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实验记录本(ELN)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工具,其供应商能否完全掌控所有功能模块的代码,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功能扩展性和用户体验。
“掌控”的定义:对软件中所有用到代码的修改、维护和升级的能力。
当前市场上的ELN供应商主要分为两类:
(A)全自研型(各模块功能全部自研,完全掌控所有代码);
(B)混合型(部分模块自研,复杂模块依赖第三方软件,仅能掌控局部代码)。
尽管两类供应商各有市场定位,但从科研工作的长期性和可靠性来看,全自研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将从风险分析、供应商对比两方面,揭示模块自研与否的巨大差异,为用户选择提供参考。
一、不完全掌控代码的风险:便捷背后有隐患
依赖第三方软件的ELN系统,如Ketcher结构式编辑器、BioEdit生物序列编辑器、PingCode协同编辑文本编辑器和葡萄城(GrapeCity)表格编辑器,看似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实则埋下了诸多长期风险。这些风险在系统运行初期可能不易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和需求升级,会逐渐暴露并影响科研工作的连续性。
1. 外部第三方软件易因环境变化失效
计算机系统和浏览器的迭代速度远超第三方软件的更新节奏。当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或浏览器(如Chrome、Edge)进行版本升级时,第三方软件可能因兼容性问题突然失效。例如,文本编辑器、表格编辑器等基础模块若未能及时适配新环境,可能导致实验数据无法查看、格式错乱甚至丢失。
以Chrome浏览器为例,2020年其主流版本为v86.0.4240.183,而截至2025年8月已更新至v138.0.7204.184,短短5年间迭代52个版本。某生物医药企业曾使用基于第三方表格软件的ELN系统,在Chrome v112版本更新后,软件突然无法加载,导致过去3年的实验数据表格一度全部变成空白,紧急恢复耗时12天,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
其他案例:2024年微软终止对Windows 10部分旧组件的支持后,某高校实验室使用的第三方图表软件因依赖旧组件而无法启动,因ELN供应商不掌控其代码,无法做到适配,导致正在进行的细胞实验数据无法及时分析和记录,部分临时数据因未备份永久丢失。
2. Bug修复周期长,影响科研效率
当第三方软件出现漏洞(Bug)时,ELN供应商无法直接修复,必须等待第三方开发商发布补丁后才能二次适配,这一过程往往耗时漫长。据行业统计,第三方软件的Bug修复平均周期为15-30天,远长于自研软件的2-5天。
举例:2022年,某化工企业使用的ELN系统因第三方化学结构式编辑器存在同位素分子量计算问题,导致反应方程式配平错误。供应商反馈需等待第三方开发商修复,最终耗时21天完成更新。期间,该企业的3个实验项目因投料错误而全部重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万元。
3. 新功能迭代滞后,难以满足科研需求
科研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对ELN功能的需求也在持续升级。但第三方软件的功能迭代完全受制于开发商的规划,ELN供应商无法自主添加新功能,导致系统逐渐落后于科研实践。
举例:近年来AI辅助实验设计成为趋势,某农业研究所希望在ELN表格模块中增加“贝叶斯优化”功能,但由于其使用的ELN核心模块来自第三方,供应商无法自主开发,只能长时间等待第三方更新。而同期使用全自研ELN的研究所,仅用2个月就等来了功能升级,科研效率大幅提升。另一公司使用的ELN把Ketcher作为结构式编辑器,但供应商不具备再次开发能力,造成功能十分有限,长期缺少化学信息学计算、IUPAC中英名命名、核磁预测、AI图像识别、3D绘图、HELM编辑等功能,迟迟得不到升级,化学研发人员表示“很受伤”。
4. 软件更换困难,造成系统冗余
第三方软件的数据库格式通常不公开,当需要更换软件时,历史数据难以迁移至新软件。为保证数据可访问性,ELN系统不得不同时保留新旧软件,导致功能重复、操作复杂,降低用户体验。
