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软件界一直希望建立一种可重复利用的东西,以及一种得以制造出”可重复运用的东西”的方法,让程序员的心血不止于随时间的迁移,人事异动而烟消云散,从函数(functions),类别(classes),函数库(function libraries),类别库(class libraries)、各种组件,从模块化设计,到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 ),为的就是复用性的提升。
复用性必须建立在某种标准之上。但是在许多环境下,就连软件开发最基本的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s) 和算法(algorithm)都未能有一套标准。大量程序员被迫从事大量重复的工作,竟然是为了完成前人已经完成而自己手上并未拥有的程序代码,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挫折与痛苦的来源。
为了建立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一套标准,并且降低他们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提升各自的独立性、弹性、交互操作性(相互合作性,interoperability),诞生了STL。
1. STL基本概念
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标准模板库),是惠普实验室开发的一系列软件的统称。现在主要出现在 c++中,但是在引入 c++之前该技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STL 从广义上分为: 容器(container) 算法(algorithm) 迭代器(iterator)
,容器和算法之间通过迭代器进行无缝连接。STL 几乎所有的代码都采用了模板类或者模板函数,这相比传统的由函数和类组成的库来说提供了更好的代码重用机会。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标准模板库,在我们 c++标准程序库中隶属于 STL 的占到了 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