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送测试报告
1.server未启动时&未设置connect超时耗时——2秒
2.通过setsockopt设置连接超时——1.1秒
setsockopt(clientfd, SOL_SOCKET ,SO_SNDTIMEO, (char *)&timeout, sizeof(struct timeval));
3. setsockopt与select搭配服用,效果更佳——setsockopt的时间为超时时间,但是select时间要小于1秒
4.send 接口测试
测试步骤:
①成功建立连接
②然后关闭服务器
③调用send接口发送数据
测试结果:仍可正常发送!没有报错!
二、send 结果原因分析
先明确一个概念:每个TCP socket在内核中都有一个发送缓冲区和一个接收缓冲区,TCP的全双工的工作模式以及TCP的滑动窗口便是依赖于这两个独立的buffer以及此buffer的填充状态。接收缓冲区把数据缓存入内核,应用进程一直没有调用read进行读取的话,此数据会一直缓存在相应 socket的接收缓冲区内。再啰嗦一点,不管进程是否读取socket,对端发来的数据都会经由内核接收并且缓存到socket的内核接收缓冲区之中。 read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到应用层用户的buffer里面,仅此而已。进程调用send发送的数据的时候,最简单情况(也是一般情况),将数据拷贝进入socket的内核发送缓冲区之中,然后send便会在上层返回。换句话说,send返回之时,数据不一定会发送到对端去(和 write写文件有点类似),send仅仅是把应用层buffer的数据拷贝进socket的内核发送buffer中。后续我会专门用一篇文章介绍 read和send所关联的内核动作。每个UDP socket都有一个接收缓冲区,没有发送缓冲区,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只要有数据就发,不管对方是否可以正确接收,所以不缓冲,不需要发送缓冲区。
接收缓冲区被TCP和UDP用来缓存网络上来的数据,一直保存到应用进程读走为止。对于TCP,如果应用进程一直没有读取,buffer满了之后,发生的动作是:通知对端TCP协议中的窗口关闭。这个便是滑动窗口的实现。保证TCP套接口接收缓冲区不会溢出,从而保证了TCP是可靠传输。因为对方不允许发出超过所通告窗口大小的数据。 这就是TCP的流量控制,如果对方无视窗口大小而发出了超过窗口大小的数据,则接收方TCP将丢弃它。 UDP:当套接口接收缓冲区满时,新来的数据报无法进入接收缓冲区,此数据报就被丢弃。UDP是没有流量控制的;快的发送者可以很容易地就淹没慢的接收者,导致接收方的UDP丢弃数据报。
以上便是TCP可靠,UDP不可靠的实现。
总结:send发到的是内核发送缓冲区。
send()只是负责拷贝,拷贝完立即返回,不会等待发送和发送之后的ACK。如果socket出现问题,RST包被反馈回来。在RST包返回之时,如果send()还没有把数据全部放入内核或者发送出去,那么send()返回-1,errno被置错误值;如果RST包返回之时,send()已经返回,那么RST导致的错误会在下一次send()或者recv()调用的时候被立即返回。
摘自《https://www.cnblogs.com/sky-heaven/p/11612775.html》
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之后继续学习!
欢迎关注:
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