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芬兰教育重新审视中国教育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芬兰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芬兰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中国的教育则侧重于应试和竞争。文章探讨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教育改革需与社会发展同步。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中国教育遭到许多人抨击的理解是这样的:教育之失败是社会之失败的写照,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当然,要说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也行)。逐利而浮躁的社会可能导致简单粗暴的教育,体制等高层次的方面暂且不谈,具体的来说有几个方面:

 

一、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一个的目标——在下一个阶段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或者到了大学之后是找一个“更好”的工作或者考一个“更好”学校的研究生。

二、教师在工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多数教师相对公务员的情况如此)对于教学的方式和质量的提高积极性不足。

三、社会所发生的负面消息会通过媒体,家长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从而让校内不多的正面教育效果大大减小,并不是说未成年人不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社会总是有阴暗面,而是说这些负面东西往往最能让人留下印象从而使得未成年人早熟或者是对于社会的看法不客观。

 

当我看到芬兰的教育后http://roll.sohu.com/20120216/n334977243.shtml,我发现,教育体制或者教育理念的跑偏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我从前理解的那些方面,而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社会全方位的进步了,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彻底进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从课程标准改、从招生方式改、从遏制补课奥赛改……多半治标不治本。

 

虽然文章谈及的是小学阶段的教育,但也不妨作对比,而且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塑造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我相信国内很多地方是有类似的很好的学校,这里仅作普适性的对比。文章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芬兰的教育制度亦无深入的探讨,而且没有谈及教育成本,相信有更多更详细关于芬兰教育的文章,很容易找到,但我暂且就略表对于此文所感想。

 

学校设施方面:“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如果看到大片铺着细砂石的活动场地,有足球场、篮球架、高高的攀爬架,周边高不过两层的楼房上挂着大大的时钟,十有八九就是学校了。”——在中国,哪个学校敢不设围墙?一方面学校没有自信让学生待在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也无法让校方放心,学校负不起安全问题的责。“这哪里是教室,简直就是小小的乐园。以一台钢琴为界,室内隔为里外两部分,内室沿墙两面顶天立地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学习用品、玩具和图书,墙面上贴着学生们的涂鸦,中间区域有椭圆形长桌和几张单个的小书桌。外室既是老师办公的区域,也是学生们手工的场所,展示着植物标本和各种小制作。”——似乎这种布置和我们的幼儿园比较像,这可是小学高年级的课堂啊。

 

课程方面:开始是芬兰语&英语——芬兰语是欧洲出了名的难学语言,而作者的孩子在学校利用英语学习,两个多月就能基本沟通,不得不让我们这些熬了十几年英语的人汗颜。“木工课、体育课、”“美术课、自然课和人文课、”“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同学采花、捡树叶、摘苹果,回到教室做标本。十点半左右吃午餐,饭后老师和同学一起席地而坐,玩美洲大陆探险猜猜他/她是谁之类的游戏”“一至九年级芬兰语、数学、宗教、体育是必修科目,一至四年级必修自然环境课,九年级时学习地理和生物。五至九年级要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卫生课。五至七年级学习历史。八至九年级学习人文课。七至九年级必修瑞典语,三年级起学习英语。美术、音乐、家政在七年级时是必修课,木工课、缝纫课成绩也会作为升学的参考。”——这些课程看名字甚至是比我们小学课程还多、还难,但对于西方教材和课题略有了解的人就知道,课程涉及的内容自然丰富多样,但要求仅仅是掌握概念和基本能力,对于我们理解的做题要求,尤其是在小学,少之又少。

 

“课外活动”方面:“学生并不只局限在校园里上课、做题,图书馆、博物院、游泳馆、滑冰场……所有的公共设施都向学校开放。街道上、火车上,每天都能看到老师带领一队队学生外出参观。儿子上了三个半月的课,其间,前往森林里采摘莓子,学习辨识有毒蘑菇;到图书馆学会怎么办理借书卡,如何自助借书还书;去博物馆参观自然历史展览;科学馆的工作人员化装成小丑演示物理、化学实验;在游泳馆,有专业的教练指点游泳。圣诞节前,去赫尔辛基市区看话剧、赏街景;大雪纷飞时,老师带着他们钻进附近的林地,每人一个雪橇,从高高的山坡上直冲而下,玩得满头大汗。活动中所需的交通费、门票以及午餐,都由校方提供,学生们只要背着空书包去学校集合就行。”——我们的城市,为数不多的图书馆阅读环境不佳,与学校合作甚少。我们连名人故居,文化遗迹都保不住,城市还能有多少博物馆幸存?孩子安全问题令学校和家长对于“出游”忐忑不安,而且,现在城市周边还有多少适合郊游的地方,可能连毒蘑菇都难找。

 

在校时间方面:“总的来说,芬兰的小学课时短,低年级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五小时,中高年级大约七小时。作业少,儿子的作业时间可以用分钟计。不补课,课外的时间泡图书馆、打冰球、踢足球或学习乐器。假期多,儿子上了三个多月的课,放了秋假、国旗假、独立日假,圣诞节前两天,参加了学校的联欢会,吃完午饭,就放寒假了。”——在我看来,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也是在中国非常难实现的一个方面。因为第一,忙碌的家长首先就不答应,在很多家长看来,学校的功能其实更多是一个在他们没空的时候保证孩子安全且有事干的地方;第二,过少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无法保证学生能应付考试要求;第三,很多人认为孩子在放假其间容易无所事事,从而在社会上被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事实也如此)。而假期多的重要性是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来的,在一开始孩子必然找不到事情做,但是在芬兰,结合学校的教育引导,孩子在短时间的迷茫无聊后肯定会接触尝试各种玩乐活动,加入俱乐部或者活动团体(在中国可能“技能”和“课外辅导班”的提法更普遍),显然孩子们在假期里也能做包括课外活动的内容,所以在初等教育阶段,孩子能接触到方方面面的技能,从而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方面,在高等教育阶段就不会迷失从而专注一方面,加速提升。我自己有着深刻的体会,初等教育阶段的假期也有学习各种技能,但是我很少认真体会这些活动的意义(或者说我知道通过某些活动得到的证书有用),自然是有得到快乐的时候,但可能因为我所理解的这些活动的“地位”——为学习作“辅助”的技能,可能我可没有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我并没有坚持钻研任何一项(当然也因为没有毅力)。加之高中的假期是属于课内学习的,忙里偷闲都是在满足个人娱乐,没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现在到了大学的假期,本该是真正聚焦于学习的时候却不时感到无聊。这就是我们所失去的能力——找到目标和兴趣的结合点,从而在自己能支配的时间中掌握主动,在这个19岁开始的10年黄金学习期内,少一些迷失与探索,多一些踏实的进步。

我们赢了起跑,却要输掉冲刺。

 

教育需要和社会共同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做不了,事实上,用钱——中国现阶段貌似最充裕的东西(税收连年高涨,让人难以理解地方政府一直声称没钱),是能解决很多东西的,比如说博物馆的运营、图书馆的整修(这类设施与学校的合作应该不难)、校车的保障、城市周边的环境与自然公园的建设与维护、校园周边安保、边缘地区学校基础设施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减免……当然,我相信这些是一直都在进步的,只是,但愿只是我们过于心急了,Everything will be fin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