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了一篇《软件工程搞了50年,作坊式软件开发的出路在哪里?》(点击可阅读),反响还不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读读,看看一个外行是怎么看软件开发的。现在继续写我的这个软件开发系列,欢迎扔砖头,欢迎私聊交流。
写软件外包这个话题之前,先聊聊我和这个话题的纠葛。
本人读的经济和商业管理专业,在政府机关里工作了十多年,其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信息化工作,之后搞了2年软件开发平台,之后又搞了7年的商业地产和文旅古镇,从来没写过一段完整的代码,为什么这段时间执着的钻研软件开发呢?源于我的一个好哥们老曾,苦心十年,搞了个“猿开开”云开发平台,说总算有点可以商业化的成果了。
故事还要从2011年我刚从政府辞职说起,被老曾忽悠一起干了两年开发平台,我帮着起了个名字叫云开发平台,用这个云开发平台协助合作伙伴开发了8、9个项目,那过程太过酸爽,艰难又有希望,希望又艰难,软件的坑太大,说起来都是泪。后来觉得开发平台这条路走不通,开发平台成为应用软件的底座,责任分不清,技术再牛叉,一两个人的创业公司是做不起来的,信誉不够,别人根本不敢用。当年普元的构件平台做的不错,人家坚持有结果,去年底上了科创板了。
老曾绝对是个传奇,我们高中一起考到北京,他进了清华,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创造更加美好的软件开发新世界”,2013年我开始了商业地产和文旅古镇的职业生涯,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他一直在坚持着软件理想的追求,一直在煎熬着。一年我们见两三次面,谈点研发的进展,很神奇的是偶尔我还能贡献点思想。
就这么着一直到了去年年初,他兴奋地告诉我:“我可能摸到一颗银弹了!”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交流,大体才基本明白了他做的事情的技术价值和可能的商业实现途径,代码思维的人确实牛逼,聊起来是很有挑战的。去年年底,他用“云技术部”的方式,其实就是云端团队,用刚刚在网络上招募的4个程序员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开发,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开发工作,既验证了技术,也验证了商业价值。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