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华为认证体系下初级网络工程师
HCIP:华为认证体系下高级网络工程师
HCIE:华为认证体系下专家级网络工程师
思科 ->->-> 华为(国产化)(防止安全问题等)
云技术————云存储:以百度网盘为代表
|
——云计算:分布式计算
包交换(重点)
计算机技术:
人类识别---抽象语言 计算机识别---电信号
抽象语言->->->编码 即应用层
编码->->->二进制 即表示层
二进制->->->电信号 即介质访问控制层
处理电信号 即物理层
通信技术:
1876年--公共交换电话网---电路交换---1888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
对等网:仅有两台电脑对联
扩大网络规模:
1.网络节点数增多
2.延长传输距离(更为简单)(拉网线)
延长传输距离方式:
常见网线学名:RJ-45双绞线---8根铜丝,两两相绞 (双绞的目的是减少电生磁的干扰)
双绞线分类:屏蔽双绞线(可屏蔽外界干扰)与非屏蔽双绞线
超五类线:1000Mbps 传输距离100m(原因:信号衰弱)
同轴电缆:
光纤:光导纤维
电->->->光:发光二极管,注入式激光二极管
电->->->光:光点二极管
单模光纤:传播过程中的信号畸变更小(相较于多模光纤)
多模光纤
信号畸变---波形失真
放大器(中继器):用于处理信号畸变问题 处于物理层
增加网络节点数方式:
网络拓扑:
1.直线型拓扑:
结构类似于:1-----1-----1-----1
优点:结构简单
缺点:容错率小,信息易泄露等
2.环型拓扑
结构类似于: 1------1-----1
| |
1 1
| |
1------1------1
优缺点基本同直线型拓扑,仅容错率高了一点
3.星型拓扑
结构类似于: 1
1 | 1
| | |
——————————
| | |
1 | 1
1
优点:减少距离
缺点:过于依赖中转的设备
树型拓扑即星型拓扑的一种延
4.网状拓扑
结构类似于:
优点:太多了说不过来
缺点:成本太高
性价比最高:星型拓扑
集线器(hub):星型拓扑的中间设备 物理层
集线器涉及的问题:
1.地址问题(设备间若缺乏标识则不能实现通信)
2.安全问题(信息全都经过集线器,有泄露可能)
3.冲突问题(同时发消息可能引起电信号冲突)
4.延迟问题(处理自己的信息,也要要处理他人的信息)
处理地址问题的要求:1.全球唯一 2.格式统一
处理:MAC地址---所有芯片出场时,厂商烧录的一个串号,由48位二进制构成(有时会转化为12位16进制,本身相同,只是方便识别),满足全球唯一和格式统一的要求 介质访问控制层
MAC地址全称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也称为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Media Access Control即介质访问控制)
MAC地址前24位为厂商的标识,后24位为厂商为产品分配的串号
源MAC地址SMAC,目标MAC地址DMAC
物理地址:不可变
逻辑地址:可根据环境改变
(网卡是网络适配器)
处理冲突问题的方式: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作用:排队
该技术用于侦听消息,以检测冲突;若发生冲突,则每台设备会给自己设置一个随机的计时器,以错开时间;若随机的时间相同,则又将发生冲突,进入上一步。
对于以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新需求:
1.可以无线延长传输距离
2.可以完全解决冲突---所有节点可以同时收发数据
3.可以实现单播---一对一的通信
交换机可以实现以上三个需求 !!!
交换机属于二层设备,即于介质访问控制层工作
需求1的解决方式:交换机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二进制,再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以这一转化来解决信号畸变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不断翻新信号)
需求2的解决方式:交换机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二进制,以此规避电信号的冲突,再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需求3的解决方式:数据包来到交换机,交换机会先看数据包中的源MAC地址,将源MAC地址和进入接口的对应关系记录在本地MAC地址表。之后,看数据包中目标MAC地址,根据目标MAC地址查看MAC地址表,如果MAC地址表中存在记录,则直接按照记录转发,实现单播,如果没有记录,则进行泛洪----除了进入的接口外,剩余所有的接口都发送一遍(第三点很重要!!!)
