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应用场景
船舶航行规划与资源管理
自动生成无人船舶作业计划,涵盖航线规划(规避禁航区、暗礁区)、航行班次安排(结合气象窗口)、设备资源匹配(如动力系统、探测设备启停调度),确保航行效率与任务完成度平衡
基于多传感器实时数据(如动力系统油压、电池电量、雷达探测距离),生成针对性风险预警,例如 “船舶左舷雷达信号衰减,需检查天线状态”“动力电池剩余电量不足 30%,建议前往就近补给点”
对远程调度员的指令进行合规性验证与优化,避免出现航线冲突、设备超负荷运行等问题,例如调整转向角度以降低船体倾斜风险
自动整理每日航行数据,生成任务执行报表、设备检修清单及能耗分析报告,聚焦规划与数据解析,不涉及高风险动态控制(如紧急避障、复杂水域转向)
船舶周边环境巡检与隐患识别
覆盖范围包括船体结构(甲板、船体外壳、推进器)、航行环境(航道障碍物、其他船舶、水文状况)、设备状态(导航系统、通信设备、动力装置)、货物存储(如集装箱固定、液体舱体密封)等
具备精准视觉识别能力,可检测船体裂缝、推进器缠绕异物、导航天线偏移、货物固定装置松动等隐患,通过热成像技术监测动力系统温度异常,同时识别周边船舶违规航行、航道内漂浮物等风险,监测自身设备是否存在异常振动、泄漏等问题
支持自然语言指令交互,接收 “检查船尾推进器是否存在缠绕物”“巡检右舷航道是否有暗礁” 等文本或语音指令后,自动规划最优巡检路径,调度船载巡检机器人(如水下机器人、甲板巡检机器人)执行任务
采用多模态(文本 + 图像 + 声呐数据)事故推理技术,可解答 “船体轻微倾斜是否存在倾覆风险”“通信信号中断的可能原因” 等场景问题,当前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技术对船舶航行空间特征识别适配度极高
船舶设备智能辅助操作
针对推进系统、导航设备、通信系统、货物装卸装置等核心设备,实现运行状态理解与辅助决策,例如实时判断推进器转速异常、导航定位偏差、通信信号干扰、装卸机械臂卡顿等问题
在安全模式范围内,自动调节设备运行参数,如根据风浪等级自动调整推进器输出功率、依据航行精度需求优化导航系统采样频率、根据货物重量动态调整装卸机械臂运行速度
对船舶供电系统、温控系统等辅助设备进行智能调控,确保核心设备供电稳定、舱内环境(如货物存储温度、设备工作温度)符合标准,避免因辅助设备故障影响主航行任务
需特别注意:具身模型不可直接控制高风险设备动作(如紧急停船、复杂水域转向、机械臂高空装卸),必须采用 “LLM(规划)+ 安全层 + 实时控制器(MPC)” 架构,仅用于设备运行分析、操作辅助与参数优化,目前可实现半自动操作,无法完全替代远程人工监控
船舶 “多系统协同” 管控(推进系统 + 导航系统 + 通信系统)
实时读取各系统视频流、传感器数据,判断推进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之间的协同是否正常,例如检测导航数据与推进系统执行是否同步、通信系统是否及时传输航行状态信息
当航行环境出现风浪超标、航道拥堵、设备故障预警等情况时,及时触发 “语义级” 报警,明确异常类型(如 “当前海域风力达 8 级,超出安全航行标准”)、影响范围及初步处置建议(如 “建议前往就近避风港躲避”)
结合历史航行数据、实时气象水文信息,自动生成船舶作业循环节奏计划,例如在远洋航行中优化动力系统启停时机,降低能耗同时保障航行进度
融合船体姿态监测数据与航行环境图像,实现船舶倾覆、触礁等风险预测,同时充当 “船舶安全官”,接收多摄像头、设备状态传感器、气象水文监测仪的输入数据后,输出自然语言解释(如 “船体右倾 3 度,建议调整压载水分布”)及具体行动建议
船载移动机器人(AMR)智能调度
支持多模态任务规划,可响应 “操控水下机器人检查船底是否存在附着物”“调度甲板机器人将维修工具送至左舷设备故障处” 等多样化任务指令,精准匹配机器人类型(水下、甲板、空中)与任务需求
基于 3D 点云、声呐数据实现动态避障,当机器人行进路线中出现障碍物(如甲板堆放的设备、水中的暗礁)时,可实时调整路径,例如 “水下机器人前方 5 米处有岩石,向上偏移 2 米绕行”
具备任务级错误恢复能力,若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机器人故障、信号中断等问题,可自主重新规划任务流程,例如 “甲板机器人电量不足,调度备用机器人继续执行设备巡检任务”
