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论》数据思路:数字技术投入节奏数据

1932

数字技术投入节奏(2007-2024)

数据简介

企业绿色创新面临成果质量低、传统技术依赖等挑战,创新动力不足。数字技术作为创新核心动能,是企业绿色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研究表明,数字技术投入中若未合理规划技术人员与数字资产的投入节奏,将影响知识供应、资源配置等效率,进而制约绿色创新绩效。本数据参考孙忠娟等(2025)构建指标:“数字技术投入节奏” 指特定时段内企业数字技术投入的规则化程度,分为技术人员投入节奏和数字资产投入节奏。其中,数字技术投入是企业周期性战略行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购买技术基础设施、开发软件及引进技术人员等,企业需进行时间管理并调整投入节奏,避免资金浪费。 我们先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总员工数的比值衡量企业的技术人员投入强度。 具体而言,本数据根据公司人员结构表筛选出专业技术人员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企业技术人员投入强度。 然后利用 IT投资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公司的数字资产投入强度。 其中,IT投资包括 IT硬件投资和 IT软件投资。 本文从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先筛选合并公司报表和原值科目,再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明细中筛选数字资产投资相关数据,IT硬件投资由固定资产明细中电子设备、电子计算机等项目的年末余额衡量,IT软件投资由无形资产明细中有关软件、系统、信息等项目的年末余额衡量.以技术人员投入强度和数字资 产投入强度的一阶导数的峰态衡量两者的节奏,即技术人员投入节奏和数字资产投入节奏。 峰态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其中, 是峰度观测年数, 是在第 年中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或数字资产投入强度), 是年内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或数字资产投入强度)的均值, 是  年内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或数字资产投入强度)的标准差。该值越高,峰度越大,表明企业技术人员投入(或数字资产投入)存在较多的节奏变动,数字技术投入较不规则。

数据范围

全行业上市公司

时间跨度

2007年-2024年

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为Excel形式

数据指标

 相关研究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企业创新和转型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数字技术投入的"量"(如投入规模、强度等),对其"时间"维度(如投入节奏、时序安排等)的探讨相对匮乏。本文基于战略管理领域的"节奏观"和"协时观",系统梳理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相关研究,旨在揭示数字技术投入的时间维度对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影响机制。

数字技术投入节奏与绿色创新绩效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数字技术投入如何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成为新兴研究议题。孙忠娟等(2025)首次从时间视角切入,探讨了数字技术投入节奏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2013-2020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技术人员投入节奏与绿色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表明适度的技术人员投入节奏最有利于绿色创新,而过高或过低的节奏均会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同时发现CEO环保认知能够强化这一关系,说明高管认知在数字技术投入节奏与绿色创新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数字资产投入节奏与绿色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且压力敏感型机构持股能够增强这一关系,揭示了外部治理机制对数字技术投入节奏效应的边界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提出了"内部协时"概念,发现技术人员投入节奏和数字资产投入节奏的协同与绿色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且高管政治关联能够增强这一关系,为理解数字技术投入的多要素时间协同提供了新视角。

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的影响机制研究

现有文献虽然尚未直接探讨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的影响机制,但相关研究为理解其作用路径提供了基础。战略管理领域的"节奏观"强调资源配置的时间安排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孙忠娟等,2025),这一观点为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实践角度看,数字技术投入节奏可能通过影响组织学习曲线、资源吸收能力和创新效率等中介机制作用于企业绩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忠娟等(2025)的研究揭示了高管特征(如CEO环保认知、政治关联)和外部治理(如机构投资者类型)在数字技术投入节奏与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表明这一过程受到内外部情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的测度与方法研究

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的测度是实证研究的关键挑战。孙忠娟等(2025)的研究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通过捕捉数字技术投入(包括技术人员和数字资产)的时间变异来测量投入节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然而,数字技术投入节奏的测度仍存在改进空间,如可以考虑更精细的时间粒度(如季度或月度数据)、更全面的投入维度(如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能培训等)以及更动态的测量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此外,数字技术投入节奏与内部协时的交互效应测量也值得进一步探索,以更准确地捕捉多要素投入的时间协同效应。

未来研究价值

结合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基于Glassdoor数据特征,提出以下10个实证研究方向,均具备理论创新性与实证可行性:

    1. 员工数字技能禀赋对企业绿色技术采纳的调节效应

    路径:Glassdoor员工数字能力评分→ 绿色专利产出效率→ ESG评级提升

    设计:匹配员工技能数据与企业绿色专利数据,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的赋能边界。

    2. 工作场所透明度对绿色投资者决策的信号传递机制

    路径:Glassdoor员工关系评分→ 环境违规风险降低→ 绿色投资者持股比例

    设计采用双重差分法,对比ESG事件前后透明企业绿色资本流入差异,识别声誉信号效应。

    3. 数字化转型深度与员工可持续行为的内生关系

    路径:企业数字化投入强度→ 员工碳足迹管理参与度→ 单位产值能耗下降

    设计:基于年报文本挖掘构建数字化指数,结合Glassdoor员工行为评论,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检验双向影响。

    4. 供应链韧性在员工满意度影响企业低碳绩效中的中介作用

    路径:Glassdoor员工稳定性评分→ 供应链中断频率降低→ 碳减排强度改善

    设计:匹配全球供应链数据库与企业碳排放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韧性传导路径。

    5. 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对蓝领技能溢价的门槛效应

    路径:企业AI应用密度→ 多技能工人薪酬增长斜率→ 劳动生产率分化

    设计:利用制造业企业AI专利与Glassdoor薪酬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识别技能重构临界点。

    6. 绿色金融政策冲击下员工环保素养的调节效应

    路径:绿色信贷规模扩张→ 高环保素养员工占比→ 企业绿色债券发行成功率

    设计:基于政策外生冲击构建PSM-DID模型,检验人力资本与政策协同效应。

    7. 远程办公普及率对员工碳减排贡献的异质性影响

    路径:Glassdoor远程工作评分→ 通勤碳排放下降幅度→ 企业碳中和进度

    设计:采集城市交通数据与企业碳足迹,通过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地理溢出效应。

    8. 企业文化包容性在数字化转型影响绿色创新中的增强效应

    路径:Glassdoor多样性评分→ 数字化团队协作效率→ 绿色产品收入占比

    设计:构建数字化-包容性交互项,利用分位数回归检验协同创新机制。

    9.  蓝领技能转型速度对供应链本地化韧性的驱动作用

    路径:多技能工人认证增长率→ 供应商集中度下降→ 断供恢复周期缩短

    设计:匹配技能认证数据与供应链中断事件,通过生存分析模型检验风险缓冲能力。

    10.员工预测信息在ESG评级修正中的市场定价效率

    路径:Glassdoor业务前景预测偏差→ ESG评级机构关注度→ 股价波动率

    设计: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预测修正与评级调整的时滞效应,检验信息套利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忠娟,李花倩,柳学信.数字技术投入节奏、内部协时与绿色创新绩效[J/OL].管理评论,1-14[2025-05-28].https://doi.org/10.14120/j.cnki.cn11-5057/f.20250512.001

    声明:本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整理,仅用于学术研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