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实现千兆网UDP协议(含ARP、ICMP)

目录

1、网络协议

1.1 ARP协议

1.2 IP协议

1.3 ICMP协议

1.4 UDP协议

2、PHY芯片介绍

2.1 PHY芯片

2.2 PHY芯片的配置

2.3 RGMII与GMII接口转换

 3 、程序设计

3.1 PHY芯片配置

3.2 RGMII与GMII转换设计

3.3 UDP协议栈

 4  、实验测试

4.1 PHY芯片配置测试

4.2 ICMP功能测试

4.3 ARP功能测试

4.3 UDP收发测试


主要介绍内容:

1、网络协议

2PHY芯片应用

3RGMII与GMII接口

4、程序设计

5、实验测试

1、网络协议

以太网是一种通信协议,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通讯方式。以太网协议定义了一系列软硬件标准,从而将不同的设备连接通信;以数据包/帧的形式传输,每包数据量在几十到上千个字节。

对于FPGA应用以太网通信,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千兆网和万兆网通信;实现不同的通信速率主要借助于不同的硬件接口,千兆网主要通过PHY芯片和光口两种方式实现,万兆网主要通过光口实现。由于FPGA没有协议库,需要开发者了解各类协议,开发需求对应的协议栈。

  IEEE 802.3链路层协议如下:

前导码

SFD

目的MAC

源MAC

长度/类型

数据

FCS

7Byte

1Byte

6Byte

6Byte

2Byte

4Byte

  前导码:实现数据的同步,固定值56'h55_55_55_55_55_55_55;

  帧起始界定符:表示一帧的开始,固定值8'hD5;

目的MAC:接收端物理MAC地址,MAC地址分为单播地址、组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源MAC:发送端物理MAC地址;

长度/类型:取决于后续部分全是数据还是包含数据包协议。比如对于LLC帧,该2字节表示后续数据部分的长度;对于MAC帧,该2字节表示协议类型,比如ARP(0x0806)、IP(0x0800)。当这两个字节的值小于0x0600时,表示LLC帧数据段的长度;如果大于0x0600,则表示该数据属于哪个上层协议。

数据:传输的内容,例如IP数据包、ARP包、LLC帧数据内容等;长度不足46字节需要填充补足;数据段长度最小46个字节,最大1500个字节;

FCS帧校验序列:校验数据帧是否传输错误,通过CRC算法生成;CRC数据校验从以太网帧头开始(不包含前导码和帧起始界定符)到数据部分结束。

IFG帧间隙:相邻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IFG的最小值是96bit的传输时间。

由于LLC帧结构较为简单,FPGA应用场景使用该协议也较少,本文不再分享该部分的协议;FPGA网络通信使用较多的协议为:ARP、IP、ICMP、UDP、TCP。

1.1 ARP协议

在以太网通信中,网卡接收和解析网络包,当解析到目的MAC地址非本地MAC地址时,则直接丢弃该包数据,因此在通信前需要先获得目的MAC地址。获取对方MAC地址的方式是由ARP协议完成的。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根据IP地址获取MAC地址的一种TCP/IP协议。ARP协议分为ARP请求和ARP应答,源主机发起查询目的MAC地址的报文称为ARP请求,目的主机响应源主机并发送含本地MAC地址的报文称为ARP应答。

ARP请求报文:包含了发送方的MAC地址和IP地址以及接收方的IP地址;此时目的MAC为广播地址48’hff_ff_ff_ff_ff_ff。发送目的MAC地址为广播地址,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都会进行接收并处理ARP请求报文,验证目的IP地址是不是自己的地址。只有匹配本机时发送ARP应答报文,应答报文包含接收方的IP地址和物理地址。发送端主机将收到的ARP应答报文中的源MAC地址解析出来,将MAC地址和目的IP地址更新至ARP缓存表中,当再次通信时,可以直接从ARP缓存表中获取对方MAC地址。

ARP数据包所在帧结构如下:

ARP协议如下:

硬件类型:硬件地址的类型,1表示以太网地址;

协议类型: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值0x0800;

硬件地址长度:MAC地址的长度,字节单位,该值为6;

协议地址长度:IP地址的长度,字节单位,该值为4;

OP操作码:1表示ARP请求,2表示ARP应答;

源MAC地址:发送端的硬件地址MAC;

源IP地址:发送端的协议IP地址;

目的MAC地址:接收端的硬件地址;在ARP请求报文中此值为广播MAC地址;

目的IP地址:接收端的IP地址。

1.2 IP协议

IP协议是TCP/IP协议簇中的核心协议,IP协议位于以太网MAC帧格式的数据段,IP协议内容由IP首部和数据段组成。所有的TCP、UDP及ICMP数据都以IP数据格式传输,IP数据报文结构如下:

