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 | 从零制作一个激光雷达需要多久?

编辑 | ADS智库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自动驾驶之心”公众号

ADAS巨卷干货,即可获取

点击进入→自动驾驶之心【硬件交流】技术交流群

本文只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激光雷达(LiDAR)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目前广泛应用在无人驾驶和扫地机器人等领域。这种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得益于激光雷达的性能提升,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成本的下降。

根据扫描方式,激光雷达可分为 MEMS 型、Flash 型、相控阵型、机械旋转型;根据线数,可分为单线型和多线型:

0a93bb134610c1e0d29403720856e892.jpeg

话说回来,有没有可能自制一个激光雷达?B 站的一位硬核 UP 主「不想宅的技术宅」还真就把这个小目标实现了。

UP 主用了大半年的业余时间,用一个激光测距传感器整出了一个单线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总共包括硬件设计、结构设计、FPGA 开发和 3D 打印几个步骤。对于 UP 主来说,这不算是新的挑战,只能算是「把以前学过的东西复习了一遍」:

4ddec0e727cee47290b40be779d145fd.jpeg

虽然 UP 主很谦虚,但很多人播放完视频之后,只能表示「不懂,但受到震撼」:

eef7dcebf44866a22d9541e311c98fba.jpeg

做一个激光雷达,需要哪些基本部件?

UP 主选用了一款 FPGA 开发板,主芯片为 Xilinx ZYNQ7000,板上搭载了一个最高可输出 1080p60 帧视频的 HDMI 接口、32 个 GPIO(通用输入输出接口)等其他外设。在这块开发板上,将要完成雷达数据的采集、运算和显示。

880b647a8082c9e4c536d4900f6d9cd6.jpeg

此外还有一个直流减速机,额定电压为 12V,减速比为 1:30,最大输出转速为 300 转每分钟,电机尾部安装了 500 线的光电编码器,通过光电编码器可以获知输出轴的转动角度。

a261536baad73723e27179e46daee689.jpeg

最后,还有一个激光测距传感器,测距精度为 1cm,量程为 12m,每秒钟可以测量 1000 次,输出接口为串口。

657132b3d7143bdd9887010824386ca3.png

这些就是自制激光雷达所需要的基本部件,然后就是结构设计的问题了。

结构设计

UP 主表示,激光雷达在工作时,探头需要连续旋转,因此探头和底座的信号传输无法用导线连接,否则会引发缠绕问题,他通过导电滑环解决了这个问题。导电滑环内部是一组电刷,可以解决信号线在旋转情况下的缠绕问题:

295b7916300fe83c6200a6d12a2b92eb.jpeg

c6232c7ffcef4625d78fef869b777f42.jpeg

如此,激光雷达就设计好了:

eef370b8771c11e7626d064fedc5caa0.jpeg

整个激光雷达分为底座和探头,探头和底座通过旋转轴进行连接,激光测距传感器通过螺丝固定在探头基座上。

80ddff50ad64b8d3e9f56d3458db3640.gif

探头基座内部还固定有转子 PCB,底座部分固定有导电滑环、电机和定子 PCB。

b81a6fc8cd20b0fd94ce01b6a8e61d74.jpeg

在实际装配时,电机输出轴和导电滑环和旋转中心因为误差关系大概率不会处于同一轴心上,这里使用了一个弹性连轴器来补偿轴向偏差:

f1e6c7bd03e69309fd509ae144fb8577.jpeg

探头和底座之间设计了一对红外对管,用来确定探头转动的初始位置:

4dea60bb0c960fb90033fa3bdf60faaa.jpeg

至此,结构设计就完成了。随后将设计好的结构件在 3D 打印软件中添加支撑,然后切片,最后通过 3D 打印机打印出来。打印好的探头基座、探头盖和底座就是这样:

73aa1029f01487cce3accd9d2816258b.jpeg

硬件电路设计

整体框架如图所示,包含定子 PCB 和转子 PCB:

88fa3b60f5783871534ce46648545d3a.jpeg

下图是整个电源以及隔离设计的框图,整个电机控制部分和其他电路没有实际的连接,电机在工作时不会干扰其他电路:

