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和教育的反思

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写给[url=http://www.hudong.com/wiki/%E7%94%B3%E6%B3%AE%E6%96%87]我的导师[/url],他是中国当代无机化学奠基人之一,在读研那三年,他给了我一些生活和事业的指导。上次和他当面沟通,感觉我和他的格局还是两个层次啊。
好了,直接正题。

[b]高科技反思[/b]

技术已经让我们走得越来越快,忘记了该停下来歇息。自从中国发明了火_药(爆竹),西方就学会了炸_药。一个对着天空,一个对自己的同胞。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应该开始对技术反思。

不谈高科技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为它更多和政_府的疏导控制策略及执行力度有关,技术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就谈谈技术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其实对于70年代以前的人,高科技(手机、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这些高科技往往从娱乐开始,他们过了娱乐的年龄,另外,这些技术很强的东西他们学不来(手机游戏)。

QQ加快了人们沟通的速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沟通质量,比如,QQ上聊天一个月就可以从100个女孩中,搞定一个女朋友?然后再聊两个月,就可以结婚?MP3的普及,并不会从根本上提高多少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一个软件开发者,并不会因为他用的是单核不是双核处理器,让它成为技术高手延迟了半年。

这只是技术的一个方面,真正让我们感到压力的,是被高科技要挟,与其说是被要挟,不如说是我们的掌控能力。

说说自己的一个经历。08年,我被RSS阅读所累,一天不上,就有几百篇新文章,看的话,根本就消化不了,不看吧,又怕漏掉。也想过很多减压的方法,比如只看被推荐次数多的。总想通过技术的方式来过滤掉,后来想通了,干嘛不少订一点?我们看电视,即使有100多个频道,我们也不会无所适从。如果上youku看网络电视,是不是压力就来了:好多好看的节目,熬夜看。电视不一样,今天就两集,等着明天吧,想熬夜都不行。

所以有人说,自由就是枷锁,因为人自由后,会无所适从,除非他有自我驾驭能力。

这只是压力的一个方面。手机压力,主要出现在喜欢交际或者生意人群,想想一天出门忘了带手机那种焦虑。虽然学生人群也会有,但因为有资费压力,所以会收敛。有时想,3G收费这么贵,是否是一种解脱?手机上网成瘾,多数是因为无聊和没钱,三英寸的一个小屏,真不知有多别扭。手机上网,想打发时间的没钱,有钱的却没时间,所以我觉得3G流量,商业价值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大。扯远了。

高科技强迫症,始终伴随着我们,难道这也只是高科技出现后一种阶段性症状,就如同少年时的叛逆?是否人到30,手机还会退到它本身的位置:通讯和移动定位,电脑从玩具退回到工具?

由于沟通的便利和生活的节奏,我们往往会采取低成本沟通,比如短信群发,如果在母亲的生日那天,采用短信抄送,就太有点伤心了。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方在乎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你对他的精力投入(态度)。精力这东西,最稀缺。买一万本书,就成了文学家了?

有时真想,哪一天,我们城市的电力系统瘫痪,通讯系统中断,看不了电视上不了网,也玩不了手机。我们的夜晚该怎么过?是否大家会走出家门,去邻居串串,上街走走;或者,在家里的烛光下,看书,一家人聊聊天,女人做做刺绣。我们可以有一个充足的睡眠,早上还可以看到日出。难道就不幸福了吗?幸福永远都是决定于期望和拥有的差距,如果没有这种高科技的期望和依赖?


