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世博中心,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人潮涌动。800余家企业携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结亮相,80余款首发首秀产品密集登场。这场以“智能进化·共生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盛会,成为观察AI与算力发展的绝佳窗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从算力、AI硬件到具身智能,这场盛会呈现了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与全球治理的多元亮点,勾勒出行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脉络。
算力突破:从堆叠到融合的硬件革命
在底层算力领域,硬件创新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推进。华为首次线下展出的昇腾384超节点成为全场焦点。这套系统通过总线技术实现384个NPU之间的大带宽低时延互联,单卡推理性能提升4倍,通信时延降至50毫秒以下,算力使用率高达50%。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中兴则实现了单机64卡的突破,超越华为单机32卡的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超聚变推出的全球首个多元智算即插即用超级集群系统更实现了“一柜顶32柜”的能效跃升,单柜支持128个AI加速卡,采用第五代100%原生液冷技术,节能达20%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芯片层面同样精彩纷呈。曦智发布全球首款“天枢光电混合计算芯片”,能耗比传统芯片降低30%以上,为边缘计算提供了全新方案。
沐曦集成的曦云C600通用GPU芯片基于国产供应链设计制造,支持通算和智算。英特尔则带来Gaudi 2E AI加速卡和Xeon 6处理器,满足多样化算力需求。
机器人革命:具身智能走向实用化
人形机器人展区创造了历史性时刻——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首次集体亮相,成为中国在该领域最大规模的公开展示。这些机器人展现出从概念走向量产的产业跨越。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带来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实战演示。智元机器人展示了全球首例端到端具身智能机器人物流作业,将跨场景迁移时间从数周缩短到小时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与真人展开格斗表演,其最新发布的Unitree R1人形机器人仅重25公斤,拥有26个自由度,定价3.99万元起,为消费级应用打开想象空间。
开普勒K2“大黄蜂”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的超长续航,负载能力达30公斤。
算力普惠:从国家云到城市云
中国电信展示的“息壤”智算平台揭示了算力基建的核心逻辑——通过“Network for AI”与“AI for Network”的双向赋能,构建覆盖全国的分布式智算网络。
该平台独创Triless架构,实现资源、框架、工具“三重无感知”,企业无需操心底层技术即可轻松落地AI应用。
中国电信提出的“算网大脑”概念更实现“AI调度AI”。在工业场景中,系统可根据生产线实时需求,动态分配边缘节点算力与中心集群算力,使某电子厂商产品良率提升3.2%,能耗降低15%。
在上海落地的“智云上海”项目,将通用人工智能与产业数据深度融合,让算力像水电一样精准流动,为家庭、企业、政府提供普惠AI服务。
与此同时,AI 技术正通过“硬件迭代-软件升级-场景适配”的路径,从技术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推动AI应用从实验室迈向生活场景。
WAIC现场,阶跃星辰、可灵、商汤科技等企业带来了全新的AI大模型和智能体,在强大算力底座和AI大模型的滋养下,AI应用百花齐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AI 与算力正携手迈入新发展阶段。算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为 AI 应用爆发提供最重要的保障;而 AI 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又反向推动算力持续创新升级。未来,随着两者深度融合,更多超乎想象的创新成果将持续产出。
2025 WAIC 展示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AI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路径。随着AI与算力领域的双重突破,AI技术正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的关键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