IP首部:20字节固定部分+可有可无的可选字段;

IP数据:取决于协议字节内容,为具体的协议报文,如TCP、UDP、ICMP等;

中文名

英文名

长度bit

含义

版本

Version

4

版本号,0x4:IPv4,0x6:IPv6

首部长度

IHL

4

IP首部一共有多少个32位;在没有可选字段时,该值为0x5;

服务类型

TOS

8

默认0,一般服务

总长度

Total Length

16

IP 首部和IP 数据部分总字节数

标识

ID

16

报文的唯一标识,一般每发送+1

标志

Flag

3

是否分片的标志。

第1位为保留位;

第2位表示禁止分片(1表示不分片 0:允许分片);

第3位标识更多分片(1:后面还有分片,0:最后一个

片偏移

Fragment Offset

13

分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以8字节为偏移单位

生存时间

TTL

8

可以经过的最多路由器数,默认64或128

协议

Protocol

8

封装的协议类型:

ICMP(1)、IGMP(2)、TCP(6)、UDP(17)

首部校验和

Header Checksum

16

IP首部校验和,按16bit求和,结果使用二进制反码

源IP地址

Source Address

32

发送端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Destination Address

32

接收端的IP地址

可选字段

Options

可变

主要用于测试,确保首部长度为 4 字节的整数倍

数据

Data

报文数据部分

1.3 ICMP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络控制报文协议,属于IP协议的一个子协议,用于测试设备间的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

ICMP数据包所在帧结构如下:ICMP报文封装在IP报文中

ICMP协议内容如下:

ICMP首部共8个字节;

类型(type):8bit,表示ICMP报文类型;

代码(code):8bit,它与类型字段一起共同标识了ICMP报文的详细类型;

常用的:类型0,代码0:表示回显应答(ping应答);类型8,代码0:表示回显请求(ping请求);类型11,代码0:超时;类型3,代码0:网络不可达;类型3,代码1:主机不可达;类型5,代码0:重定向。

校验和(checksum):占2字节,对包括ICMP报文数据部分在内的整个ICMP数据报的校验和,以检验报文是否有错误。

标识符(Identifier):16bit,对每一个发送的数据报进行标识。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16bit,对于发送的每一个数据报文进行编号,比如:发送的第一个数据报序列号为1,第二个序列号为2。

数据(Data):发送的ICMP数据。对于ping应答报文中的Data就是ping 请求报文所发送的ICMP 数据报文里的数据部分。

以wireshark为例进行分享ICMP报文具体内容:

第一个ping请求报文:

第一个ping应答报文:

1.4 UDP协议

UDP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封装于IP协议内,常应用于实时性高等网络通信场景中。

UDP数据段所在帧结构如下:

UDP数据段具体内容如下:

UDP首部共8个字节;

UDP数据:18~1472字节;

源端口号:16位,发送端端口号,区分不同服务的端口;

目的端口号:16位,接收端端口号;

UDP长度:16位,包含UDP首部和数据总长度,单位是字节;

UDP校验和:16位,计算方法:16位相加,结果取反;检验数据含三个部分:UDP伪首部,UDP首部和UDP数据部分。伪首部的数据包括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类型和UDP长度。在大多数使用场景中接收端并不检测UDP 校验和,发送端也可不计算校验和。

计算校验和的数据:

2、PHY芯片介绍

千兆网通信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使用PHY芯片,通过连接RJ45插座、插头开放网线接口。千兆网光纤接口的使用本文暂不介绍。

2.1 PHY芯片

对于千兆以太网通信中,设备之间的物理层链路主要由PHY芯片建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对于FPGA设计来说,MAC控制器由FPGA实现,PHY芯片指开发板的以太网芯片。

PHY芯片在发送数据的时候,接收MAC发过来的数据,把并行数据转化为串行数据,按照物理层的编码规则把数据编码转换为模拟信号发送出去,接收数据的过程相反。

PHY还提供了其他功能,可通过LED灯显示连接状态和工作状态;具有自协商功能:互相协商并确定连接速度、双工模式、是否采用流控等,采用两个设备中能同时支持的最大速度和双工模式。

2.2 PHY芯片的配置

PHY芯片有一个配置接口MDIO,PHY芯片内部包含一系列寄存器,可配置其工作模式、获取状态信息,如连接速率、双工模式、自协商状态,时钟相对数据的延时、流量控制等。

PHY芯片在默认状态下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对MDIO接口的配置不是必须的。

FPGA配置PHY的模式:

  MDC为配置时钟,一般不超过12.5MHz;MDIO为双向数据引脚,用于读写寄存器。

  比如我开发板上的PHY芯片为RTL8211-VL,其应用方法如下:

