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贝叶斯定理——生活中的“概率直觉”
想象一下,你在医院检查某项疾病,医生告诉你检测结果为阳性。此时,你真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贝叶斯定理的智慧。通过这篇文章,小贝将带你从生活场景出发,用代码实战案例,一步步揭开贝叶斯理论的神秘面纱。
一、贝叶斯定理:数学公式与直觉的碰撞
1.1 贝叶斯定理的数学表达
贝叶斯定理的公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概率思想:
-
先验概率 P(A):在观测到数据前的初始信念(如疾病的平均发病率)。
-
似然概率 P(B∣A):假设A成立时,观测到B的可能性(如患病时检测呈阳性的概率)。
-
后验概率 P(A∣B):观测到B后,对A的修正信念(如检测阳性后实际患病的概率)。
举个栗子 🌰:
假设某疾病的发病率是1%(先验概率),检测的准确率为99%(患病时阳性的概率)。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实际患病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贝叶斯定理计算,结果仅为约50%!这是因为未考虑健康人群的误检概率。
1.2 代码实战:用Python计算疾病诊断概率
# 定义参数
p_A = 0.01 # 发病率
p_B_given_A = 0.99 # 真阳性率
p_B_given_notA = 0.01 # 假阳性率
# 计算P(B)
p_B = p_B_given_A * p_A + p_B_given_notA * (1 - p_A)
# 计算后验概率P(A|B)
p_A_given_B = (p_B_given_A * p_A) / p_B
print(f"检测阳性后实际患病的概率:{p_A_given_B:.2%}") # 输出:50.25%
代码解读:通过调整参数,可以直观看到先验概率对结果的影响,这正是贝叶斯的核心——动态更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