泛洪范围/广播域:会随着交换机的连接而融合
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中,一个接口可对应多个MAC地址,一个MAC地址只能对应一个接口。
MAC地址泛洪攻击:不断输出虚假地址占满交换机内存,从而大量造成泛洪现象
MAC地址表的老化:消息发出后300秒(保证MAC地址表的可靠性)
交换机的作用:1.无限延长传输距离
2.可以完全解决冲突(所有节点可以同时收发数据)
3.实现单播(一对一)
4.可以增加接口密度
交换机:200~300台主机
路由器:应用层
表示层
网络层(路由器的作用位置)
介质访问控制层
物理层
当前互联网的基础架构模型:
路由器的作用:1.隔离泛洪范围(路由器的一个接口对应一个泛洪范围)
2.转发
区分通信设备和自己的设备是否在一个范围(交换机)内:IP地址
IP:即互联网协议,有两类————IPV4:由32位二进制构成,以“点分十进制”表示
|
——IPV6:基于IPV4的更新(IPV4地址数目不够),由128位二进制构成,以“冒分十六进制”表示
查找IP地址方式:电脑—>网络和Internet—>高级网络设置—>更多网络适配器选项—>找到自己正在使用的无线网卡—>状态—>详细信息
例:IPV4地址:192.168.173.23
次方轴(用于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
十进制转二进制:凑
二进制转十进制:加
IPV4地址由网络位和主机位构成
网络位:网络位相同,则代表在同一个泛洪范围;网络位不同,则在不同的泛洪范围
主机位:在一个泛洪范围内区分不同主机的串号
IPV4子网掩码中---1对应的是网络位,0对应的是主机位
特殊写法:192.168.1.x/24指前24位为网络位,192.168.1.x/16指前16位为网络位,等等
需要配IP:网关(路由器接口),设备
先给网关配IP!
PC>ping IP地址 :检测网络联通性的工具
例:PC>ping 192.168.173.23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通过一种地址获取另外一种地址
广播地址:全F,即FFFF-FFFF-FFFF
广播:逼迫交换机泛洪
广播域=泛洪范围
ARP的工作原理:ARP发送广播报文进行请求,所有收到广播报文的设备都会先将源IP地址和源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记录在本地的ARP缓存表中。之后,再看请求的IP地址。如果不是本地的IP地址,则直接丢弃数据包;如果是本地的IP地址,则将回复ARP应答报文,之后,在数据的传输中,优先查看ARP缓存表,如果表中存在记录,则直接按照记录转发。如果没有记录,则再发送ARP请求报文。
ARP的老化时间:180秒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 主要用于网段划分
例子:192.168.1.0/25 为192.168.1.1 - 192.168.1.127
CIDR---无类域间路由
“取相同,去不同”---针对二进制
例子:192.168.0.0/24,192.168.1.0/24,192.168.2.0/24,192.168.3.0/24汇总出的网段为192.168.0.0/22,解题过程为:将其化为二进制,得到
192.168.00000000.0/24
192.168.00000001.0/24
192.168.00000010.0/24
192.168.00000011.0/24取相同,得到
192.168.000000,作为网络位,然后去不同,最后得到 192.168.0.0/22
C类网段的汇总:超网
B类网络的汇总:子网汇总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M---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979年颁布
核心思想---分层
网络七层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维持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会话联系
传输层---端到端的传输---端口号---用于区分和标定不同应用的---端口号由16位二进制构成---1 - 65535---其中1 - 1023为知名端口号---常见端口号---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80
HTTPS---HTTP + SSL/TLS(安全传输协议)---443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67,68
DNS---域名解析协议---53
FTP---文件传输协议---20,21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69
telnet---远程控制协议---23
ssh---telnet + ssl/tls---22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MAC),LLC(逻辑链路控制层)
物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