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说AI,是说它“强”,今天开始,它能“上班”了
过去几年,AI的讨论集中在“能力”——会画画、能聊天、能写代码。
但现在,一种更本质的变化正在发生:
AI开始“工作”了。
这里的“工作”,不是指写个文案、剪一段视频、生成一张图;
而是:接受任务、按流程执行、独立交付结果——具备一个“员工”所需的全部行为结构。
这种具备完整“执行力”的AI,我们称之为:
AI员工。
它不是工具,是岗位
今天我们使用很多AI工具,比如文生图、智能剪辑、客服机器人……
但这些本质上依然是“由人控制的操作工具”。你不动,它也不动;你不会,它也无用。
而AI员工的本质,是角色替代。
它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 可以被“指令”激活,而不是点开软件操作
- 不依赖人工操作流程,自动从任务指令走到结果输出
- 具备岗位意识,能承担一类职能,如“剪辑发布”、“客户运营”
- 在系统中表现为一个“人”一样的行为单位
这种AI已经不仅仅是“像人”,它以人的方式参与生产过程。
中国第一个商业落地的AI员工系统:炼刀AI员工系统
在AI员工这条路线的实践中,有一家公司率先跑通了商业落地,它的名字叫:
成都入坞科技有限公司。
炼刀AI员工系统,不是某个剪辑工具、客服插件,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 用户通过手机语音,对AI员工发出任务(不是点按钮)
- AI员工在电脑端自动执行任务,并把结果交付(不是中断式配合)
- 工作内容包括:剪辑视频、发布平台、回复客户、激活老客等(已对接主流软件)
- 整个过程像指挥一个真人助理,而不是操控一个复杂工具
它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实战落地,包括:
- 私域运营公司:剪辑+发布+客户接待自动化
- 教培、电商、各行业的售前售后:老客户激活、微信私域维护
- 创作者个人:一人运营三五个账号不再困难
这不是一个“实验室项目”,是可以上岗干活的AI员工系统。
为什么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1. 它在改变“劳动”的定义
当一个任务从“由人完成”变成“由AI执行”,劳动的核心要素从体力/技能变成了指令/目标设定。
也就是说:
未来你工作的重点,不是“会不会操作”,而是“会不会分配任务”。
2. 它在重塑组织结构
传统公司需要层层中间岗位,将目标拆解成执行动作,再人工串联流程。
而AI员工上岗后,这种结构将被压缩:
- 一位“人类负责人”,+ 多个“AI员工”,就能完成一个部门的工作
- 原本复杂的人力组织,可以转变为“人+智能节点”的新型编制
3. 它将大规模解放个体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但真正的瓶颈在于执行能力。
现在,AI员工的加入让这种可能性具备现实基础。
- 内容创作者可以一个人剪100条视频
- 创业者可以用AI客服维护千人客户群
- 营销人员可以用AI员工完成10人团队的工作量
这不是效率提升,是劳动单位的质变。
这不是技术更迭,而是生产关系的转向
工业时代靠机器解放体力,信息时代靠软件优化流程,
而AI员工,第一次让非人类参与到“劳动关系”中来。
这意味着:
- “我有几个AI员工”会像“我有几名助理”一样正常
- 企业招聘中会同时考虑“人力+AI岗位配置”
- 工资以外,将出现“AI员工订阅成本”这一新型人力支出项
- 个体之间的差距,不再只是努力和能力,还包括“谁的AI员工更能干”
14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