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随着智能座舱的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座舱需要支持的屏幕会越来越多,分辨率和尺寸也会越来越大。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的座舱一块显示屏就需要一块主芯片支持,这在功能和成本上都不是很好的做法。一芯多屏就是基于传统座舱的缺陷提出的新型架构和方案,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在智能座舱中得到体现和发展。本文将主要讲述智能座舱中显示子系统的硬件相关技术。
如下述所示,智能座舱内部所需要支持的显示屏包含但不限于:
- 中控娱乐屏ICS(Instrument Central Screen)
- 仪表盘显示屏IC(Instrument Cluster)
- 副驾信息娱乐屏(Passenger Infotainment Screen)
二、智能座舱显示架构
车载系统支持一芯多屏,这是智能座舱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一颗CDC座舱芯片满足上述显示屏的显示要求,既能有效管理和维护,又可以节省成本和功耗,一举两得。目前很多芯片公司已经实现智能座舱芯片的量产,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支持一芯多屏的需求。
一种符合智能座舱CDC一芯多屏需求的车载显示屏的基本架构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所示,可以看到,智能座舱CDC的显示子系统包括如下技术:
三、显示屏原理
本节将简要介绍显示屏的基本原理。
显示屏控制系统主要包含2大类芯片,一个是负责驱动显示屏,实现行列显示的驱动芯片,称为DriverIC,另一个是负责控制DriverIC的任务分发和控制芯片,称为TCON(时序控制)。
显示驱动芯片DriverIC,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工作是驱动显示屏的像素点实现点亮或者关闭,并控制光线强度和色彩等。
显示驱动芯片分为源驱动器(Source Driver)和门驱动器(Gate Driver)。Gate Driver:连接至晶体管Gate端,负责每一行晶体管的开关,扫描时一次打开一整行的晶体管;所以也称为Row drivers。Source Driver:连接到晶体管的source端。当一行晶体管被Gate driver打开(ON)时,Source Driver IC才能够将控制亮度、灰阶、色彩的控制电压加载到这一行的每个像素点上,因此,Source Driver也称为Column Driver。
DriverIC在显示屏中的结构可以参见下图所示:
时序控制芯片TCON(Timing Controller) 是显示屏模组的主控芯片。它主要负责分析从CDC SOC传来的信号,并拆解、转化为Driver IC可以理解的信号,再分配给Source/Gate driver去执行。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eDP TCON接口系统。SOC通过eDP通道,将显示数据传送到eDP TCON芯片中。
TCON有2个主要功能:
- 接收来自SOC的eDP信号;
- 产生行(送给row drivers)和列(送给column drivers) 显示信号,并按规定好的时序发送到Row/Column Driver IC上;
在T-CON与Gate/Source之间的信号传输以前是以LVDS为主,现在比较流行的则是LVDS的升级版,主要是mini-LVDS(by德州仪器)和RSDS(ReducedSwing Differential Signaling by国家半导体)。这两种规格现在也渐渐落后了,取而代之的是Advanced PPmL(Point to Point mini LVDS)以及V-by-One HS的配套标准CalDriCon。所以在T-CON处需要有一个输出mini-LVDS/RSDS/CalDriCon/Advanced PPmL信号的Transmitter,而在Source/Gate IC那里则需要有相应的Receiver。
当收到信号后,Row Drivers逐行打开晶体管;而Column Drivers则将不同级别的电压加在这一行的每一列像素点上,从而实现像素点的色彩,亮度区别。
TCON芯片实现的难点在于,根据显示屏分辨率和刷新率的不同,需要产生满足时序的行列信号,给到Source/Gate Drivers。分辨率越大,需要显示的像素点就越多;刷新率越高,则要求TCON产生刷新数据的时序越快。并且对Gate/Source Drivers和LCD像素点改变状态的延时要求也越高。 当分辨率和刷新率两个结合起来时,要求TCON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多,所产生的行列时序信号也就要求越高。
下图是一个eDP接口的LCD显示系统示意图。可以看到来自GPU的显示数据,通过eDP接口传输到LCD屏上的TCON芯片中(如果距离过长需要增加SerDes通道)。eDP ML Receiver将eDP数据送给Pixel Formater模块,产生行(Gate)和列(Source)显示信号。Row / Column Drivers 接收来自LCD Interface的信号(mini-LVDS/RSDS/CalDriCon/Advanced PPmL),并实现LCD屏的显示刷新。
在高清电视或者车载显示屏方案中,每块屏幕都需要一颗TCON芯片。如果屏幕尺寸扩大,则Driver IC的需求数量大幅增加。如下图,分别需要12颗Source Driver和8颗Gate Driver,另外还需要两颗PMU(电源管理芯片)及3颗Vcom(电压校准芯片)
上面说的都是显示器的情况,手机则稍微有点不同。手机因为各种芯片的功能更加集中,CPU/GPU等相当于电脑主机的芯片都集中在了应用处理器AP(ApplicationProcessor),而DDIC(Display Driver IC)也是一个芯片集合了所有的功能。所以信息从AP出来以后以后会直接通过MIPI DSI接口进入DDIC,而DDIC直接就可以控制TFT了,不需要那么多的接口。
以上内容,介绍了显示屏的主要原理,那么接下来就要了解AP与显示屏之间有哪些接口技术。
四、显示接口溯源
如果需要将显示数据从SOC主芯片传送到显示屏并完成显示,需要2大类显示接口技术。一种是从CDC SOC到TCON的显示接口,另外一大类则是从TCON到Gates/Sources 。后者主要在显示屏内部,由显示屏厂商实现。前者则需要考虑得更多,因为需要兼容不同的SOC,它们对显示接口技术的选择,影响了TCON的输入标准。
虽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车载显示接口,但这些显示接口技术的历史来源主要是基于2大应用场景:电视机或者个人计算机。因此,我们将首先回顾一下数字视频接口技术的发展,与车载环境相关性不大的将会被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