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的簇。该算法通过迭代地计算样本点到簇中心的距离,并将每个样本划分至距离最近的簇中心。本文将介绍K-means算法的原理,并提供一个使用R语言实现K-means算法的示例。
- K-means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的原理相对简单直观,其步骤如下:
步骤1: 初始化簇中心
随机选择K个样本点作为初始的簇中心。
步骤2: 簇分配
对于每个样本点,计算其与各个簇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簇中心所在的簇。
步骤3: 更新簇中心
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其簇中心为所有属于该簇的样本点的均值。
步骤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步骤5: 输出
输出最终的簇中心和样本点的簇分配结果。
- R语言实例
下面是使用R语言实现K-means算法的示例代码:
# 导入必要的库
library(stats)
# 假设有一个包含n个样本点,每个样本点有d个特征的数据集X
# 设置簇的个数K
K <- 3
# 初始化簇中心
centroid <- X[sample(1:n, K), ]
# 迭代计算
for (iter in 1:100) {
# 簇分配
di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