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我问了20多位同学,没有一个让我眼前一亮

编辑 | 谷粉学术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自动驾驶之心”公众号

ADAS巨卷干货,即可获取

本文只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7月8日,著名生物学家、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新发布的一条微博,称她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人,基本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有些还发表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

在常规问答之外,颜宁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结果:

“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还没想过这种问题”,这也在学术圈、特别是科研新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微博全文如下:

273709615b963bbda0d006459b4007da.png图源:颜宁微博@nyouyou

【说教味甚浓,不喜勿入;若有冒犯,非我所愿,提前道歉;抛砖引玉而已】

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了。在常规问答之外,我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被我吓到的同学们也不用怕,颜老师从做助教开始的习惯就是问最刁钻的问题,打最高的分数;前者是逼着人去思考;后者么,我一直认为考上大学以后,分数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问的问题是: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也许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非典型、面试太紧张,近一半的同学诚实地表示现阶段还没想过这种问题、一时半会想不出(非常感谢你们的诚恳,这也是很好的答案);有的同学讲的是文献里特别具体的小问题;有的同学泛泛说一些感兴趣的领域,但当问起哪些实验室是此方向时,却又一脸茫然……

这些同学的课业成绩都很高,否则也进不了面试;甚至有些同学发表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了(但除了其中一位以外,随便问一个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细节,却又讲不大清楚……)。

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但总期待着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过去几个月与年轻PI们聊天最常说到的主题之一:你们有这么好的起点和支撑条件,一定要dream big & aim high!没必要只到文献里寻找你的科学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大多已经不是真正原创的了;也不要总是循着你之前PhD或博后实验室的方向、套路走下去;不给自己设限制条件地到大自然里、临床中、社会上去观察,你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有好问题

人类的知识才多一点儿啊,那么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呢;过去几年十几年的科研训练给你的是能力、是武器、是科学方法,做了PI,天高任鸟飞,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值得你和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这其实也是说给自己的。共勉7b54a19508afb435d31c357cee2e2d74.png

3432035e89a3b80b0cdb49d051b94a9f.png图源:颜宁微博@nyouyou

普林斯顿教授

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少有“真实”的

其实对于上述描述,可以说是研究生求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正教授及新泽西肿瘤研究所研究员的康毅滨博士。也曾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时讨论过。他表示:“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每年一月底,他会拿到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在其中,需要同学们交一份“个人陈述”。

但康毅滨发现,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不过他们的“个人陈述”经常千篇一律,缺乏特点。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也是因此,很多学生入学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但是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

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心态上比较急,比较急于求成,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总是把实验看作“计件劳动”,一旦不如意,就容易垂头丧气。

虽然这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功利心又比较强。

也就是说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自己读博之后该怎样做科研生涯的规划。

读博前,该思考些什么?

清华姚班教授张焕晨曾在知乎上分享 “我见过太多读得极其悲惨的PhD:精神崩溃,心态失衡,身体垮掉,一事无成。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篇劝退贴,向正在考虑读博的同学们发出“灵魂拷问......’

为了帮助大家认真思考问题,张教授画了一棵决策树。建议想要读博的同学不妨走一下这棵树。

87b3e1a2a7d0c1621798573d6337d5f2.jpeg

同时,对于在读博期间产生迷茫感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这个迷茫感的来源。

有时候,博士生的迷茫来自于承担责任的无力感。现今逆天高的房价,工资永远赶不上物价,更何况国家经济放缓,博士生大多已近而立之年,那点微薄的补助在面对责任时显得很苍白,囊中羞涩的困境更是令人沮丧。

中国现处于一个浮躁功利的科研环境中,青年人面临更多的诱惑,冷板凳坐十年的情况鲜有发生。冷静分析这浮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科研人员并没有拿到与工作强度对等的报酬。本来奔三的路上读个博就够奢侈了,你还要面临做博后,三十好几岁才能熬到副教授,一个月工资八千块,房价三万一平,在市场经济下讲情怀,他们怎么静下心来搞科研?梦想太贵,所以年轻科研人员被迫逃离科研。

那么,“别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因收入低而放弃梦想,要让科研人员觉得从事科研会有非常好的职业前途。” 这或许是该从社会层面思考的问题。

总之,迷茫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状态,但它从来都不是人生的底色。

不光是年轻研究者,甚至一些学业大牛比如施一公先生,也曾表示自己直到博士快毕业,都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

在一次给北大做的学术讲座上,施一公表示:“1995年,我拿到博士学位后,还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将来到底干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坦承地讲,那时我对做研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虽然我那时工作做得也很优秀。”

但在后面研究的途中,他渐渐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方向。

4fe3fe0623d5e31622dd68f9445b1f4d.jpeg

施一公表示,年轻人发牢骚是正常的。但是大家都是年轻人,在面对很多问题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至少不要因为现实的不调和而丧失信心。中国的未来属于在座各位,希望各位踏踏实实做事,将来挑起国家的重担,成为祖国的栋梁。

① 全网独家视频课程

BEV感知、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多传感器标定、多传感器融合、3D目标检测、目标跟踪、Occupancy、cuda与TensorRT模型部署、协同感知、语义分割、自动驾驶仿真、传感器部署、决策规划、轨迹预测等多个方向学习视频(扫码免费学习)

1501eb82a25c749196bb7d10eb3d652f.png视频官网:www.zdjszx.com

② 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学习社区

近2000人的交流社区,涉及30+自动驾驶技术栈学习路线,想要了解更多自动驾驶感知(2D检测、分割、2D/3D车道线、BEV感知、3D目标检测、Occupancy、多传感器融合、多传感器标定、目标跟踪、光流估计)、自动驾驶定位建图(SLAM、高精地图、局部在线地图)、自动驾驶规划控制/轨迹预测等领域技术方案、AI模型部署落地实战、行业动态、岗位发布,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这是一个真正有干货的地方,与领域大佬交流入门、学习、工作、跳槽上的各类难题,日常分享论文+代码+视频,期待交流!

c9b1b7af7cdcaa4cfc0bebae409a5b51.png

③【自动驾驶之心】技术交流群

自动驾驶之心是首个自动驾驶开发者社区,聚焦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全景分割、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车道线、目标跟踪、3D目标检测、BEV感知、Occupancy、多传感器融合、大模型、SLAM、光流估计、深度估计、轨迹预测、高精地图、NeRF、规划控制、模型部署落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产品经理、硬件配置、AI求职交流等方向。扫码添加汽车人助理微信邀请入群,备注:学校/公司+方向+昵称(快速入群方式)

205a620dae3741b2d79606ad681a2cbe.jpe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