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电容和去耦电容

原文地址:http://blog.chinaaet.com/detail/14711

问题:电容的去耦和旁路是不是都是滤除高频干扰,去耦是在输出端,旁路是在输入端?能不能结合实际电路详细讲解下?

答:从电路来说,总是存在驱动的源和被驱动的负载。如果负载电容比较大,驱动电路要把电容充电、放电,才能完成信号的跳变,在上升沿比较陡峭的时候,电流比较大,这样驱动的电流就会吸收很大的电源电流,由于电路中的电感,电阻(特别是芯片管脚上的电感,会产生反弹),这种电流相对于正常情况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 噪声,会影响前级的正常工作,这就是耦合。去耦电容就是起到一个电池的作用,满足驱动电路电流的变化,避免相互间的耦合干扰。

旁路电容实际也是去耦合的,只是旁路电容一般是指高频旁路,也就是给高频的开关噪声提高一条低阻抗泄防途径。高频旁路电容一般比较小,根据谐振频率一般是0.1u,0.01u等,而去耦合电容一般比较大,是10u或者更大,依据电路中分布参数,以及驱动电流的变化大小来确定。

去 耦和旁路都可以看作滤波。去耦电容相当于电池,避免由于电流的突变而使电压下降,相当于滤纹波。具体容值可以根据电流的大小、期望的纹波大小、作用时间的 大小来计算。去耦电容一般都很大,对更高频率的噪声,基本无效。旁路电容就是针对高频来的,也就是利用了电容的频率阻抗特性。电容一般都可以看成一个RLC串联模型。在某个频率,会发生谐振,此时电容的阻抗就等于其ESR。如果看电容的频率阻抗曲线图,就会发现一般都是一个V形的曲线。具体曲线与电容的介质有关,所以选择旁路电容还要考虑电容的介质,一个比较保险的方法就是多并几个电容。

去耦电容在集成电路电源和地之间的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本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另一方面旁路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数字电路中典型的去耦电容值是0.1μF。这个电容的分布电感的典型值是5μH。0.1μF的去耦电容有5μH的分布电感,它的并行共振频率大约在7MHz左右,也就是说,对于10MHz以下的噪声有较好的去耦效果,对40MHz以上的噪声几乎不起作用。1μF、10μF的电容,并行共振频率在20MHz以上,去除高频噪声的效果要好一些。每10片左右集成电路要加一片充放电电容,或1个蓄能电容,可选10μF左右。最好不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两层薄膜卷起来的,这种卷起来的结构在高频时表现为电感。要使用钽电容或聚碳酸酯电容。去耦电容的选用并不严格,可按C=1/F,即10MHz取0.1μF,100MHz取0.01μF。

一般来说,容量为uF级的电容,像电解电容或钽电容,其电感较大,谐振频率较小,对低频信号通过较好,而对高频信号,表现出较强的电感性,阻抗较大,同时,大电容还可以起到局部电荷池的作用,可以减少局部的干扰通过电源耦合出去;容量为0.001~0.1uf的电容,一般为陶瓷电容或云母电容,电感小,谐振频率高,对高频信号的阻抗较小,可以为高频干扰信号提供一条旁路,减少外界对该局部的耦合干扰。

在电子电路中,去耦电容和旁路电容都是起到抗干扰的作用,电容所处的位置不同,称呼就不一样了。对于同一个电路来说,旁路(bypass)电容是把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作为滤除对象,把前级携带的高频杂波滤除,而去耦(decoupling,也称退耦)电容是把输出信号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

在供电电源和地之间也经常连接去耦电容,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本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二是滤除该器件产生的高频噪声,切断其通过供电回路进行传播的通路;三是防止电源携带的噪声对电路构成干扰。

旁路是把前级或电源携带的高频杂波或信号滤除;去耦是为保正输出端的稳定输出(主要是针对器件的工作)而设的“小水塘”,在其他大电流工作时保证电源的波动范围不会影响该电路的工作;补充一点就是所谓的耦合:是在前后级间传递信号而不互相影响各级静态工作点的元件。

