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介绍了ISO 21434标准的整体概况和组织网络安全管理。本文将深入解读标准第6条"依赖项目的网络安全管理",这是将组织级网络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关键环节,涉及项目网络安全活动的规划、执行和评估。
1.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概述
1.1 管理层次定位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是连接组织管理和技术实施的桥梁:
组织网络安全管理(第5条) ↓ 指导框架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第6条) ↓ 具体规划 技术实施活动(第7-14条)
1.2 核心目标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的五大目标:
-
责任分配:指定有关项目的网络安全活动的责任
-
活动规划:计划网络安全活动,包括定义专门的网络安全活动
-
案例构建:创建一个网络安全案例
-
评估判断: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如适用)
-
发布决策:从网络安全角度决定项目或组件是否可以发布后开发
2. 网络安全责任分配
2.1 责任分配要求
2.1.1 基本要求(RQ-06-01)
应根据组织级责任分配,具体分配和通报项目网络安全活动的责任:
-
活动责任:明确各项网络安全活动的负责人
-
沟通机制:建立责任转移的沟通机制
-
信息移交:确保责任转移时的信息完整移交
2.1.2 典型责任分配矩阵
角色 | 主要责任 | 具体活动 |
---|---|---|
项目经理 | 项目网络安全总体负责 | 计划制定、资源协调、进度控制 |
网络安全工程师 | 技术方案设计实施 | TARA分析、安全设计、验证测试 |
系统工程师 | 系统级安全集成 | 架构设计、接口定义、集成验证 |
质量工程师 | 网络安全质量保证 | 评审检查、测试验证、问题跟踪 |
供应商管理 | 供应链安全协调 | 供应商评估、接口协议、风险管控 |
2.2 责任转移管理
2.2.1 转移条件
责任可以转移,但需要满足:
-
明确沟通:转移双方明确沟通
-
信息移交: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
能力确认:确认接收方具备履责能力
2.2.2 转移流程
责任转移流程: 转移申请 → 能力评估 → 信息移交 → 确认接收 → 更新记录 ↓ ↓ ↓ ↓ ↓ 审批决策 培训支持 文档交付 签字确认 通知相关方
3. 网络安全规划
3.1 项目分析
3.1.1 相关性分析(RQ-06-02)
为决定项目或部件所需的网络安全活动,应分析:
-
网络安全相关性:项目或组件是否与网络安全相关
-
开发类型:新开发还是重复使用
-
裁剪需求:是否需要进行裁剪
3.1.2 网络安全相关性评估
网络安全相关性评估标准(参考附件D):
评估决策树: 项目是否连接到外部网络? ↓ 是 项目是否处理敏感数据? ↓ 是 项目是否影响车辆安全功能? ↓ 是 → 网络安全相关 任一条件为"否"需进一步分析
3.2 网络安全计划制定
3.2.1 计划要求(RQ-06-03)
网络安全计划应包括:
-
活动目标:每项活动的目的
-
依赖关系:对其他活动或信息的依赖性
-
责任人员:负责执行活动的人员
-
资源需求:执行活动所需的资源
-
工作产品:确定要产生的工作产品
3.2.2 计划内容框架
网络安全计划结构: 1. 项目概述 - 项目基本信息 - 网络安全目标 - 适用标准要求 2. 活动规划 - 概念阶段活动 - 产品开发活动 - 验证活动 - 生产支持活动 3. 资源配置 - 人员配置 - 工具配置 - 时间安排 4. 风险管理 - 风险识别 - 缓解措施 - 应急预案 5. 质量保证 - 评审计划 - 测试计划 - 审计安排
3.3 计划管理
3.3.1 计划维护(RQ-06-07)
网络安全计划应:
-
动态更新:当活动有变化或细化时更新
-
版本控制:实施严格的版本控制
-
变更管理:按照变更管理程序执行
3.3.2 配置管理(RQ-06-11、RQ-06-12)
网络安全计划及其工作产品应接受:
-
配置管理:版本控制和基线管理
-
变更管理:变更审批和影响分析
-
需求管理:需求追溯和变更控制
-
文档管理:文档标识和存储管理
4. 网络安全活动裁剪
4.1 裁剪概念
4.1.1 裁剪定义
裁剪是指:
-
省略活动:省略某些网络安全活动
-
修改执行:以与标准描述不同的方式执行活动
4.1.2 裁剪与分布式活动的区别
裁剪 vs 分布式活动: 裁剪: - 活动被省略或修改 - 需要提供理由 - 风险由组织承担 分布式活动: - 活动由其他实体执行 - 通过接口协议管理 - 风险通过合同分担
4.2 裁剪实施
4.2.1 裁剪许可(PM-06-13)
网络安全活动可能是量身定做的,但需要满足条件。
4.2.2 裁剪理由(RQ-06-14)
如果活动被裁剪,应提供理由说明:
-
充分性论证:为什么裁剪足以实现相关目标
-
风险评估:裁剪可能带来的风险
-
补偿措施:采取的补偿或替代措施
4.2.3 常见裁剪场景
-
低风险项目:风险值为1的威胁情景
-
