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1434汽车网络安全标准深度解读系列(三):项目网络安全管理与规划

前言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介绍了ISO 21434标准的整体概况和组织网络安全管理。本文将深入解读标准第6条"依赖项目的网络安全管理",这是将组织级网络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关键环节,涉及项目网络安全活动的规划、执行和评估。

1.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概述

1.1 管理层次定位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是连接组织管理和技术实施的桥梁:

组织网络安全管理(第5条)
    ↓ 指导框架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第6条)
    ↓ 具体规划
技术实施活动(第7-14条)

1.2 核心目标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的五大目标:

  1. 责任分配:指定有关项目的网络安全活动的责任

  2. 活动规划:计划网络安全活动,包括定义专门的网络安全活动

  3. 案例构建:创建一个网络安全案例

  4. 评估判断: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如适用)

  5. 发布决策:从网络安全角度决定项目或组件是否可以发布后开发

2. 网络安全责任分配

2.1 责任分配要求

2.1.1 基本要求(RQ-06-01)

应根据组织级责任分配,具体分配和通报项目网络安全活动的责任:

  • 活动责任:明确各项网络安全活动的负责人

  • 沟通机制:建立责任转移的沟通机制

  • 信息移交:确保责任转移时的信息完整移交

2.1.2 典型责任分配矩阵
角色主要责任具体活动
项目经理项目网络安全总体负责计划制定、资源协调、进度控制
网络安全工程师技术方案设计实施TARA分析、安全设计、验证测试
系统工程师系统级安全集成架构设计、接口定义、集成验证
质量工程师网络安全质量保证评审检查、测试验证、问题跟踪
供应商管理供应链安全协调供应商评估、接口协议、风险管控

2.2 责任转移管理

2.2.1 转移条件

责任可以转移,但需要满足:

  • 明确沟通:转移双方明确沟通

  • 信息移交: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 能力确认:确认接收方具备履责能力

2.2.2 转移流程
责任转移流程:
​
转移申请 → 能力评估 → 信息移交 → 确认接收 → 更新记录
    ↓         ↓         ↓         ↓         ↓
审批决策   培训支持   文档交付   签字确认   通知相关方

3. 网络安全规划

3.1 项目分析

3.1.1 相关性分析(RQ-06-02)

为决定项目或部件所需的网络安全活动,应分析:

  1. 网络安全相关性:项目或组件是否与网络安全相关

  2. 开发类型:新开发还是重复使用

  3. 裁剪需求:是否需要进行裁剪

3.1.2 网络安全相关性评估

网络安全相关性评估标准(参考附件D):

评估决策树:
​
项目是否连接到外部网络?
    ↓ 是
项目是否处理敏感数据?
    ↓ 是  
项目是否影响车辆安全功能?
    ↓ 是
→ 网络安全相关
​
任一条件为"否"需进一步分析

3.2 网络安全计划制定

3.2.1 计划要求(RQ-06-03)

网络安全计划应包括:

  • 活动目标:每项活动的目的

  • 依赖关系:对其他活动或信息的依赖性

  • 责任人员:负责执行活动的人员

  • 资源需求:执行活动所需的资源

  • 工作产品:确定要产生的工作产品

3.2.2 计划内容框架
网络安全计划结构:
​
1. 项目概述
   - 项目基本信息
   - 网络安全目标
   - 适用标准要求
​
2. 活动规划
   - 概念阶段活动
   - 产品开发活动
   - 验证活动
   - 生产支持活动
​
3. 资源配置
   - 人员配置
   - 工具配置
   - 时间安排
​
4. 风险管理
   - 风险识别
   - 缓解措施
   - 应急预案
​
5. 质量保证
   - 评审计划
   - 测试计划
   - 审计安排

3.3 计划管理

3.3.1 计划维护(RQ-06-07)

网络安全计划应:

  • 动态更新:当活动有变化或细化时更新

  • 版本控制:实施严格的版本控制

  • 变更管理:按照变更管理程序执行

3.3.2 配置管理(RQ-06-11、RQ-06-12)

网络安全计划及其工作产品应接受:

  • 配置管理:版本控制和基线管理

  • 变更管理:变更审批和影响分析

  • 需求管理:需求追溯和变更控制

  • 文档管理:文档标识和存储管理

4. 网络安全活动裁剪

4.1 裁剪概念

4.1.1 裁剪定义

裁剪是指:

  • 省略活动:省略某些网络安全活动

  • 修改执行:以与标准描述不同的方式执行活动

4.1.2 裁剪与分布式活动的区别
裁剪 vs 分布式活动:
​
裁剪:
- 活动被省略或修改
- 需要提供理由
- 风险由组织承担
​
分布式活动:
- 活动由其他实体执行
- 通过接口协议管理
- 风险通过合同分担

4.2 裁剪实施

4.2.1 裁剪许可(PM-06-13)

网络安全活动可能是量身定做的,但需要满足条件。

4.2.2 裁剪理由(RQ-06-14)