有源器件在开关时产生的高频开关噪声将沿着电源线传播。去耦电容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局部的直流电源给有源器件,以减少开关噪声在板上的传播和将噪声引导到地。

我来总结一下,旁路实际上就是给高频干扰提供一个到地的能量释放途径,不同的容值可以针对不同的频率干扰。所以一般旁路时常用一个大贴片加上一个小贴片并联使用。对于相同容量的电容,其Q值会影响旁路时高频干扰释放路径的阻抗,直接影响旁路的效果。对于旁路来说,希望在旁路作用时,电容的等效阻抗越小越好,这样更利于能量的排泄。


### 电容耦合去耦的原理及应用场景 #### 耦合 耦合是指利用电容器传递信号的功能,使两个电路之间的直流偏置相互隔离的同时允许交流信号通过。这种功能主要基于电容器对直流电流呈现高阻抗而对交流电流呈现低阻抗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耦合电容通常用于放大器级间的连接[^3]。例如,在音频放大器设计中,输入信号可能带有不需要的直流分量,这些分量可能会干扰后续放大阶段的工作点设置。因此,通过加入耦合电容可以有效去除不必要的直流成分,同时让有用的交流音频信号顺利传输到下一级放大器。 以下是实现耦合的一个简单例子: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simulate_coupling(capacitance, frequency): """ Simulate the coupling effect of a capacitor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Parameters: capacitance (float): Capacitor value in Farads. frequency (list or array-like): Frequencies to test in Hz. Returns: impedances (array): Impedance values across given frequencies. """ angular_frequencies = 2 * np.pi * np.array(frequency) impedances = 1 / (angular_frequencies * capacitance) return impedances cap_value = 1e-6 # Example capacitor value: 1 microfarad frequencies = [10, 100, 1000] # Test frequencies in Hz impedances = simulate_coupling(cap_value, frequencies) print("Impedance Values:", impedances) ``` 此代码模拟了一个特定值电容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变化情况,展示了其如何随频率增加逐渐降低阻抗从而更好地传导高频信号的效果。 --- #### 去耦 去耦则是指用电容器来抑制电源中的噪声或波动现象,保持供电电压稳定的过程。具体来说,由于集成电路或其他电子器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快速变化的电流需求,这可能导致局部电源线上出现纹波或者尖峰脉冲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则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甚至造成损坏。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可以在靠近负载的地方放置适当大小的去耦电容[^4]。它们能够在瞬间吸收多余的电流峰值,并释放储存的能量填补不足部分,以此维持平稳的供给状态。一般而言,小型陶瓷片状电容适合高频场合下的精细调节;而对于较大规模且涉及较宽范围内的扰动则需要采用电解质类的大容量产品组合使用。 下面给出一段关于构建基本去耦网络的设计思路说明: 假设有一个微控制器单元(MCU),它的核心操作电压设定为3.3伏特(Vcc=3.3V),并且该芯片具有较高的开关速度以至于容易引发电磁兼容(EMI)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如下配置方案——紧挨着MCU Vdd脚位附近安装一只0.1uF瓷片电容(Ceramic Cap.)作为初级防护措施,再稍远一点的位置再加上几只更大一些比如10uF至数百uF不等规格型号各异但都具备良好低频响应能力特征的铝壳固体聚合物导电性固态电解电容(Solid Polymer Aluminum Electrolytic Caps.)共同协作完成全面保护目标。 --- ### 应用场景对比总结表 | **类别** | **定义** | **典型用途** | |----------|----------------------------------------------------------------------------------------------|------------------------------------------------------------------------------------------------| | 耦合 | 利用电容器隔直通交的能力将前后两级电路分开 | 音频放大器、无线通信系统 | | 去耦 | 减少因负载突变引起的电源波动并通过近端储能补偿机制保障供应质量 | 数字逻辑门阵列(Digital Logic Gates Array), 微处理器(Power Supply Decoupling For Microprocessors)|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