  MDIO读写协议如下:

Preamble:32位前导码,全1,同步PHY芯片;

ST(Start of Frame):2位帧开始信号,固定值01

OP(Operation Code):2位操作码,读:10 写:01;

PHYAD(PHY Address):5位PHY地址,支持默认地址0和具体电图PIN地址;

REGAD(Register Address):5位寄存器地址;

TA(Turnaround):2位转向读写,读操作与写操作值不同;

DATA:16位数据,寄存器的读写值;

IDLE:空闲状态,默认全1;

读操作如下:

写操作如下:

该型号RTL8211片子的寄存器如下:

对于前32#寄存器,直接进行读写即可。对于其他page寄存器的读写需要进行如下操作:31号寄存器进行Page选择,在进入寄存器30配置具体page号,之后进行具体读写。

2.3 RGMII与GMII接口转换

PHY芯片的时钟与数据接口为RGMII接口,RGMII可适用于1000M、100M、10M三种速率;其收发时序如下:

RGMII时序调整的可行方式:1、电路接法,2、寄存器配置,3、时钟移相。调试过程中出现误码时,可考虑这方面。

RGMII是时钟双沿数据形式DDR;FPGA用户侧数据需要转换为单沿时钟数据,该类型的接口为GMII接口。RGMII信号:双沿传输;GMII信号:单沿传输。

对于Xilinx FPGA而言,单双沿数据转换主要通过源语实现;7系列和UltraScale及以上的实现有一些差异;

7系列FPGA:利用BUFG、BUFIO、IDDR及和IDELAYE2和IDELAYCTRL、ODRR;

UltraScale/+利用BUFG、BUFIO、IDDRE1、ODDRE1

 3 、程序设计

 整体工程如下:

3.1 PHY芯片配置

按照Datasheet进行编码寄存器的读写,本次实验进行寄存器0的软复位且使能自动协商功能,读寄存器1的基本状态和寄存器17的连接速率和连接状态。

其中寄存器0如下:

寄存器1只读:

寄存器17:

3.2 RGMII与GMII转换设计

由于本次开发板为UltraScale,因此采用该系列的IDDRE1和ODDRE1源语:

实现输入双沿数据到单沿功能如下:

3.3 UDP协议栈

模块主要接口如下:

参数配置(两端MAC、IP、UDP层相关):

端口:RGMII接口、UDP收发端数据相关、arp请求触发;

本次实验例化配置:

(1)接收状态机

UDP、ARP、ICMP状态机如下:

(2)发送状态机

UDP、ARP、ICMP发送状态机:

(3)主要时序关系

UDP接收时序:

UDP发送时序:

ARP请求时序:

 4  、实验测试

4.1 PHY芯片配置测试

上电后ILA抓取寄存器1和寄存器17的值如下:

寄存器1的值为0x796D,bit5=1表示自协商过程完成,bit2=1表示link成功。

寄存器17的值为:0xAC82,bit[15:14]=10表示1000Mbps,bit13=1表示全双工,bit10=1表示link OK,bit1=1表示接收端OK。

4.2 ICMP功能测试

ping下位机192.168.1.10:

在ping下位机之前,上位机首先arp寻址下位机,待上位机收到ARP应答报文解析出下位机MAC地址后,才发起ICMP回显请求报文;FPGA收到ICMP回显请求报文后对应响应回显应答报文。

4.3 ARP功能测试

在ping测试中,上位机的arp请求报文如下:

FPGA的应答报文如下:

FPGA同样具有发送ARP请求报文:通过设置VIO进行测试

wireshark抓取测试过程:

4.3 UDP收发测试

上位机发送UDP数据,FPGA接收解析测试:

FPGA能够正确解析出接收到的对应数据,接收时序如图。

FPGA发送UDP报文,上位机接收测试:

VIO设置UDP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

FPGA的发送时序及状态标志:

上位机接收: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了解ARP协议FPGA上的实现方案设计。首先,我得回顾一下用户提供的引用资料,确保信息准确。 用户提到了三个引用,其中引用[1]和[2]详细描述了ARP协议FPGA中的实现,特别是通过RGMII接口处理ARP请求和响应。引用[3]提到了UDP通信的实现,可能涉及到ARP的支持。我的任务是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清晰的方案设计步骤。 首先,ARP协议的基本原理是地址解析,将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在FPGA实现,需要考虑硬件逻辑设计,包括状态机控制、数据包解析和生成。我需要确定关键模块,比如接收解析模块、ARP表管理模块和发送响应模块。 接下来,根据引用[2],当主机收到ARP请求时,需要比较目标IP地址,匹配后更新ARP表并回复。这提示在FPGA设计中需要有一个存储IP-MAC映射的ARP表,可能使用寄存器或片上内存实现。同时,处理请求和生成响应的逻辑需要高效,确保低延迟。 然后,引用[1]提到基于FPGA和RGMII接口的ARP通信系统,支持映射和转发。这说明需要与以太网MAC层交互,正确处理RGMII接口的时序,比如引用[3]中提到的千兆网模式下的时钟配置,125MHz相位偏移。这可能涉及到PHY芯片的配置,如RTL8211,确保数据正确收发。 另外,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是关键步骤。ARP帧的结构包括硬件类型、协议类型、操作码等字段,必须按照标准格式处理。发送时,需要构造正确的ARP响应或请求包,包括源和目标MAC、IP地址。 状态机设计方面,可能需要几个状态:空闲、接收解析、查表、生成响应、发送。每个状态处理不同的任务,确保流程正确。 还需要考虑测试和验证,比如上板调试,使用网络调试工具发送ARP请求,观察FPGA的响应是否正确,验证ARP表更新情况。 最后,优化方面,可能涉及资源优化,如使用高效的数据结构存储ARP表,或者提高处理速度,减少延迟。同时,错误处理机制也需要考虑,比如无效数据包的丢弃。 总结一下,步骤应包括硬件架构设计、各模块详细实现、时序处理、测试验证。需要结合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确保方案可行,并引用相关文献支持。</think>### ARP协议FPGA上的实现方案设计 #### 1. **ARP协议基本原理**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用于将网络层IP地址映射为链路层MAC地址。在FPGA实现ARP协议,需完成以下核心功能: - **ARP请求**:广播查询目标IP对应的MAC地址。 - **ARP响应**:回复本机MAC地址。 - **ARP表维护**:动态存储IP-MAC映射关系[^2]。 --- #### 2. **硬件架构设计** 基于FPGAARP实现需包以下模块: - **RGMII接口模块**:处理以太网物理层数据收发,支持千兆网非延时模式(发送时钟125MHz,相位偏移90°)[^3]。 - **数据帧解析模块**:解析以太网帧类型,识别ARP协议(帧类型`0x0806`)。 - **ARP处理状态机**:控制请求/响应流程,更新ARP表。 - **ARP表存储模块**:使用寄存器或片上内存(BRAM)存储IP-MAC映射。 ```verilog // 示例:ARP表存储结构 module arp_table ( input clk, input [31:0] ip_in, output reg [47:0] mac_out, input update_en, input [31:0] new_ip, input [47:0] new_mac ); reg [31:0] ip_table [0:7]; reg [47:0] mac_table [0:7]; // 查表与更新逻辑 endmodule ``` --- #### 3. **关键实现步骤** ##### **(1) ARP数据包解析** - **以太网帧解析**:提取目标MAC、源MAC、帧类型。 - **ARP帧解析**:识别操作码(请求`1`/响应`2`)、源IP、目标IP。 ```verilog // 示例:ARP帧结构 typedef struct packed { logic [15:0] hw_type; // 硬件类型(如以太网:0x0001) logic [15:0] proto_type; // 协议类型(IPv4:0x0800) logic [7:0] hw_len; // MAC地址长度(6字节) logic [7:0] proto_len; // IP地址长度(4字节) logic [15:0] opcode; // 操作码(请求/响应) logic [47:0] src_mac; logic [31:0] src_ip; logic [47:0] dst_mac; logic [31:0] dst_ip; } arp_frame_t; ``` ##### **(2) ARP请求处理** - 若目标IP为本机IP,则生成ARP响应包[^2]。 - 若目标IP为其他地址,则忽略或转发(需配合路由功能)。 ##### **(3) ARP响应生成** - 构造响应包:交换源/目标MAC与IP,设置操作码为`2`。 - 通过RGMII接口发送响应帧。 --- #### 4. **时序与性能优化** - **时钟同步**:RGMII接口需严格对齐125MHz时钟,通过IDELAYE2调整时序[^3]。 - **流水线设计**:解析与响应生成并行处理,降低延迟。 - **资源优化**:使用紧凑的ARP表结构(如哈希表),减少BRAM占用。 --- #### 5. **验证与调试** - **仿真测试**:使用ModelSim验证ARP请求/响应逻辑。 - **上板验证**: 1. 通过PC发送ARP请求至FPGA。 2. 抓包工具(如Wireshark)确认FPGA返回的响应。 3. 检查ARP表是否动态更新[^1]。 --- #### 6. **典型应用场景** - **网络设备原型开发**:实现FPGA作为网络终端或交换机。 - **嵌入式网络通信**:支持UDP/IP协议栈的定制化通信(需配合ICMP、Ping功能)。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