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公布,这些3D打印专家入选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同发布。其中: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本行业内多位专家、学者成功入选。本期内容将对他们逐一介绍,但可能存在遗漏。

史玉升

中国工程院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候选人

史玉升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主任,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获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各5项、国际发明专利奖2项、湖北省优秀专利奖1项、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

在增材制造技术方面,其团队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课题、国家02重大专项课题等项目。史玉升教授是我国增材制造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增材制造材料、工艺、装备、软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工作。成果实现产业化,产品出口美英德俄等国,在国内外400多家用户中获得应用。

汤慧萍

中国工程院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候选人

汤慧萍教授现任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杭州云栖交叉技术研究院院长。牵头建设杭州市云栖增材制造概念验证中心、杭州市增材制造与智能技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其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增材制造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提出“孔结构分区设计-整体洁净制备-形性同步调控”的学术思想,创立了粉末冶金多孔器件新型制备技术体系,设计建成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生产线,支撑核工业、煤化工、多晶硅、生物医疗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与发展。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束粉末熔融增材制造装备并实现商业化,开发了首套大功率等离子旋转电极制粉装备及技术,实现了原料、装备、工艺全链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建成继美国GE公司之后自成体系的生产线,为增材制造多孔器件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复杂结构难熔金属、高性能钛合金、高温合金毛细微孔发汗冷却构件等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及新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正在开展我国纳米颗粒喷射技术的装备及墨水研发。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5项排名1)。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合作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1项,主持20余项国家级研究项目。

曲选辉

中国工程院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候选人

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教授现任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9年),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军工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20 余项重要科研课题,在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和金属间化合物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8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研究方向包括粉末注射成形、高速压制成形、3D打印等先进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特种粉末制备与合成技术,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高铁制动材料,铁基粉末冶金材料与制品,粉末高温合金、高速钢、高氮不锈钢、钛合金,难熔金属与合金,硬质合金,弥散强化材料,材料科学数据与材料基因工程。

廖文和

中国科学院

技术科学部候选人

廖文和教授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微小卫星总体设计、航空航天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 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隐身微小卫星,及五颗立方体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项。

其将3D打印技术纳入到相关研究中,自主研发了国际首台多机械协同整体增材制造装备,可3D打印出一体化制造的微纳卫星。研究成果推动了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微纳卫星设计与制造、高精度数字化医疗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

杨卫民

中国工程院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候选人

杨卫民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与清洁能源科学技术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60余项,创新成果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等,并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其在3D打印技术方面有诸多贡献,在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高分子材料智能成型装备研发、微纳结构精准调控及跨尺度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除以上专家学者外,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吕昭平教授团队也在开展3D打印技术方面的研究,入选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候选人;沈飞设计研究所王永庆主任,在我国航空装备跨代发展研究中也在使用3D打印技术。

欢迎转发

千人行业专家交流Q群:248112776

延伸阅读:

1.高性能金属3D打印粉末有哪些?在机器人行业能干嘛?

2.光固化3D打印树脂材料指南——根据应用目标快速锁定材料!

3.3D打印行业大展即将到来,谁将主导10大亮点?

4.关于征集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的通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