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很多公司在谈AI,有很多产品在尝试自动化。
但率先将AI员工系统完整落地、并真正投入商业使用的,是一家来自成都的公司——入坞科技。
他们开发的“炼刀AI员工”系统,不是一个功能集合,也不是一套提效工具,而是一整套可以远程语音控制、替代特定岗位执行任务的AI劳动力系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AI上岗”。
它不是“AI+”,而是一个岗位的复制
传统的AI产品,是“加一点智能”的插件,比如:
- 给剪辑软件加智能推荐
- 给客服系统加智能对话
- 给CRM工具加自动记录功能
这些都是“AI在增强工具”。
而“炼刀AI员工”系统的核心突破在于: 它不增强工具,它直接替代岗位。
比如:
- 你拍完素材,只需对手机说一句:“帮我剪一个60秒的视频并发到小红书”
- 炼刀AI员工会远程启动电脑,自动剪辑、生成封面、撰写文案、登陆账号、定时发布
- 你无需打开任何软件,整个流程由AI员工独立完成,并在任务结束后向你汇报
这不是“你做得更快”,而是你根本不用做了。
不是万能AI,而是深度垂直于3个岗位场景
成都入坞科技的做法没有贪大求全,而是聚焦于最具AI替代价值的三类岗位:
- 视频运营岗位:剪辑、发布、多平台同步
- 客户接待岗位:微信自动回复、客户标记、标签管理
- 营销触达岗位:客户分类、文案生成、批量发送
这三类岗位有个共同特点:
- 流程固定
- 任务清晰
- 可量化成果
- 高频重复
而这,正是AI员工最适合发挥稳定价值的场景。
对企业和个体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1)组织变小,效率变高 一个原本需要5人轮岗的小团队,现在只需要1个决策者+3个AI员工。
2)执行成本极低,出错率极低 流程固定,逻辑清晰,AI员工不会迟到、不请假、不疲劳。
3)彻底解放创作者的“非创意劳动” 短视频创作者每天最累的不是拍摄,而是后期剪辑、定时发布、回复私信。现在,这些可以交给AI员工。
4)从“做事”到“指令”之间的跃迁 你不再亲自工作,而是像主管一样“分派任务”给AI员工。
一个全新组织形态的雏形
“炼刀AI员工”所代表的,不是单一工具的替代,而是岗位的重建。
它让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岗位本质上是固定流程+预判规则+目标导向,那它是否一定需要人类来执行?
而当越来越多的AI员工加入一个组织,我们对“公司”“团队”“部门”这些概念的定义,也将被改写。
成都入坞科技用炼刀AI员工迈出的这一步,不只是技术的演示,而是组织结构变革的先声。

14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