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量子计算”是一个属于科幻世界的遥远词汇,但实际上它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这四十年里,量子计算及其算法从无到有,从理论概念逐渐变成了现实。我们从量子算法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理论提出及探索阶段(1980-1994)
早在1981年,电子计算机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个人电脑尚未进入家庭,就已经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曾经参与过美国原子弹研制的“曼哈顿计划”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科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麻省理工大学举办的计算物理第一届会议上,发表了论文《用计算机模拟物理学》,论文里费曼首次提出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指出使用经典计算机难以有效模拟量子系统的演化,而使用量子计算机能够对量子系统的演化进行有效模拟。
理查德·费曼(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德伊奇David Deutsch首次提出了量子图灵机模型,并且设计了第一个量子算法Deutsch算法。1992年,德伊奇又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理查德·乔萨Richard Jozsa对早期Deutsch算法进行了拓展,给出了它在n个量子比特下的算法。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利用量子特性设计出来,专门针对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