目前 LLM 规划器 + VLA 控制器已在船载轮式 AMR、水下遥控机器人(ROV)上完成验证,可稳定实现多机器人协同作业
航行环境与任务风险决策
整合多传感器(气象传感器、水文传感器、雷达、声呐)、视频监控、航道语义图等数据,进行事故因果推理,例如 “船舶航行速度异常缓慢可能是由于推进器缠绕渔网,导致动力输出不足”
支持场景化问答,可快速响应 “当前海域是否适合继续航行”“前方航道出现沉船,是否需要绕行” 等关键问题,为远程调度人员决策提供依据
自动生成事故模拟场景与应急响应流程,例如模拟船舶触礁、动力系统故障、通信中断等紧急情况,输出应急停船步骤、人员救援(若搭载人员)路线、故障设备抢修方案
由于航行环境参数(风速、浪高、水温)、设备状态数据(动力输出、导航精度)结构化程度高,具身模型可快速适配并发挥风险决策作用
船舶设备维护与故障定位
通过视频输入、声呐探测精准识别设备故障部位,例如推进器轴承磨损、导航雷达天线损坏、通信设备接口松动、货物装卸机械臂液压泄漏等,减少人工排查时间与成本
接收语音或自然语言指令(如 “生成导航雷达检修步骤”)后,自动调取设备维修手册,生成标准化检修步骤,同时标注关键注意事项(如 “检修推进系统前需切断动力电源”)
结合船舶设备维护规程文档,自动检查检修方案是否违反操作规范,例如判断 “未关闭通信系统就拆卸天线” 的方案存在信号干扰风险,及时提醒调整
实现预测性维护,基于设备运行时序数据(如运行时长、故障频率、参数波动),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例如 “预计未来 72 小时内动力系统冷却泵可能出现堵塞,建议提前清理”
船员培训与可视化仿真
自动制作 VR/3D 培训场景脚本,模拟船舶常见事故(如触礁、推进器故障、通信中断)、设备操作流程(如导航系统校准、动力系统启停),为船员(或远程调度员)提供沉浸式培训环境
在培训过程中,自动回答学员提出的操作问题(如 “如何判断导航定位偏差是否在安全范围内”“船舶动力不足时该如何应急处理”),并提供实时操作指导
生成航行环境参数(风速、浪高、航道流量)、设备运行数据(动力输出效率、故障发生率)的多模态解释,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直观呈现,帮助培训人员理解无人船舶运营逻辑
二、总结
具身模型可全面覆盖无人船舶行业的识别、分析、规划、维护、协同五大核心环节,有效提升船舶航行效率、安全管理水平与设备运维能力,但受限于海上复杂环境与安全风险控制,无法直接控制高风险设备动作,必须与安全层和实时控制器深度整合。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其在无人船舶远洋运输、近海作业、应急救援等场景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助力航运行业向 “智能化、无人化、低风险” 转型。
三、无人船舶具身智能体系总体架构
【第 0 层:输入感知层(多模态)】
视频:船体前后视摄像头、甲板全景监控、设备运行监控摄像头、水下机器人实时画面
点云 / 声呐:激光雷达采集的船舶周边 3D 空间数据(航道障碍物、其他船舶)、声呐探测的水下地形(暗礁、浅滩)与船体结构数据
声音:设备运行异响(如推进器摩擦噪音、设备振动声)、航行环境声音(海浪声、其他船舶鸣笛声)、设备报警声
时序传感器:气象传感器(风速、风向、降雨量)、水文传感器(水温、水深、流速)、设备状态传感器(动力系统油压、电池电量、导航精度、通信信号强度)、船体姿态传感器(倾斜角度、摇摆频率)
文档 / 规程 / 记录:船舶设备维护手册、安全航行规范、航线规划文档、任务执行记录、设备检修日志
操作指令:远程调度员语音指令、系统文本指令(如 “调整航线至北纬 30°,东经 120°”)
【第 1 层:多模态融合(VLM/VLA 表征)】
相机采集的图像数据通过视觉编码器(ViT/SAM/Grounding DINO)转化为特征向量,提取船体结构、周边环境、设备状态的视觉特征
点云与声呐数据经 Point Transformer/VoxelNet 处理,生成船舶周边空间、水下地形的结构化信息,为航线规划、障碍物识别提供支持
时序传感器数据通过 Transformer Encoder 提取时间维度特征,分析设备运行趋势、气象水文变化规律、船体姿态波动情况
