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浪味仙 排版丨浪味仙
行业动向:2900字丨8分钟阅读
内容提要
在计算科学与肿瘤学的交汇点,一场由量子计算驱动的药物革命正在萌芽。
科罗拉多大学(CU)癌症中心的两名核心研究人员:药物化学家 Daniel LaBarbera 博士与结构生物学家 Karolin Luger 博士,正联手利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全新方法,为结直肠癌开发下一代精准靶向药物。
这项跨学科合作由校内“AB Nexus 计划”资助,该项目旨在推动科罗拉多大学 Anschutz 医学院与 Boulder 校区之间的协同创新研究。
“结直肠癌是全球每年诊断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科罗拉多大学药物发现中心主任拉巴贝拉博士表示:“我们希望研发出新一代精准肿瘤药物,不仅疗效更强,还能与传统化疗产生协同效应,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01
量子计算加速药物发现:
AI 算法筛选 360 亿化合物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正与欧洲领先的量子计算公司 IQM Quantum Computers 合作,利用量子计算机在药物筛选中探索前所未有的化学空间。
与传统依赖高性能计算机的分子建模不同,量子计算能够在原子层面并行处理海量量子态,从而在理论上实现指数级加速。研究团队计划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训练量子系统,让它学习已知的“先导化合物”特征,然后将一个包含 360 亿种潜在化合物的超大数据库输入量子计算机进行筛选。
“这些 AI 算法会将分子拆分为片段,再重新组合成潜在的药物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它们的药理学性质。”LaBarbera 博士解释道:“当算法告诉我们哪些化合物具有最佳药物特征后,我们会挑选前列候选,在化学与生物实验中进行验证。”
这种方法标志着药物设计范式的转变:它不再是单纯的化学试错过程,而是一种融合量子推理与人工智能优化的闭环系统。
02
靶向 CHD1L:
破解肿瘤耐药性的“主调节因子”
本次研究的核心靶点是一种名为 CHD1L 的染色质重塑酶,它在多种癌症中被显著过度表达,能调控基因的活性状态,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与药物耐受。LaBarbera 博士将 CHD1L 定性为肿瘤细胞存活的“主调节因子”,他指出:“患者在接受化疗时,CHD1L 的异常活性往往让癌细胞逃脱药物杀伤。”
在前期研究中,LaBarbera 团队已经合成了多种 CHD1L 抑制剂,这些化合物在动物模型中能显著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使其杀伤效力提升达 1000 倍。
为了推进临床转化,他于 2022 年创立了初创公司 Onconaut Therapeutics,专注开发 CHD1L 抑制剂,并获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250 万美元的快速资助,而本次的 AB Nexus 项目,旨在用量子-AI 技术开拓新的化学空间,为下一代抑制剂设计提供计算验证。
“基于已有研究,我们选择 CHD1L 作为量子计算的验证靶点。”他提到:“Onconaut 的项目聚焦于临床药物开发,而 AB Nexus 则是我们探索量子-AI 在药物设计中的潜力的试验场。”
03
结构生物学的“三维革命”:
量子计算如何重塑药物设计
作为结构生物学家,Luger 博士从分子结构层面理解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她认为,量子计算让药物设计真正进入了“三维结构革命”阶段。
“量子计算能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分子结构。”Luger 指出:“它帮助我们发现那些传统方法根本无法想象的先导化合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仍在使用 40 年前的化疗药物,因此迫切需要新的靶点和副作用更小、更聪明的药物。”
量子计算机在分子建模中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能直接模拟电子跃迁、轨道重叠与分子间能量分布等量子行为,这些特征恰恰是决定药物结合亲和力与选择性的关键因素。
每年全球约有 200 万人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其中近一半患者最终发展为转移性疾病,五年生存率仅约 13%。目前,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且副作用严重。
LaBarbera 认为,若能通过 CHD1L 抑制剂增强化疗效果并抑制耐药性,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反应都将显著改善。“如果下一代结直肠癌疗法能提升化疗效果、减少耐药,我们就能让疾病变得更可控、更可治。”他强调:“量子计算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04
量子-AI:
重塑制药创新的速度
对于这对跨学科搭档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实验,更是一场理念革命。
传统药物研发往往需要 10 年甚至更久的周期,而量子-AI 联合模型有望将这一过程缩短至数月或数周。LaBarbera 强调,“如果我们能借助量子计算显著压缩药物优化周期,那将彻底改变整个制药业的创新速度”。
随着量子计算从理论走向应用,这场横跨物理学、化学与医学的合作,正预示着制药业进入新的范式转折点:一个由量子算法驱动、以患者福祉为核心的未来。
量子计算的潜力,正从实验室的量子比特跃迁到临床药物的分子键,正如 Luger 博士所言:“量子计算在癌症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的潜力几乎无穷无尽。”当药物研发遇到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这两大“加速引擎”,这场行业巨大变革的背后,还有量子计算公司在积极推动硬件的商业化和跨界应用。
例如量子计算领域先驱 D-Wave,就已将其量子退火机成功应用于玻尔兹曼机(Boltzmann Machines),推出了用于构建和训练玻尔兹曼机的 PyTorch 插件,致力于让 AI 社区的开发者能够以定义普通神经网络的熟悉方式,轻松定义和探索量子神经网络。国内专用量子计算领军企业玻色量子,也在几个月前开源了国内首个 PyTorch 量子神经网络开发套件,借此拓展 AI 研究和应用新边界。
不难看出,量子硬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普及,正进一步加速“量子-AI”的融合,预示着一个由量子加速的智能未来。
随着科罗拉多大学团队继续推进量子-AI 药物设计研究,世界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的医学时代:当“量子”真正介入“生命”,药物发现将不再是盲目的化学冒险,而是精确的计算科学。
Reference:
1、https://news.cuanschutz.edu/cancer-center/quantum-computing-colorectal-cancer-drug-development
2、https://www.linkedin.com/posts/massimo-ruzzene-4771334_our-ab-nexus-research-collaboration-between-activity-7364300922102976515-mavW
19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