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陷入了一个可怕的认知误区——总以为学得不够多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种思维就像是一个无底洞,让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不断下坠,最终陷入永远在准备,但是永不行动的恶性循环中。
01 知识囤积困境
我们疯狂地囤积各种课程、书籍、干货文章,手机里存着几个G的学习资料,书架摆满了未拆封的畅销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囤积行为,会带来虚假的充实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在进步。就像那些办了健身卡却从不锻炼的人,购买知识的行为本身就成了目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开始用学习的时长来衡量成长。朋友圈里晒出的"连续学习100天"打卡,深夜灯下的苦读身影。
这些表象掩盖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没有输出的学习,就像往漏水的桶里灌水,永远装不满。
02 输入与输出的鸿沟
读一本编程书,和独立写出第一个程序之间,差距十万八千里。读编程书你只需要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后者却需要你:
- 克服对空白文件的恐惧;
- 忍受初期必然的糟糕代码;
- 解决书上没有提过的实际问题;
- 面对错误结果的打击;
- debug时的痛苦和煎熬。
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认知负荷,这会让我们本能地想要逃避。通过继续阅读第二本书、第三本书来用“我在学习”的幻觉来麻痹自己。
学习任何一种技能,你都需要动手去试错,去做。就像一句外国名言所说的:
Get your hands dirty,你只有亲自去动手,“把你的手弄脏”,你才能学到真东西。
03 实践中的认知升级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行动之后。当你尝试输出时:
- 知识开始内化:被动记忆变成主动思考
- 问题开始暴露:发现哪些是真正需要补足的
- 反馈开始形成:获得改进的方向
- 信心开始建立:每个小成果都是正强化
这个过程就像学游泳,看再多的教学视频、书籍,如果不下水游两圈,你永远学不会。
而呛水的经历,反而比任何理论,都更能教会你换气的技巧。
04 破局:最小化行动原则
让自己的身份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以产出的目的去学习,你不仅会得到自己的内容、产品,还会在这个过程中,更扎实地学到你所希望得到的知识。
前提是你真的希望自己学到知识,而不是想通过被动输入的方式,来麻痹自己,继续营造一种我很努力,我在学习的幻觉。
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在于把知识转化为价值。当你开始输出:
- 写作可以变成付费专栏
- 手工可以变成电商产品
- 编程可以变成小程序
- 经验可以变成咨询服务
最小化行动原则:当你读完一章就写读书笔记,学个新概念就试着教给别人,掌握个新技能就做个小作品。
你可以独立思考来建立自己的最小化行动计划,将输出变为自己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输入,你的学习方式将从被动化为主动。
可能你会担心,做得不够好,前期输出的东西,不管是文章、工艺品、小程序都太过糟糕。
但是没关系,请接受不完美,记住一句话:
完成比完美重要100倍,初期的作品注定是糟糕的,但这恰恰是成长的起点。
这个时代,很少会有人认真的看完一篇文章,
如果你做到了,可以留下评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最后,别忘了点赞呦!更多精彩读书文章,可关注公号:杰阅践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