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
- 虚拟互联网的概念
- 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关系
- 传统的分类的 IP地址(包括子网掩码)和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IDR
- 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原理
目录
一、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1.1划分子网
1.1.1基本思路
1、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
2、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而主机号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个位
3、凡是从其他网络发送给本单位某个主机的 IP 数据报,仍然是根据 IP 数据报的目的网络号,先找到连接在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然后此路由器在收到 IP 数据报后,再按目的网络号和子网号找到目的子网。最后将 IP 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
1.1.2子网掩码
好处:不管网络是否划分子网,只要把子网掩码和 IP地址逐位“与”运算就立即得出网络地址
规定:所有网络必须使用子网掩码,路由器的路由表中也必须有子网掩码一栏。若一个网络不划分子网,该网络的子网掩码就使用默认子网掩码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或0xFF000000
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0.0,或0xFFFF0000
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或0xFFFFFF00
子网掩码是一个网络或一个子网的重要属性
- 路由器在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时,必须把自己所在网络(或子网)的子网掩码告诉相邻路由器
- 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除了要给出目的网络地址外,还必须同时给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
- 若一个路由器连接在两个子网上就拥有两个网络地址和两个子网掩码
例题
同样的 IP地址和不同的子网掩码可以得出相同的网络地址
1.2使用子网时分组的转发
使用子网划分后,路由表必须包含三项内容: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划分子网时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
- 从收到的分组的首部提取目的 IP 地址 D
- 先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 D 逐位相“与”,看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将分组直接交付。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 (3)
-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 (4)
- 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将子网掩码和 D 逐位相“与”。若结果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将分组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 (5)
-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 (6)
-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1.3无分类编址
1.3.1网络前缀
CIDR主要特点:
- 消除了传统的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
- 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 IP 地址组成“CIDR 地址块”
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CIDR 使用“斜线记法”,在 IP 地址面加上一个斜线" / ",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对应于三级编址中子网掩码中 1 的个数)。例如: 220.78.168.0 / 24
只要知道 CIDR地址块中的任一地址,就能知道该地址块的起始地址(最小地址),最大地址以及块中的地址数
一个 CIDR 地址块可以表示很多地址,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路由聚合(也称构成超网 ),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很多个(例如上千个)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路由
路由聚合有利于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整个互联网的性能
CIDR 虽然不使用子网,但仍然使用“掩码”这一名词(但不叫子网掩码)
1.3.2最长前缀匹配
路由表中的项目由网络前缀和下一跳地址组成,但在查找路由表时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从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即选择更具体的一个
网络前缀越长,其地址块就越小,因而路由就越具体
1.3.3. 使用二叉线索查找路由表
IP 地址中从左到右的比特值决定了从根结点逐层向下层延伸的路径,而二叉线索中的各个路径就代表路由表中存放的各个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