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极化码和非协作极化码的误码率性能 Matlab 仿真
极化码(Polar Codes)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编码方案,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中。在极化码中,协作极化码和非协作极化码是两种常见的实现方式。本文将通过 Matlab 仿真,比较并分析协作极化码和非协作极化码的误码率性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极化码的基本原理。极化码通过迭代地将一个长度为 N 的输入序列编码为一个长度为 N 的输出序列。极化码的编码过程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信道极化和编码。信道极化通过选择一组合适的转换映射函数,将输入序列的一部分变得更可靠,而将另一部分变得不可靠。编码过程通过应用适当的编码函数将输入序列映射到输出序列,以实现可靠传输。
在非协作极化码中,输入序列的每个比特都独立地进行编码和发送。这意味着每个比特都使用一个独立的编码函数,并且不存在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协作极化码中,输入序列的编码是通过引入协作关系来实现的。具体而言,输入序列被分为多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都经过独立的编码函数。在发送端,这些子序列被合并并通过信道传输。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利用协作关系对接收到的子序列进行解码,最终恢复出原始的输入序列。
下面是使用 Matlab 进行协作极化码和非协作极化码的误码率性能仿真的源代码示例:
% 构造极化码编码函数
function encoded_bits =
本文通过 Matlab 仿真,对比分析了协作极化码和非协作极化码在通信系统中的误码率性能。极化码基于信道极化和编码过程,非协作码每个比特独立编码,协作码引入比特间的协作关系。提供的源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进行编码、解码和信道传输的仿真,并指出实际应用中需考虑特定信道模型和算法细节。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8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