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复习

本文探讨了机器学习中两种重要的距离度量——欧式距离和马氏距离,以及它们在分类任务中的应用。马氏距离考虑了特征间的相关性,能消除量纲影响。接着介绍了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和拉普拉斯平滑。还讨论了决策树的构建、剪枝策略以及熵和信息增益在决策树选择中的作用。最后提到了SVM的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和K-means聚类的局限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欧式距离与马氏距离

欧式距离:最常见的两点之间或多点之间的距离表示法,又称之为欧几里得度量,它定义于欧几里得空间中

一般在机器学习模型中会涉及到衡量两个样本间的距离,如聚类、KNN,K-means等,使用的距离为欧式距离
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是由马哈拉诺比斯(P. C. Mahalanobis)提出的,表示数据的协方差距离。它是一种有效的计算两个未知样本集的相似度的方法。与欧氏距离不同的是它考虑到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例如:一条关于身高的信息会带来一条关于体重的信息,因为两者是有关联的)并且是尺度无关的(scale-invariant),即独立于测量尺度。

马氏距离有很多优点: 马氏距离不受量纲的影响,两点之间的马氏距离与原始数据的测量单位无关;由标准化数据和中心化数据(即原始数据与均值之差)计算出的二点之间的马氏距离相同。马氏距离还可以排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干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如果我们以厘米为单位来测量人的身高,以克(g)为单位测量人的体重。每个人被表示为一个两维向量,如一个人身高173cm,体重50000g,表示为(173,50000),根据身高体重的信息来判断体型的相似程度。

我们已知小明(160,60000);小王(160,59000);小李(170,60000)。根据常识可以知道小明和小王体型相似。但是如果根据欧几里得距离来判断,小明和小王的距离要远远大于小明和小李之间的距离,即小明和小李体型相似。这是因为不同特征的度量标准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判断出错。

以克(g)为单位测量人的体重,数据分布比较分散,即方差大,而以厘米为单位来测量人的身高,数据分布就相对集中,方差小。马氏距离的目的就是把方差归一化,使得特征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参数估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