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甲板机器人)状态通过专用编码器转化为标准化数据,反映机器人位置、电量、任务进度等信息
文档、指令等文本数据通过 LLM Embedding 生成语义向量,实现自然语言理解与指令解析
最终输出统一的世界模型表示(semantic latent space),为后续决策与规划提供数据基础
【第 2 层:具身大模型核心(世界模型 + 思维)】
世界模型(World Model):实现船舶航行空间 3D 场景全面理解,包括周边海域地形、气象水文环境、其他船舶动态的动态建模;构建时序风险因果图,分析设备故障、航行异常的因果关系;生成多机器人空间动态地图,实时更新机器人位置与作业范围信息。
语义规划 LLM(Task-Level Planner):负责船舶航行流程规划(如航线优化、动力系统调度)、任务执行决策(如货物运输路线调整、应急救援路径规划)、设备故障诊断与检修规划、多机器人任务分配(如水下机器人探测任务、甲板机器人巡检安排)。
输出语义级策略(subgoals)示例:“检查船底左舷是否存在附着物”“调整推进器输出功率至 60%,匹配当前风浪等级”“调度水下机器人探测前方 1000 米处水下地形”
【第 3 层:实时动作控制器(Flow Matching/RTC/Policy)】
由 LLM 规划器调用,接收语义级策略(subgoal)与设备实时状态数据,输出机器人级与设备级控制指令
船载机器人控制:为水下机器人生成行进速度向量(vx, vy, vz)、转向角度,为甲板机器人规划巡航路径与避障动作
设备控制:对推进系统生成转速调节指令、对导航系统下发定位校准指令、对通信系统设置信号增强参数(非高风险动作)
核心技术:采用 Diffusion/Flow Matching 动作生成技术、Real-Time Chunking(RTC)实时数据处理技术、Behavior Cloning+MPC Safety Shield 安全控制技术,同时设置 Safety Filter(速度限制、禁航区域、紧急停机触发条件),确保设备动作安全
【第 4 层:安全约束与审查(Safety Layer)】
构建航行环境约束模型(风浪等级阈值、航道水深限制、禁航区范围)、设备安全边界(推进系统功率上限、导航精度标准、通信信号强度最低要求)
对 LLM 输出的策略、动作控制器生成的指令进行行为审查,确保不突破安全规范,例如禁止船舶进入禁航区、禁止推进系统超负荷运行
采用反事实风险检测(Counterfactual Safety)技术,预判潜在安全隐患,如 “若按当前航线继续航行,1 小时后将进入大风浪区域,需提前调整路线”
设置人工 override 系统,当出现紧急情况或系统决策异常时,远程调度员可手动干预,暂停设备运行或修改航行指令
所有 LLM/Policy 生成的动作指令,必须通过安全审查后才能下发至执行设备
【第 5 层:执行设备层(Actuation Layer)】
核心航行设备:推进系统(螺旋桨、推进电机)、导航系统(GPS、北斗定位、雷达)、通信系统(卫星通信、VHF 电台)
辅助作业设备:水下机器人(ROV)、甲板巡检机器人、货物装卸机械臂、舱内温控设备
安全设备:紧急停机装置、火灾报警系统、救生设备(若搭载)、船体稳定系统(压载水调节装置)
【第 6 层:闭环反馈】
设备执行动作后,触发新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如推进系统调整后,动力参数传感器更新数据、导航系统重新定位),驱动世界模型动态更新
当航行环境参数(风浪、水深)、设备运行数据发生变化时,自动修正风控策略与作业计划,例如风浪增大时降低推进功率、设备故障时启动备用设备
巡检机器人发现异常(如船体裂缝、设备泄漏)后,触发规划器重新计算任务方案,调度维修资源或调整航行状态
最终实现 “认知 — 规划 — 控制 — 再认知” 的智能体闭环,持续优化船舶航行效率与安全性
四、模块间信息流
传感器采集数据→世界模型建模与更新→LLM 规划器生成语义级策略→实时动作控制器转化为设备 / 机器人控制指令→安全层审查指令合规性→合规指令下发至执行设备→设备执行动作→反馈数据回传至传感器与世界模型→启动新一轮 “认知 — 规划 — 控制” 循环
09-25
1193
1193
11-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