举例:某材料实验室因ELN中第三方表格软件模块停止维护,只能增加新的软件,但旧软件的10000 +条实验数据无法导入到新软件。最终ELN中不得不同时存在两个功能相似的表格软件,使得研究人员经常误操作,数据管理效率下降45%。
二、两类ELN供应商的比较:长期价值Vs短期便利
两者在成本、稳定性和适应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格对比如下:
| 比较维度 | 全自研型ELN供应商(A) | 混合软件型ELN供应商(B) |
| 代表供应商 | Benchling、PE Signals Notebook、上海鹰谷InELN | LabArchives、eNovalys及大部分国产电子实验记录本 |
| 核心特点 | 核心功能模块(文本、表格、结构式编辑器、生物序列编辑器等)完全自主研发 | 基础功能(如文本、项目管理)自研,复杂的专业模块(如化学结构式编辑器、IUPAC命名、生物序列分析)依赖第三方软件 |
| 稳定性与兼容性 | ★★★ 深度掌控,紧跟技术栈升级,确保长期兼容性 | ★★☆ 基础部分稳定,专业模块波动较大 |
| Bug修复响应速度 | ★★★ 自主修复,响应迅速,可按最高优先级处理 | ★★☆ 自研部分响应快,第三方软件修复慢 |
| 功能定制与迭代能力 | ★★★ 需求直达开发团队,敏捷迭代,深度满足专业需求 | ★★☆ 基础功能可迭代,专业功能升级受制于第三方 |
| 数据长期安全与迁移 | ★★★ 统一数据模型,格式可控,迁移无忧 | ★★☆ 自研部分迁移易,第三方软件数据迁移难度大、风险高 |
| 总拥有成本(TCO) | ★☆☆前期投入高, ★★★长期维护成本低, ★★★风险成本最低 | ★★☆前期投入低, ★★☆长期维护成本高, ★★☆长期存在专业模块风险成本 |
| 适合用户 | 大型药企、生物科技巨头、长期高价值研究项目、强监管领域 | 中等规模机构、需求复杂度一般、对特定专业领域深度要求不高 |
(A) 全自研类供应商:以实力保障长期价值
全自研供应商需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专业研发团队,覆盖从数据存储到专业分析的全模块开发。这类供应商的ELN系统虽然初期成本高、上线慢,但稳定性极强,能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迭代功能,尤其适合对数据安全性和长期可用性要求高的场景。
举例:鹰谷信息(Integle)的InELN系统采用全自研架构,其化学模块InDraw可支持从基础结构式绘制到复杂反应机理模拟的全流程操作,具有国际领先的IUPAC中英文命名功能。某头部药企使用该系统10年,期间经历7次操作系统升级和3次科研方法革新,系统均通过自主更新完美适配,未出现一次数据丢失或功能失效。
(B)混合型供应商:平衡成本与需求的折中选择
混合型供应商通常自研基础功能(如数据录入、存储),但在专业度高的模块(如化学结构式编辑、生物序列分析)上依赖第三方。这类系统能满足常规科研需求,成本适中,但在高端功能需求面前力不从心。
其他案例:某混合型ELN供应商的生物模块采用生物序列编辑器BioEdit作为核心,但某实验室需要“限制性内切酶插入片段分析”和“PCR模拟重组克隆”等功能时,供应商因无法修改BioEdit源码而增加功能,只能建议客户额外购买专业软件,导致实验流程割裂,数据管理效率下降。
总结
ELN系统的模块开发策略,本质上反映了供应商的技术实力、专业态度和长期规划。全自研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从根本上规避第三方依赖带来的兼容性、时效性和扩展性风险,为科研工作提供稳定可靠的工具支撑;而依赖第三方软件的系统,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可能因突发故障或功能滞后造成更大损失。
对于用户而言,选择ELN供应商时需结合自身需求:若科研项目周期短、需求简单,可考虑混合型ELN以降低成本;若追求长期稳定、功能可扩展,全自研型供应商无疑是更优选择。毕竟,实验记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便捷,更在于未来的可追溯与再利用——这正是自研模块为ELN系统赋予的核心竞争力。
Aug. 2025,作者Data-AI4Science


4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