2c69feed8a312dcbe0be7e4e3f6c3989.jpeg

再之后是 PCB 设计:

586273916f514ad81ec88181d2928299.jpeg

6d14f6d661005b32860e9adf9e942271.jpeg

一番装配之后(此处省略一万个步骤),激光雷达就做好了:

de7970f53de1b58d4fc771ad3f2162ba.jpeg

激光雷达和 FGPA 之间通过排线进行通信。在软件设计上,分为两部分:PS 侧的嵌入式开发,以及 PL 侧的 FPGA 开发,相比之下,PL 侧的开发显得比较复杂。整体框图如下:

da2ace678d882665609ff1910507f949.jpeg

而主要的难度恰恰在于 FPGA 部分。UP 主表示:「要把雷达数据叠加在视频数据流上,费了我不少脑细胞。」

最后,看下实际运行效果

受限于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频率,探头转动一圈采集 500 个点的数据,所以激光雷达的扫描频率只能做到 2Hz 每秒。

为了视觉效果,UP 主加上了雷达扫描线,最终实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3e53f594318f84ae1ca874b057685932.jpeg

① 全网独家视频课程

BEV感知、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多传感器标定多传感器融合多模态3D目标检测点云3D目标检测目标跟踪Occupancy、cuda与TensorRT模型部署协同感知语义分割、自动驾驶仿真、传感器部署、决策规划、轨迹预测等多个方向学习视频(扫码即可学习

e692757072b8c580c049e6553ab7bff3.png 视频官网:www.zdjszx.com

② 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学习社区

近2000人的交流社区,涉及30+自动驾驶技术栈学习路线,想要了解更多自动驾驶感知(2D检测、分割、2D/3D车道线、BEV感知、3D目标检测、Occupancy、多传感器融合、多传感器标定、目标跟踪、光流估计)、自动驾驶定位建图(SLAM、高精地图、局部在线地图)、自动驾驶规划控制/轨迹预测等领域技术方案、AI模型部署落地实战、行业动态、岗位发布,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这是一个真正有干货的地方,与领域大佬交流入门、学习、工作、跳槽上的各类难题,日常分享论文+代码+视频,期待交流!

b0d4df270727d3883c3eab542a06ad7e.png

③【自动驾驶之心】技术交流群

自动驾驶之心是首个自动驾驶开发者社区,聚焦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全景分割、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车道线、目标跟踪、3D目标检测、BEV感知、多模态感知、Occupancy、多传感器融合、transformer、大模型、点云处理、端到端自动驾驶、SLAM、光流估计、深度估计、轨迹预测、高精地图、NeRF、规划控制、模型部署落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产品经理、硬件配置、AI求职交流等方向。扫码添加汽车人助理微信邀请入群,备注:学校/公司+方向+昵称(快速入群方式)

2dffa3b966d94a145da3f3529eb55731.jpeg

④【自动驾驶之心】平台矩阵,欢迎联系我们!

