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丈夫在公司被老板痛骂,回家后因一点小事对妻子发脾气,妻子又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这里的 “打压”(发脾气、指责)本质上是 **“我无法对抗强者,只能通过伤害弱者来释放愤怒”**,通过 “让比我更弱的人痛苦”,来暂时缓解自己的无力感。
这种心理的危险之处在于 “成瘾性”:一旦通过打压他人获得了 “情绪宣泄” 的快感,就可能形成路径依赖,甚至主动寻找 “可打压的对象”(如性格温和的同事、地位更低的下属),将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情绪的 “垃圾桶”。
用 “伤害他人” 释放 “被压抑的攻击性”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压抑、挫败的状态(如被上级批评、生活不顺、自我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但又不敢对 “压迫源头”(如强势的上级、现实的困境)发泄时,容易将攻击性 “转移” 到更安全的对象身上 —— 也就是心理学中的 “踢猫效应”。
2、用 “否定他人” 掩盖 “自我否定” 的自卑
当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缺乏稳定认同(比如能力不足、履历有短板、内心深处觉得 “自己不够好”),
但又无法直面这种自卑时,容易通过 “打压比自己优秀 / 可能优秀的人” 来进行 “心理代偿”。
打压是 “内心虚弱” 的暴露
无论是权力焦虑、自卑代偿,还是攻击性转移,本质上都是打压者无法通过 “自我建设”(如提升能力、接纳不完美、建立健康关系)解决内心冲突,只能通过 “伤害他人” 来维系心理平衡。
6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