如果活动被裁剪,应提供理由说明:

  • 充分性论证:为什么裁剪足以实现相关目标

  • 风险评估:裁剪可能带来的风险

  • 补偿措施:采取的补偿或替代措施

4.2.3 常见裁剪场景
  1. 低风险项目:风险值为1的威胁情景

  2. 重用项目:基于已验证的设计重用

  3. 简单组件:功能简单、攻击面小的组件

  4. 受限环境:在受控环境中使用的组件

5. 重用分析

5.1 重用场景

5.1.1 重用条件(RQ-06-15)

以下情况需要进行重用分析:

  • 修改重用:项目或组件计划进行修改

  • 环境变化:在另一个操作环境中重新使用

  • 信息变化:相关信息发生变化(如已知攻击、漏洞)

5.1.2 重用类型分析
重用类型决策:
​
原项目/组件
    ↓
是否修改?
    ↓ 是              ↓ 否
设计修改/实施修改    环境是否变化?
    ↓                   ↓ 是        ↓ 否
需要重用分析        需要重用分析   信息是否变化?
                                    ↓ 是      ↓ 否
                                需要重用分析  可直接重用

5.2 重用分析内容

5.2.1 项目重用分析(RQ-06-16)

重用分析应包括:

  1. 修改识别:确定对项目/组件及其操作环境的修改

  2. 影响分析:分析修改的网络安全影响

  3. 工作产品评估:确定受影响或丢失的工作成果

  4. 活动规划:在网络安全计划中明确必要的活动

5.2.2 组件重用分析(RQ-06-17)

组件重用分析应评估:

  • 需求满足:组件能否满足分配的网络安全要求

  • 文档充分性:现有文档是否足以支持集成

5.3 重用分析实践

5.3.1 分析方法
重用分析方法:
​
1. 差异分析
   - 功能差异
   - 环境差异
   - 接口差异
​
2. 影响评估
   - 安全影响
   - 性能影响
   - 兼容性影响
​
3. 风险评估
   - 新增风险
   - 残留风险
   - 可接受风险
​
4. 决策制定
   - 重用可行性
   - 修改需求
   - 验证要求

6. 脱离背景组件管理

6.1 脱离背景开发

6.1.1 开发要求(RQ-06-18、RQ-06-19)

对于脱离背景开发的组件:

  • 假设记录:记录对预期用途和环境的假设

  • 需求基础:基于假设制定网络安全要求

6.1.2 假设内容

典型假设包括:

  • 物理环境:组件将被放置在防篡改外壳中

  • 网络环境:连接的网络具有特定安全特性

  • 使用环境:用户具有特定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

6.2 脱离背景集成

6.2.1 集成验证(RQ-06-20)

集成脱离背景组件时,应验证:

  • 假设有效性:原始假设在新环境中是否成立

  • 声明正确性:网络安全声明是否仍然有效

6.2.2 验证方法
假设验证流程:
​
原始假设 → 环境分析 → 差异识别 → 影响评估 → 验证结论
    ↓         ↓         ↓         ↓         ↓
文档审查   现场调研   对比分析   风险分析   决策制定

7. 现成组件管理

7.1 现成组件集成

7.1.1 集成分析(RQ-06-21)

集成现成组件时,应分析:

  • 需求满足:分配的网络安全要求能否满足

  • 环境适用:组件是否适用于特定应用环境

  • 文档充分:现有文档是否足以支持网络安全活动

7.1.2 文档不足处理(RQ-06-22)

如果现有文档不足,应:

  • 识别活动:确定符合标准的网络安全活动

  • 执行活动:按照标准要求执行相关活动

  • 可能裁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裁剪

7.2 现成组件评估

7.2.1 评估维度
现成组件评估框架:

技术维度:
- 功能完整性
- 性能指标
- 兼容性

安全维度:
- 已知漏洞
- 安全特性
- 更新支持

管理维度:
- 供应商信誉
- 支持服务
- 许可条款
7.2.2 风险管理

现成组件的风险管理:

  • 供应商风险:供应商可靠性和持续支持能力

  • 技术风险:组件本身的技术风险

  • 集成风险:与系统集成相关的风险

  • 维护风险:长期维护和更新风险

8. 网络安全案例

8.1 案例构建

8.1.1 案例要求(RQ-06-23)

应创建网络安全案例,为项目或组件的网络安全提供论据:

  • 结构化论证:提供清晰的逻辑论证

  • 证据支持:由工作产品提供证据支持

  • 可理解性:论证应当清晰可理解

8.1.2 案例结构
网络安全案例结构:

1. 执行摘要
   - 项目概述
   - 安全目标
   - 主要结论

2. 安全论证
   - 威胁分析
   - 风险评估
   - 控制措施

3. 证据支持
   - 分析报告
   - 测试结果
   - 验证记录

4. 结论与建议
   - 安全结论
   - 残留风险
   - 使用建议

8.2 案例内容

8.2.1 核心论证

网络安全案例的核心论证包括:

  • 威胁覆盖:所有相关威胁都已识别和分析

  • 风险可接受:残留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控制有效:安全控制措施有效且充分

  • 验证充分:验证活动充分且结果可信

8.2.2 分布式开发案例

在分布式开发中:

  • 组合案例:项目案例可以是客户和供应商案例的组合

  • 证据引用:引用各方产生的工作产品证据

  • 整体论证:由所有各方的论证支持整体论证

9. 网络安全评估

9.1 评估决策

9.1.1 评估判断(RQ-06-24)

决定是否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应基于:

  • 风险导向:基于风险的方法

  • 理由支持:提供充分的理由

9.1.2 评估标准

评估决策考虑因素:

  • TARA结果:威胁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

  • 项目复杂性:项目或组件的复杂程度

  • 组织标准:组织规则和程序规定的标准

9.2 评估实施

9.2.1 独立性要求(RQ-06-25、RQ-06-27)

网络安全评估应:

  • 独立审查:评估理由应独立审查

  • 独立执行:评估应由独立人员执行

9.2.2 评估范围(RQ-06-30)

评估范围应包括:

  • 计划和工作产品:网络安全计划和所有工作产品

  • 风险处理: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处理

  • 控制有效性:网络安全控制和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 目标实现:本文件目标的实现情况

9.3 评估报告

9.3.1 报告要求(RQ-06-31)

评估报告应包括建议:

  • 接受:网络安全达到要求

  • 有条件接受:在特定条件下接受

  • 拒绝:网络安全不满足要求

9.3.2 条件接受(RQ-06-32)

有条件接受时,报告应包括:

  • 接受条件:明确的接受条件

  • 风险说明:相关风险的说明

  • 改进建议:持续改进的建议

10. 发布后开发

10.1 发布准备

10.1.1 必需工作产品(RQ-06-33)

发布前应提供:

  • 网络安全案例:完整的安全论证

  • 评估报告: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如适用)

  • 后开发要求:开发后的网络安全要求

10.1.2 发布条件(RQ-06-34)

发布应满足条件:

  • 案例令人信服:网络安全案例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

  • 评估确认:网络安全评估确认案例(如适用)

  • 要求接受:开发后阶段的网络安全要求被接受

10.2 发布管理

10.2.1 发布流程
发布流程:

准备阶段 → 评审阶段 → 决策阶段 → 发布阶段 → 跟踪阶段
    ↓         ↓         ↓         ↓         ↓
文档准备   内容评审   发布决策   正式发布   后续跟踪
10.2.2 变更影响

变更可能导致重新评估:

  • 需求变更:网络安全要求的变化

  • 环境变更:操作环境的变化

  • 威胁变更:新威胁的出现

11. 工作产品管理

11.1 必需工作产品

第6条要求的工作产品:

  1. WP-06-01:网络安全计划

  2. WP-06-02:网络安全案例

  3. WP-06-03: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如适用)

  4. WP-06-04:发布开发后报告

11.2 工作产品质量

11.2.1 质量要求

每个工作产品应满足:

  • 完整性:内容完整,覆盖所有要求

  • 准确性:信息准确,数据可靠

  • 一致性:内部一致,与其他产品协调

  • 可追溯性:能够追溯到源需求

11.2.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措施:

  • 同行评审:技术专家评审

  • 管理评审:管理层评审

  • 独立评估:第三方评估

  • 持续改进:基于反馈改进

12. 实施指导

12.1 实施策略

12.1.1 分阶段实施
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1-2个月):
- 组织准备
- 人员培训
- 工具准备

规划阶段(2-3个月):
- 项目分析
- 计划制定
- 资源配置

执行阶段(6-12个月):
- 活动执行
- 进度监控
- 问题处理

评估阶段(1-2个月):
- 案例构建
- 评估实施
- 发布决策
12.1.2 关键成功因素
  1. 清晰规划:制定详细可行的网络安全计划

  2. 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3. 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4. 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反馈机制

12.2 常见问题与对策

12.2.1 典型问题
  1. 计划不详细:网络安全计划过于粗糙

  2. 责任不清晰:责任分配不明确

  3. 评估不充分:网络安全评估流于形式

  4. 文档不规范:工作产品质量不高

12.2.2 改进措施
  1. 模板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的计划和文档模板

  2. 培训强化: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3. 工具支持:采用专业工具提升效率

  4. 过程监控:建立有效的过程监控机制

小结

项目网络安全管理是ISO 21434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它将组织级的网络安全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通过系统的规划、严格的执行、充分的评估和规范的发布,确保项目网络安全目标的实现。

成功的项目网络安全管理需要清晰的责任分配、详细的活动规划、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持续的改进优化。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重用分析、脱离背景组件管理和现成组件集成等特殊场景的处理。


下期预告:《ISO 21434汽车网络安全标准深度解读系列(四):分布式网络安全活动管理》将详细解读第7条分布式网络安全活动的要求和实施方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VehSwHwDevelope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