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描述
冒泡排序
本题目要求读入N个整数,采用冒泡排序(上升法,即每轮得到一个最小值)进行排序,输出前3轮排序后的结果。
输入格式:
输入不超过100的正整数N和N个整数(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输出三行,第一行为第一轮排序结果,第二行为第二轮排序结果,第三行为第三轮排序结果。数据间用一个空格分隔。
为简便起见,最后一个元素后也有一个空格。
输入样例:
5
2 5 4 1 3
输出样例:
1 2 5 4 3
1 2 3 5 4
1 2 3 4 5
解题思路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元素,每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就交换位置,直到没有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这样,最大(或最小)的元素就像气泡一样逐渐浮到了最后。
对于本题目,我们需要进行前三轮排序,并在每一轮排序后输出结果。具体的解题步骤如下:
- 定义一个函数
bubble_sort
,通过传入参数n
和arr
分别表示待排序数组的长度和数组本身。 - 在函数内部使用两层循环,外层循环控制轮数,内层循环从后向前遍历数组。
- 在内层循环中,比较当前元素与前一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当前元素比前一个元素小,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 在每一轮排序结束后,使用
print
函数按要求打印当前轮排序结果,使用' '.join(map(str, arr))
将数组中的元素转化为字符串并以空格分隔。 - 在主程序中读入输入数据,将待排序的数组传递给
bubble_sort
函数进行排序。
注意,在打印结果时,我们通过 end=" \n"
指定了结尾字符,确保输出的每一行都以一个空格结尾,以符合题目要求。
另外,内层循环 for j in range(n-1, 0, -1)
遍历数组时采用了倒序遍历的方式进行迭代,从最后一个元素(索引为 n-1
)开始,逐步向前移动到第一个元素(索引为 0
),而-1
表示循环的步长是负数,即从后往前递减。
接下来,试着分辨一下这四个代码有什么差别。
for j in range(n-1)
for j in range(n-1, 0, -1)
for j in range(n, -1)
for j in range(n-1, 0)
在 Python 中,range()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表示起始值,默认为 0
;第二个参数表示终止值,但不包括该值;第三个参数表示步长,默认为 1
。
这四个代码片段都是 Python 中的 for 循环语句,它们在循环规模和迭代顺序上有一些差异:
-
for j in range(n-1)
:
这是一个正序遍历,这个代码会循环 n − 1 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