[b]学校教育的目标[/b]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人幸福,在这个看法上,我们应该是一致的。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也就是教育的次级目标:

提供知识和技能 确定地说,是提供知识,因为学校基本不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环境,所谓的社会实践,收效甚微。因为学校往往是在不违背教育部法规的原则下,尽可能让学生毕业,因为毕业后,学校可以再收费、服务另外一批人,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吧。如果学校的压力是来自尽快将学生送出去,而不是安全地送出去(提升就业能力),那么社会实践的意义并不大。

我就不展开这个话题,因为有学者已经提出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本质不是学校扩招和学生的工作能力,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制造业环境,并不需要那么多像美国的高科技人才。

塑造价值观 不知道我们的价值观塑造是否是指的马列毛邓课。也许战争年代需要这个,特别是当权阶级,当从战斗转到和平,这些战争理论课是否还能够适应这个经济社会?再扯远点,蒋_介石到台湾后那几十年,台湾似乎比大陆更自由、幸福。与其说战争是解放人民,不如说是奴役人民,只不过是两个势力集团的利益之争罢了(也许我有一点点偏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君王思想,直到现在,还没有变过,看看当权者作为的就知道:说房屋拆迁就拆迁。

写《历史是什么玩意》的袁_腾飞,这位近两年最红的历史老师,我姑且不说此人哗众取宠,至少他道出了一些真言,他说毛_泽_东1949年后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就是逝世。

培养独立的思想 这个我最认同,不过以我们的选择题和标准作文模式,已经和这个背道而驰了,因为整个学生年代的15年,它一直在暗示你:服从权威,否则你休想毕业。15年的习惯思维,可怕啊。

很难想象,没有独立思想的民族,何以有创造性发明,何以领导世界?最基本的,人格完整都做不到,当我们只知道按别人价值观生活的时候,我们早已忘记自己真正需求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人,何谈幸福。比如看到别人都买房,但是否想到,24岁,根本就不是考虑买房的年龄,还跟着嚷什么房价太高。

[b]中国的诺贝尔奖[/b]

追求诺贝尔奖,本质上是追求技术创新,技术的全球发言权。姑且撇开中国的教育制度,因为教育制度的根本是文化制度,而文化是历史的延续,我们何以改变历史?

技术创新的源泉在科研机构或学校,特别就是企业,而后者的人才往往是来自于学校。刚才说了不谈教育,因为中国教育更多是提供生存技能,而不是培养兴趣。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对技术有一种穿透力和持久的热情?

就说科研机构吧。优秀的科研机构往往在大城市,而大城市,往往是高房价,特别是09年后。09年毕业的博士,大概是29岁,想留在北京某大学,而在北京房价涨到每平2万以上的今天,供一套80平米的小房子,得160万以上。如果还到退休,大概30年,平级每个月得还5千。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为房子所累,还怎么可能安心搞科研,这类创造性工作?他不追求名利,想着早点把房贷还清,还可能想啥?人不可能超越生存的安全需求,来追求上层的需求,如创造性乐趣。几百年前,似乎数学、物理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富人阶层,比如阿基米德。

当这个社会,不提供肥沃的土壤,想在上面种出可口营养的蔬菜,似乎不太现实。

不知道80后,究竟是“跨掉的一代”,还是“幸运的一代”。如果说是垮掉的一代,就是因为大家都是房奴(除开20%左右金字塔塔尖的人,如富二代),这是一个横向比较。如果说是幸运的一代,这是纵向比较,是因为我们的商业环境比起20年前,阳光很多,公平很多。

但幸福,似乎都是在横向比较中产生,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都是和你的周围同龄人比较,而不是和自己的父辈比较。以前的奢侈品,比如冰箱、电视机,现在只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丝毫不会因为拥有它而快乐,只是因为没有它而麻烦。

也许,有些“智者”会告诉我们,这只是社会走向进步中的一种阵痛。如果说快餐、烧烤我们可以拒接。请问,空气都污染成这样,还可能回到20年前的蓝天吗?谁还遥望过星空,也许我们早已被霓虹灯麻木。这些大自然的免费赐予,如果失去,找回将非常昂贵。

人不就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活幸福活几十年吗?我们都追求健康,但似乎忘了该为健康妥协些什么?我们往往把手段,当初了目标。

智者告诉我们的,也许是事实,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解决方案。想通了,问题就没了?知道自己高血脂是摄入脂肪过多,难道接受了事实就不治疗?遗憾的是,对渐进式的痛苦,我们往往并不敏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