81ce700ced4b609f4803ab440078d02e.jpeg

前言: 说起来,该3D激光扫描测距仪(3D激光雷达)就核心设计原理来而言,应该在激光键盘(https://www.cirmall.com/circuit/2978/detail?3)设计项目之后。现在给大伙讲讲3D扫描测距仪的相关原理和制作细节。请耐心读完,方可吸收其中的精华。 在开始介绍原理前,先给出一些扫描得到的3D模型以及演示视频,给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 扫描得到的房间一角: 扫描的我 扫描仪实物 激光三角测距原理这里统一列出他们的参数: 摄像头:VGA画质的USB摄像头,30fps (市面普遍可以购买的型号)。非广角 激光器:50mW 红外一字线激光 808nm 滤光片:10mm直径红外低通滤光片 舵机:HS-322hd 43g标准舵机 本文结构简单介绍了激光雷达产品的现状 : 线状激光进行截面测距原理 3D激光扫描仪的制作考虑 参考文献 简介-激光扫描仪/雷达: 这里所说的激光扫描测距仪的实质就是3D激光雷达。如上面视频中展现的那样,扫描仪可以获取各转角情况下目标物体扫描截面到扫描仪的距离,由于这类数据在可视化后看起来像是由很多小点组成的云团,因此常被称之为:点云(Point Clould)。在获得扫描的点云后,可以在计算机中重现扫描物体/场景的三维信息。 这类设备往往用于如下几个方面: 机器人定位导航 目前机器人的SLAM算法中最理想的设备仍旧是激光雷达(虽然目前可以使用kinect,但他无法再室外使用且精度相对较低)。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得到的所处环境的2D/3D点云,从而可以进行诸如SLAM等定位算法。确定自身在环境当中的位置以及同时创建出所处环境的地图。这也是我制作他的主要目 的之一。 部件和物体的3D模型重建 地图测绘 现状: 目前市面上单点的激光测距仪已经比较常见,并且价格也相对低廉。但是它只能测量目标上特定点的距离。当然,如果将这类测距仪安装在一个旋转平台上,旋转扫描一周,就变成了2D激光雷达 (LIDAR)。相比激光测距仪,市面上激光雷达产品的价格就要高许多: Hokuyo 2D激光雷达截图: 上图为Hokuyo这家公司生产的2D激光雷达产品,这类产品的售价都是上万元的水平。其昂贵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往往采用了高速的光学振镜进行大角度范围(180-270)的激光扫描,并且测距使用了计算发射/反射激光束相位差的手段进行。当然他们的性能也是很强的,一般扫描的频率都在10Hz以上,精度也在几个毫米的级别。 2D激光雷达使用单束点状激光进行扫描,因此只能采集一个截面的距离信息。如果要测量3D的数据 ,就需要使用如下2种方式进行扩充: 采用线状激光器 使用一个2D激光雷达扫描,同时在另一个轴进行旋转。从而扫描出3D信息。 说明: 第一种方式是改变激光器的输出模式,由原先的一个点变成一条线型光。扫描仪通过测量这束线型光在待测目标物体上的反射从而一次性获得一个扫描截面的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扫描速度可以很快 ,精度也比较高。但缺点是由于激光变成了一条线段,其亮度(强度)将随着距离大幅衰减,因此测距范围很有限。对于近距离(<10m)的测距扫描而言,这种方式还是很有效并且极具性价比的,本文介绍的激光雷达也使用这种方式, 对于第二种方式,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用2D激光雷达进行改造,相对第一种做法来说,他在相同的激光器输出功率下扫描距离更远。当然,由于需要控制额外自由度的转轴,其误差可能较大,同时扫描速度也略低。 这类激光雷达产品目前在各类实验室、工业应用场景中出现的比较多,但对于个人爱好着或者家用 设备中,他们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当然,目前也有了一个替代方案,那就是kinect,不过他的成像 分辨率和测距精度相比激光雷达而言低了不少,同时无法在室外使用。 低成本的方案 造成激光雷达设备高成本的因素为 使用测量激光相位差/传播时间差测距 高速振镜的高成本 矫正算法和矫正人工成本 对于个人DIY而言,第三个因素可以排除,所谓知识就是力量这里就能体现了:-) 对于前2个因素,如果要实现完全一样的精度和性能,那恐怕成本是无法降低的。但是,如果我们对精度、性能要求稍 微降低,那么成本将可以大幅的下降。 首先要明确的是投入的物料成本与能达成的性能之间并非线型比例的关系,当对性能要求下降到一 定水平后,成本将大幅下降。对于第一个因素,可以使用本文将介绍的三角测距方式来进行。而对于 扫锚用振镜,则可以使用普通的电机机构驱动激光器来替代。 本文介绍的低成本3D激光扫描仪实现了如下的成本/性能: 成本:~¥150 测量范围:最远6m 测量精度:(测量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误差)最远6m出最大80mm误差,近距离(<1m),误差水平在 5mm以内 扫描范围:180度 扫描速度:30 samples/sec (比如以1度角度增量扫描180度,耗时6秒) 对于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