也有乡镇企业可以去。
再往下追溯,为什么工商业在那时得以发展?
因为制度开始变化,市场的比例开始提升。
这现象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是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是增量思维的影响与日俱增。
原先大家都是穷鬼,拼命争那么点可怜的资源。
现在放开管制,众人各显神通。
无数资源流动到更高效的位置,无数新资源被创造被利用。
蛋糕越来越大,大家雨露均沾。
工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分工合作。而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
于是,在整个社会层面,互相合作、一起赚钱的观念逐渐增长,互相伤害、你有我无的观念开始消退。
互利思维,是走向文明的标志。
利他,即利己。
关注@晏小北,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