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给我讲故事,还能给我积分!”
2025年7月12日,在第三届北外滩教育发展论坛上,一位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说出了这句话,这也预示着“AI与教育”的宏大议题,已经变成了孩子们能听懂能接受的落地体验。
今天,我们用一篇文章,拆解虹口如何把“AI+教育”从热词变成日常,从“区长项目”变成“孩子的笑容”。
一、AI画像
01.孩子视角
图片中的大屏幕就是新的教育产品:“五育模镜”,这不是冰冷的机器,它会记住你上周跳绳破了纪录,提醒你“试试用AI为班级运动会作曲”,完成后给你一张“音乐小创客”徽章等。
02.技术视角
大模型: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据,结合虹口本地知识库,生成德智体美劳五维雷达图。
工具链:教师用“拖拉拽”就能上传校本资源,系统自动匹配学生画像推送任务。
伦理锁:所有数据留痕、脱敏,家长一键可查看并“熔断”使用。
03.教师视角
“以前备课找资源像‘淘宝’,现在像‘抖音’——系统直接把最适合我班学生的素材推送到首页。”
二、校园使用AI日常
7:30 丰镇中学门口,AI摄像头识别到校徽未戴的学生,不批评,只推送一条“今日礼仪提醒”到班级屏。
9:15 复兴中学生物课,学生用AI阅读《Nature》论文,系统自动把生词标成蓝色,把可验证的实验步骤标成绿色。
13:00 南湖职院实训楼,小学生来职业体验:用AI设计一双“会发光的球鞋”,3D打印带走。
15:30 教师发展中心,“主理人”沙龙:语文老师教体育老师用AI生成“跳远动作解析诗”。
19:00 家长手机收到孩子今日“AI学习报告”,可点击“家庭延伸任务”——一起用AI改编《木兰诗》拍短视频。
三、创新点
🌟不是“技术公司主导”,而是“教师主理人
200+教师成为“主理人”,他们决定AI该干什么,而不是技术公司。
案例:北虹高中音乐组把AI作曲软件“驯化”成“校园配乐师”,学生作品已在学校公众号循环播放。
🌟不是“一刀切”,而是“三级进阶
基础:30课时AI通识课,全区100%覆盖。
特色:南湖职院“AI+职业体验”,小学生也能用AI设计甜品店LOGO。
卓越:青少年科学院虹口分院“AI+工程项目”,初中生训练机械臂写书法。
🌟不是“先建设后治理”,而是“伦理先行
国内首个区域《生成式AI应用管理办法》诞生在虹口。
每个智能体上线前要通过“伦理与专业审查委员会”三审:技术安全、教育价值、儿童友好。
四、两个未来实验室
🌟虹“芯”魔方青少年人工智能实验室
位置: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顶楼,270°落地窗看浦东天际线。
玩法:学生可申请“AI研究员”证,实验室提供算力、导师、真实科研课题(如“用AI分析苏州河水质”)。
🌟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虹口实验区
任务:把北大在机器学习、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变成小学生能玩的“AI积木”。
彩蛋:北大教授每月一次“夜宿校园”活动,和学生睡在实验室,聊“AI会不会做梦”。
我们之前经常说AI时代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虹口给出的答案是:让AI成为“放大镜”,放大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责任感,而不是“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