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背后的推手是谁?是什么导致了私域流量的不断裂变?
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有三个最核心的因素引起了私域流量裂变:
•
基础设施——互联网
•
流量载体——产品
•
易变对象——用户
1
、基础设施
——
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相比于过去的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实时连接。
因此我称今天的互联网为“互联网+”,称过去的互联网为“传统互联网”。
传统互联网的典型特征是“上网”。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开始冲浪。
互联网
+
的典型特征是
“
实时在线
”
,所有的人和设备,甚至是门店处于永久性连接状态,我
们可以随时连接到每一个节点。
这就让企业具备了随时触达用户的能力。
方式和途径何其之多。二维码、小程序、直播、群、
朋友圈、店铺、公众号、节目、社区、文章,甚至智能汽车、地跌、wifi、支付都可以帮助
企业触达目标用户。
企业不再需要依赖上网的入口
——浏览器、搜索引擎、导航网站、门户站点,更不需要依赖
传统媒体、线下卖场。
你可以随时建立与用户的连接,与每一个用户的连接就是自主可控的流量池,而不是公域流
量分配给你的流量。
于是互联网为私域流量构建的提供底层基础通道。
2
、流量载体
——
产品
现在哪怕是一家小小的餐馆都知道要加建立和用户联系,通过公众号或者微信好友长期运营
来就餐过的用户。于是此刻的产品不再是某一道菜品,而是这个餐馆,这个店。
这样的产品便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用于交易的商品(菜品),商品的生命周期被拉长了,延
长到购买之后的使用过程,甚至延长到了你不再使用。
当我们
一旦从售卖商品转变为运营产品,流量就会天然产生,并附着于产品。
产品自带流量,运营越多流量越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量企业的普遍错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给自己的产品或企业
开设公众号用于宣传营销,但是如果把公众号承包给市场部独立运营,与产品部在做的产品
独立开来,那就错了!
公众号不是一个存粹的营销窗口,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建立与用户长期联系,
而联系的保持靠
的是对用户持续产生价值,尤其是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的增值价值。所以公众号和商品
是一体,合在一起组成为用户提供持续价值的产品。
于是产品为私域流量的构建提供了载体。
3
、易变对象
——
用户
现在物资极度丰富,同类产品可选对象严重过剩。
这导致用户很难坚守一个品牌或者一个产品,随机性消费变得更加频繁。在一个品类内的长
尾变长变粗,每一个小品牌都有可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
这意味着
每一个产品都有机会获得流量,而不会像过去一样所有的用户都被一个超大私域长
期捕获。
互联网的便捷性,又让用户迁移成本几乎为零。
动动手指,就可以从一个平台换到另一个平台,从一家店换到另一家,从一种产品换到另一
个产品。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在各种私域间的流动。于是小私域获得流量的门槛也就降低了。
于是,用户侧也在主动促成私域流量池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