重用项目:基于已验证的设计重用
-
简单组件:功能简单、攻击面小的组件
-
受限环境:在受控环境中使用的组件
5. 重用分析
5.1 重用场景
5.1.1 重用条件(RQ-06-15)
以下情况需要进行重用分析:
-
修改重用:项目或组件计划进行修改
-
环境变化:在另一个操作环境中重新使用
-
信息变化:相关信息发生变化(如已知攻击、漏洞)
5.1.2 重用类型分析
重用类型决策: 原项目/组件 ↓ 是否修改? ↓ 是 ↓ 否 设计修改/实施修改 环境是否变化? ↓ ↓ 是 ↓ 否 需要重用分析 需要重用分析 信息是否变化? ↓ 是 ↓ 否 需要重用分析 可直接重用
5.2 重用分析内容
5.2.1 项目重用分析(RQ-06-16)
重用分析应包括:
-
修改识别:确定对项目/组件及其操作环境的修改
-
影响分析:分析修改的网络安全影响
-
工作产品评估:确定受影响或丢失的工作成果
-
活动规划:在网络安全计划中明确必要的活动
5.2.2 组件重用分析(RQ-06-17)
组件重用分析应评估:
-
需求满足:组件能否满足分配的网络安全要求
-
文档充分性:现有文档是否足以支持集成
5.3 重用分析实践
5.3.1 分析方法
重用分析方法: 1. 差异分析 - 功能差异 - 环境差异 - 接口差异 2. 影响评估 - 安全影响 - 性能影响 - 兼容性影响 3. 风险评估 - 新增风险 - 残留风险 - 可接受风险 4. 决策制定 - 重用可行性 - 修改需求 - 验证要求
6. 脱离背景组件管理
6.1 脱离背景开发
6.1.1 开发要求(RQ-06-18、RQ-06-19)
对于脱离背景开发的组件:
-
假设记录:记录对预期用途和环境的假设
-
需求基础:基于假设制定网络安全要求
6.1.2 假设内容
典型假设包括:
-
物理环境:组件将被放置在防篡改外壳中
-
网络环境:连接的网络具有特定安全特性
-
使用环境:用户具有特定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
6.2 脱离背景集成
6.2.1 集成验证(RQ-06-20)
集成脱离背景组件时,应验证:
-
假设有效性:原始假设在新环境中是否成立
-
声明正确性:网络安全声明是否仍然有效
6.2.2 验证方法
假设验证流程: 原始假设 → 环境分析 → 差异识别 → 影响评估 → 验证结论 ↓ ↓ ↓ ↓ ↓ 文档审查 现场调研 对比分析 风险分析 决策制定
7. 现成组件管理
7.1 现成组件集成
7.1.1 集成分析(RQ-06-21)
集成现成组件时,应分析:
-
需求满足:分配的网络安全要求能否满足
-
环境适用:组件是否适用于特定应用环境
-
文档充分:现有文档是否足以支持网络安全活动
7.1.2 文档不足处理(RQ-06-22)
如果现有文档不足,应:
-
识别活动:确定符合标准的网络安全活动
-
执行活动:按照标准要求执行相关活动
-
可能裁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裁剪
7.2 现成组件评估
7.2.1 评估维度
现成组件评估框架: 技术维度: - 功能完整性 - 性能指标 - 兼容性 安全维度: - 已知漏洞 - 安全特性 - 更新支持 管理维度: - 供应商信誉 - 支持服务 - 许可条款
7.2.2 风险管理
现成组件的风险管理:
-
供应商风险:供应商可靠性和持续支持能力
-
技术风险:组件本身的技术风险
-
集成风险:与系统集成相关的风险
-
维护风险:长期维护和更新风险
8. 网络安全案例
8.1 案例构建
8.1.1 案例要求(RQ-06-23)
应创建网络安全案例,为项目或组件的网络安全提供论据:
-
结构化论证:提供清晰的逻辑论证
-
证据支持:由工作产品提供证据支持
-
可理解性:论证应当清晰可理解
8.1.2 案例结构
网络安全案例结构: 1. 执行摘要 - 项目概述 - 安全目标 - 主要结论 2. 安全论证 - 威胁分析 - 风险评估 - 控制措施 3. 证据支持 - 分析报告 - 测试结果 - 验证记录 4. 结论与建议 - 安全结论 - 残留风险 - 使用建议
8.2 案例内容
8.2.1 核心论证
网络安全案例的核心论证包括:
-
威胁覆盖:所有相关威胁都已识别和分析
-
风险可接受:残留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控制有效:安全控制措施有效且充分
-
验证充分:验证活动充分且结果可信
8.2.2 分布式开发案例
在分布式开发中:
-
组合案例:项目案例可以是客户和供应商案例的组合
-
证据引用:引用各方产生的工作产品证据
-
整体论证:由所有各方的论证支持整体论证
9. 网络安全评估
9.1 评估决策
9.1.1 评估判断(RQ-06-24)
决定是否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应基于:
-
风险导向:基于风险的方法
-
理由支持:提供充分的理由
9.1.2 评估标准
评估决策考虑因素:
-
TARA结果:威胁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
-
项目复杂性:项目或组件的复杂程度
-
组织标准:组织规则和程序规定的标准
9.2 评估实施
9.2.1 独立性要求(RQ-06-25、RQ-06-27)
网络安全评估应:
-
独立审查:评估理由应独立审查
-
独立执行:评估应由独立人员执行
9.2.2 评估范围(RQ-06-30)
