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7月,教育部发布《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计划通过3-5年努力,实现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使数字化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构建数字化支持体系。
2.核心原则
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为原则,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合为牵引,开辟教师发展新赛道。
⚖️ 二、资格考核与评价机制改革
1.教师资格考试调整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将数字素养纳入考察范畴,作为教学能力核心指标。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数字素养作为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评价维度。
2.动态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开展测评,构建教师个人数字素养画像和区域发展指数。
•推动评价结果应用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环节,强化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
📚 三、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1.标准体系完善
•制定《教师智能素养标准》《中小学书记校长数字能力标准》等分类分级能力框架,修订师范生能力标准,将数字素养列为核心能力。
•教育部出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指南》,分类指导培训工作。
2.全覆盖培训机制
•依托"国培计划"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数字素养专题,实现教师、校长、培训者全员覆盖。
•地方需制定特色研修方案,推动教师在真实场景中实践创新。
3.师范生培养改革
•数字教育课程纳入师范生必修课,增加人工智能应用、跨学科教学等课程比重。
•构建基于AI的见习模式,实时诊断课堂教学行为并优化。
🖥️ 四、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撑
1.智能教学工具开发
•协同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教师智能助手,支持备课、学情分析、评价等全流程。
•推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常态化应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2.新型资源供给
•编写《人工智能教师读本》,开发多模态数字教材、学科知识图谱、沉浸式师训系统等智能资源。
•建立资源精准推送机制,降低教师获取门槛。
💎 总结
教育部此次政策以教师资格考核改革为杠杆,通过标准制定、资源供给、技术赋能和国际合作四维联动,系统性推动教师数字化转型。其核心创新点在于:
•资格准入:数字素养成"硬门槛";
•动态画像:测评结果直通职称评审;
•智能资源:沉浸式培训系统突破传统模式;
未来3年将是教师从"技术应用"向"素养内生"转型的关键阶段,最终构建"人机协同、因材施教"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