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通货膨胀简直到了离谱的程度:前两年老师们还能靠两篇C刊评职称,现在的博士生可能得抱着三篇论文去冲A类人才池子。
以前读博士,导师说“发篇C刊就能毕业。”
现在读完博士,手里没有2篇C刊,都不敢出去找工作。
“两篇C刊是B类人才,三篇C刊是A类人才,学校招聘博士,一篇C刊就能分割一类人才。”
某学校招聘:
A类:人文社科发表二类以上期刊论文 3 篇以上
B类:人文社科发表二类以上期刊论文 2 篇以上
这么一看,这两年学术圈的"通货膨胀"确实离谱——朋友圈里甚至连硕士生都开始卷核心期刊!
C刊为啥这么香?
①“晋升副教授需独立作者C刊2篇,或通讯作者3篇”
②申项目更刺激,国社科本子写得天花乱坠,不如参考文献里塞两篇自己发的C刊:前期成果都是普刊,怎么证明你有研究能力?
③博士就业市场?那简直更是C刊修罗场。高校人事处网站逛一圈,招聘公告里"CSSCI论文X篇"早就和学历要求平起平坐了。文科博士手握1篇C刊勉强挤进初试,2篇才敢谈"优先推荐",3篇以上才有底气跟人事处老师讨价还价。
以及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更是让很多老师也开始来卷C刊
某高校考核:“要求"六年内评上副高",条件包括但不限于:3篇C刊、1个国社科、2门精品课。”
说穿了还是"学术硬通货"的属性。评职称要看它,申项目要拼它,连博士找工作都得靠它撑门面。C刊早不只是论文,更像是是青年学者的"通关文牒"。没有它,你连学术江湖的山门都摸不着;有了它,还得防着别人掏出比你更厚的文牒。(此刻正在查C刊目录的准毕业生,默默把名字改成了"不发C刊不改名")
发C刊,咋就越来越难?
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稿件多的可以装满三个硬盘,结果90%的稿件都是审核不通过的;
更扎心的是,期刊要保影响因子,约稿都先盯着长江学者,普通青椒的投稿很可能被“已读不回”。
有些老师好不容易熬到考核期最后一年,突然发现C刊的投稿周期变长了,编辑部回复变慢了,连审稿意见都开始玩"薛定谔的猫"——既像要录用,又像要拒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期刊投稿黄历",有人拜起了"学术锦鲤",还有人干脆把头像换成"C刊之神"...
以及,论文改了无数遍,但是收到的结果可能也就几个字“缺乏新意”,这简简单单四个字,能让你半年的心血瞬间贬值,连带着怀疑自己是不是学术界的"创意贫困户"。
更让人崩溃的是,很多期刊连这四字评语都懒得给,直接来个"经研究不予录用",或者更绝——杳无音讯。投稿系统里,状态永远是"初审中",仿佛你的论文被丢进了学术黑洞。打电话问编辑部,对方客气表示:"稿件量大,请耐心等待。" 这一等,可能就是半年起步,一年不封顶。
某博士生投了某C刊,等了8个月终于收到回复,结果发现审稿意见就两句话:"选题尚可,但论证不足。" 至于哪里不足?怎么改?对不起,请自行领悟。有些期刊明明给了修改意见,你照着改了三五遍,还是不能录用。
普通青椒和博士生的生存智慧
选题要"戴着镣铐跳舞":既不能太冷门(编辑看不懂),又不能太热门(早被大佬写秃了)
抱团取暖,跨校合作: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讲究"团队作战",不仅能分担工作量,还能蹭点资源和人脉。还能增加投稿的"地域多样性",当然,合作的前提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修炼"防秃指南",保持身心健康。发C刊是个持久战,熬夜改论文、焦虑等回复都是常态。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为了发论文把自己熬成"学术难民"。每天定时运动,哪怕只是散步半小时;改论文时设个番茄钟,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睡前别看投稿系统,否则容易做噩梦。最重要的是,学会给自己放假——论文是改不完的,但头发掉光了可就真没了。
多参加学术会议,混个脸熟。学术圈也是个江湖,混个脸熟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那些有C刊编辑出席的场合。茶歇时递张名片,简单聊聊自己的研究方向,说不定下次投稿就能收到一句"这作者我见过"。另外,会议上听到的好选题、新方法,都可能成为你下一篇论文的灵感来源。
学会"精准投稿",别盲目撒网:投稿前一定要研究期刊风格,比如某C刊偏爱定量研究,你投个纯理论的过去,分分钟被拒。另外,看看最近几期发了什么选题,避免撞车。最重要的是,别一稿多投——编辑部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一旦被发现,可能直接进黑名单。
保持心态平和,接受失败是常态。被拒稿是学术圈的必修课,就连大牛们也难免吃闭门羹。重要的是从拒稿意见中找改进方向,哪怕只有一句"缺乏新意",也能让你反思选题是否真的不够创新。记住,发C刊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有机会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