评估范围应包括:
-
计划和工作产品:网络安全计划和所有工作产品
-
风险处理: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处理
-
控制有效性:网络安全控制和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
目标实现:本文件目标的实现情况
9.3 评估报告
9.3.1 报告要求(RQ-06-31)
评估报告应包括建议:
-
接受:网络安全达到要求
-
有条件接受:在特定条件下接受
-
拒绝:网络安全不满足要求
9.3.2 条件接受(RQ-06-32)
有条件接受时,报告应包括:
-
接受条件:明确的接受条件
-
风险说明:相关风险的说明
-
改进建议:持续改进的建议
10. 发布后开发
10.1 发布准备
10.1.1 必需工作产品(RQ-06-33)
发布前应提供:
-
网络安全案例:完整的安全论证
-
评估报告: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如适用)
-
后开发要求:开发后的网络安全要求
10.1.2 发布条件(RQ-06-34)
发布应满足条件:
-
案例令人信服:网络安全案例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
-
评估确认:网络安全评估确认案例(如适用)
-
要求接受:开发后阶段的网络安全要求被接受
10.2 发布管理
10.2.1 发布流程
发布流程: 准备阶段 → 评审阶段 → 决策阶段 → 发布阶段 → 跟踪阶段 ↓ ↓ ↓ ↓ ↓ 文档准备 内容评审 发布决策 正式发布 后续跟踪
10.2.2 变更影响
变更可能导致重新评估:
-
需求变更:网络安全要求的变化
-
环境变更:操作环境的变化
-
威胁变更:新威胁的出现
11. 工作产品管理
11.1 必需工作产品
第6条要求的工作产品:
-
WP-06-01:网络安全计划
-
WP-06-02:网络安全案例
-
WP-06-03: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如适用)
-
WP-06-04:发布开发后报告
11.2 工作产品质量
11.2.1 质量要求
每个工作产品应满足:
-
完整性:内容完整,覆盖所有要求
-
准确性:信息准确,数据可靠
-
一致性:内部一致,与其他产品协调
-
可追溯性:能够追溯到源需求
11.2.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措施:
-
同行评审:技术专家评审
-
管理评审:管理层评审
-
独立评估:第三方评估
-
持续改进:基于反馈改进
12. 实施指导
12.1 实施策略
12.1.1 分阶段实施
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1-2个月): - 组织准备 - 人员培训 - 工具准备 规划阶段(2-3个月): - 项目分析 - 计划制定 - 资源配置 执行阶段(6-12个月): - 活动执行 - 进度监控 - 问题处理 评估阶段(1-2个月): - 案例构建 - 评估实施 - 发布决策
12.1.2 关键成功因素
-
清晰规划:制定详细可行的网络安全计划
-
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
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
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反馈机制
12.2 常见问题与对策
12.2.1 典型问题
-
计划不详细:网络安全计划过于粗糙
-
责任不清晰:责任分配不明确
-
评估不充分:网络安全评估流于形式
-
文档不规范:工作产品质量不高
12.2.2 改进措施
-
模板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的计划和文档模板
-
培训强化: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
工具支持:采用专业工具提升效率
-
过程监控:建立有效的过程监控机制
小结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是ISO 21434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它将组织级的网络安全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通过系统的规划、严格的执行、充分的评估和规范的发布,确保项目网络安全目标的实现。
成功的项目网络安全管理需要清晰的责任分配、详细的活动规划、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持续的改进优化。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重用分析、脱离背景组件管理和现成组件集成等特殊场景的处理。
下期预告:《ISO 21434汽车网络安全标准深度解读系列(四):分布式网络安全活动管理》将详细解读第7条分布式网络安全活动的要求和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